王君:疏通缓解家长的焦虑情绪是教师的义气担当

标签:
王君 |
疏通缓解家长的焦虑情绪是教师的义气担当
亲爱的朋友们:
今天我很“正式”地批评了我的一位外地徒弟。
我在全国各地都有一些“徒弟”,说是徒弟而已,其实,都是一些尺码相同的朋友,是我的“闺蜜”“闺兄弟”。我也从来没有把自己当成什么“师傅”,只是大家都对教育有兴趣,对语文有兴趣,然后抱团一起玩儿,一起互相鼓励前行罢了。所以,我很少批评人。但偶尔也会说点儿真话实话。我年龄大一些,走的地方多一些,经历的学校多一些,故事多一些。有时候看问题,角度也就多一些。说真实的话,也许能够帮助到他们。
这次多少有些着急是因为这个徒弟在自己的公众号上发表了一篇文章,然后推到各种群里,大概意思是“受蒙蔽的家长啊,应试教育才是你孩子的真正出路”。仅仅这个题目就让我感觉很不适。这种教训家长的口腔,字里行间扑面而来的抱怨情绪,都让我为这个徒弟捏着一把汗。
细读了两遍后,明白了她的意思。大概是她班上有家长抱怨现在孩子的学习压力太大,孩子太苦太累,希望学校不要仅仅只是“应试教育”,也搞搞“素质教育”啥的……可能我这位徒弟就被激怒了,洋洋洒洒写下这篇文章提醒家长要直面“社会现实”。
我揣摩我这徒弟真的是“好心”。在她文章中提到了一些情况也不全算是乱说。咱们普通家庭的孩子,不好好读书,考上好的大学,确实出路就窄多了。现在的社会,阶层的固化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经济条件好的孩子能够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也是不争的事实。
但我们是教师,我们是班主任,当我们以这个特殊身份来写文章的时候,我们还是应该问一问自己:我的文章,会不会产生好的读者效益和社会效益。
这并不是说我们就要为社会的痼疾涂脂抹粉,甚至说假话。这就好像我们教学生写作文,我们很反对学生沉迷于社会的阴暗面,但我们依旧鼓励学生对社会问题进行思辨,写出“真人真事真感情,大情大气大文章”出来。
我们是语文老师,我们应该首先做出表率。
我觉得我的这位徒弟,因为情绪化,所以对“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关系的表达,有太多偏颇,可能对家长会造成误导甚至伤害。
比如“素质教育是富贵人家才能享受的玩意儿”,比如 “没钱就没有资格享受素质教育”,比如“咱这小地方,咱这样的学校就只能实行‘应试教育’”,“你家的娃就只配应试教育”,“既然是应试教育,就需‘厚积薄发’,就需要‘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等等等等。
这些论调,我在很多“习惯型牢骚老师”那里也经常听到。总之其思路就是:我教得不快乐,学生学得不快乐,家长不满意,都是应试教育的错,跟我无关。
这样把所有的罪责都简单地打给“应试教育”的思路为什么很荒谬,今天暂且不表。我当时特别想提醒我的徒弟的是,你写文章发文章,特别要考虑你这篇文章的潜在读者——你的家长们,他们看了是如何感受?
诚实地说,如果我是我的徒弟的家长,我发“希望学校多实施素质教育”的牢骚,确实是因为我对教育现状有不满,对孩子的学习状态有不满,我已经很焦虑了,但老师的这篇文章会让我更加焦虑,更沮丧,甚至愤怒。
比如我从这篇文章中读到了老师对我们这些普通家庭和普通家庭的孩子的歧视。我们没有钱,读不起国际学校,不能送孩子出国,交不起昂贵的培训费用,所以,我们就只能承担劣质教育的后果。这就是我们的命。
比如我更从这篇文章中读到了我的孩子的未来的无甚希望。如果我们不愿意承受倒霉的应试教育带来的高压,我们就考不上大学。就算是考上了大学,在这样的教育高压锅中蒸煮出来的孩子又有什么潜力可言?又怎么去和从小在“素质教育”熏陶下长大的孩子去竞争呢?
…
总之,这样的一篇文章,将让焦虑的家长更焦虑,绝望的家长更绝望。就算是真有被老师“重锤猛打”打醒的家长,大概也是怀着更深的仇恨去催逼孩子努力学习的。
作为教师,如果我们的写作,最后产生的是这样的一个效果,难道是我们希望的效果吗?
