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好妈妈真的胜过好老师——来自清澜山青春语文名师工作室的来信(之三)

好妈妈真的胜过好老师
——来自清澜山青春语文名师工作室的来信(之三)
我的朋友们:
我是王君老师。
这是来自清澜山学校青春语文名师工作室的第三封来信。
前天和年轻老师们谈“教研就是一种不断追问的生命状态”,举了一个小例子,刑翰老师在上《秋天的怀念》的时候,被李德元的关于“史铁生的爸爸哪里去了”的问题难住了。这封来信各方面反应很热烈。其中,最让我感慨感动的是德元妈妈的回应。
德元妈妈,是我的家长朋友,也一直都是我的偶像。
德元是我们清澜山学校的语文学霸之一。我上学期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叫《语文真好的孩子长啥样?》,讲的就是李德元的文学创作的故事。
现在有些流行的论调我不太认同,比如“问题孩子背后必然有问题父母”。这话太绝对。人的成长因素很多,家庭因素只是其中之一。而且人的成长千回百折,短时间内根本看不太出来是否真有“问题”。但有一种说法我觉得有道理,那就是:孩子的某一方面优秀,其背后一定有父母做得优秀的地方。
通过这一年来点点滴滴的观察和感受,李德元之所以语文优秀,就和他的爸爸妈妈有很大的关系。
比如这次“史铁生爸爸事件”,我并没有告诉德元妈妈,她应该只是很偶然地在学校公众号上读到了我的这篇来信。
但接下里,她对孩子的引导很值得我们学习。
第一步,她把这件事及时告诉了孩子爸爸。
元妈对元爸说:儿子这么问说明在你儿子心目中,父亲的角色非常非常重要!
元爸爸感叹说:在别的学校李德元可能要被赶出教室了。
元妈还及时向老师表达感谢:谢谢君师包容和循循善诱,元真是有福了。感恩!
【王君老师点评:面对一个非正式偶然事件,元妈是很敏感的。丈夫和老师,都是教育儿子的最重要“盟友”。及时沟通,不断编织家庭成员之间和家校之间的教育之网,让这个网有弹性,就能让孩子跳得更高。高度重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事件,并且努力让每一个事件都释放教育正能量,都成为教育的契机。元妈用心啊!】
接下来,最动人的,还是元妈对德元的这个“校园课堂事件”的“家庭引导”。她是怎么做的呢?
第一步,一家人吃饭的时候,元妈开始巧妙“追问”:元元,你为什么会问这样一个在大人看起来似乎“很无厘头”的问题?
元元的解释是:《秋天的怀念》中有一个句子: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应该是“一家人在一起,好好活”,为啥他妈妈说“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活”呢?
他的爸爸呢?
【王君老师点评:看到元元的解释,我豁然开朗。这就是孩子的原始的,天然的,未经污染的语言敏感。看来,元元在阅读的时候,是很放松地,他是自觉地打通了生活与文学的。而我们当老师的,读到文本中的这个地方的时候,为什么不会想到“爸爸”呢?大概因为我们的语言神经已经被破坏了,我们没有能力自如地搭建起文字与生活的桥梁了。孩子纯真,反而拥有了洞悉的深刻。我们看惯人世风雨,反而变得迟钝和麻木。我想起了《小王子》中说的:很多东西,是用眼睛看不到的,只能用心灵看到。德元能看到文字后面的东西,是因为他的心灵不含杂质啊!这个现象,很值得我们天天都在琢磨文本解读的老师们思考。】
接下来的家庭故事,越来越让人振奋。
回答了妈妈的问题后,元元忽然感叹“爸爸是船,妈妈是开船的,我坐在船上,船行在生命的河里”。
元元妈惊呆了!
她告诉我当时的心情:多美好的孩子,多美好的画面!所谓父母,就是尽心竭力一起渡孩子驶向人生彼岸的人。
【王君老师点评:你看,这就是诗的诞生。不管是孩子的诗,还是妈妈的诗,都不是煎熬出来的。情之所至,诗之所至。情到深处自然鸣啊!让孩子拥有了诗歌表达激情的妈妈,自己也肯定是诗人。】
接着,德元妈妈给元元展示了她在网络上搜索的关于“史铁生爸爸”的若干资料,引导元元去推理“为什么《秋天的怀念》中没有一丁点儿爸爸的信息”。
【王君老师点评:老师还来不及做的,或者做得不到位的,妈妈自己做。所谓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就是这样啊!面对孩子的问题,不回避,也不浅尝辄止,这就是懂教育会教育的妈妈啊!】
依据这些资料,元元有了自己的两个判断:也许史铁生的爸爸是个沉默寡言的人。也可能是因为史铁生的爸爸妈妈关系不好。
元元妈妈感叹说:这些小人儿其实什么都懂啊!
元元妈妈还往前走了一步。他告诉元元:很多家庭在遭到孩子伤亡变故的时候,夫妻是无法面对的,甚至会出现婚姻关系的破裂。
元元不理解,问她为什么。元元妈妈觉得很不好解释。
元元妈这样反思:也许这不是现在应该跟他讨论的话题吧?
【王君老师点评:元元妈妈和孩子一起做的,是一种真正的“阅读理解”,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直面生活的真相。这样的阅读充满了智慧。虽然有些问题还暂时不能和孩子讨论出明确的答案,但思想的种子已经埋在那儿了。也许在未来生活的某个瞬间,这些问题会突然就有了答案。让孩子思考的妈妈是伟大的妈妈!】
母子之间的最后一个对话片段更感人。元元妈妈这样描述:
做作业中间休息的时候,我又抓他一起听了《北国之春》 ——因为他触动我想起了歌词:“家兄酷似老父亲,一对沉默寡言人”。
听完我问他:“东方男人,特别是老男人,为什么通常都沉默寡言呢?”
“是哦,比如姥爷,比如爷爷!外国老头就很快乐。”
“你觉得为什么呢?”
“可能……可能因为中国女人太活泼、太厉害了,把男人吓得都不说话了!”
“那爸爸老了以后会不会沉默寡言?”
“……不知道 ”
“那你以后呢?”
“我——不——会! ”元同学斩钉截铁地说。
元元妈妈最后对我说:好吧,亦师亦友的你,触发我们今天这么多精彩的对话。博君一笑,晚安。
【王君老师点评:这个地方,元元妈妈所做的,已经从引导孩子分析一个文本进入到了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的生命状态了。在课堂上,元元同学发言的质量总是非常高,他的思维的联结力和延伸力明显超越同龄人。我想,这和日常生活中妈妈潜移默化给予