大概会有教师回答,是!现实就是如此,我就是要让家长醒悟,让学生醒悟,全家同仇敌忾众志成城,规规矩矩重新回到应试的正路上来。有些著名的学校,不正是因为这么干,才取得骄人的考试成绩,把孩子们送到成功的康庄大道上去的吗?
如果你这样说,我也无话可说,我现在没有兴趣跟你去争辩这个问题。这些也暂时不是今天我想叮嘱我的徒弟的话。我今天特别想叮嘱我的徒弟的是:
作为一个成熟的教师,在任何时候,都要把开解和舒缓家长的焦虑情绪作为自己的职责担当。
我们首先一定要有一个意识:家长,并不是越焦虑就越能够配合我们工作的。年轻时候做老师,往往会有一个误区:如果我们不使劲嚷嚷,家长就不会对学生的学习高度重视。我们只有使劲儿嚷嚷了,把学生所有的问题都及时暴露给家长,让他们产生紧迫感危机感了,他们才会跟我们一条心,一起逼孩子学习。
我真的是经历了漫长的教育生涯之后才慢慢意识到这样做的坏处,才慢慢改正了潜意识下意识中把“向家长告状”当成必要的最重要的“教育手段”的惯性行为。当有一天,我突然发现我对所有的家长都充满了悲悯之情,我渐渐能感受每一个家长的不容易和无可奈何的时候,我才知道,我是真正的成长了,我开始成为一个真正的教师了。
压力有时候是能够产生动力的。但是,最高昂的创造力,最不竭的动力,一定来自于舒展的心灵,放松的情绪,自由的灵魂。
好老师,是能够让自己处于舒展自由的状态,也能够让学生和家长处于这种状态中的。
但学生和家长,是需要我们的帮助,或者说,是引领的。
我们应该有第二种意识,那就是,在教育这件事情上,在理论上,我们应该比家长专业。
这种“专业”包含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我们要经历一届一届的学生,而家长教育孩子,很多都是单程车票,不可以重复的,所以在对孩子的成长问题上,我们相对更多见识,更多体验。我们对教育的认识,应该比家长更全面更多元。在家长迷糊的时候,我们要能够有能力提供思想上和精神上的帮助。二是我们要意识到在家校这个系统中,无论如何,家长还是相对弱势的。他们把孩子送到学校来,就相当于把他们家的祖传之无价之宝抵押给了我们。他们心怀希望,惴惴不安,我们当老师的,是必须要能体会这份用心的。我们辛校说:家长要的其实很少。对此,我是深有共鸣的。
有了上面的两种意识,我们就能够在需要和家长交流的时候不断提醒自己:我们不能以发泄情绪为目的,我们要以帮助家长为目的,多一些理解,多一些抚慰,多一些引领。
比如我的这位徒弟,在面对家长抱怨学生学习压力过重,希望学校多实施“素质教育”的时候,就没有必要被轻易激怒,而是可以在“引领”方面多做工作。
所谓引领,就是心平气和地帮助家长理性地辨析,帮助家长卸掉心中的焦虑:
第一,
第二,
第三,
……
我想,如果我的徒弟能够从这样的一些角度帮助家长厘清部分模糊的认识,而不是在家长的焦虑情绪上推波助澜火上浇油的话,交流效果肯定会更好,也显得更专业。
值得欣慰的是,我提出批评之后,我的这位徒弟很快意识到了自己的失误,她诚恳地表达了歉意。这让我很欣慰。我年轻的时候,也犯过很多的错误,严重的时候,甚至和家长打过架。现在的些许领悟和经验,都是“血的代价”换来的。如果能够给年轻人一些帮助,那当年的“血”,也就没有白流了。
最后还想说一句,作为教师,学生和家长是我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家校是一个共生的生态系统。他们幸福一些,甜蜜一些,我们自然也就幸福一些,甜蜜一些。疏通和缓解学生家长的焦虑情绪,不仅是帮助家长和学生,本质上也是在帮助我们自己呢。
我是王君老师。
这是清澜山青春语文名师工作室的第十二封来信。谢谢你的阅读,我们下次再见。
你的朋友:王君
2018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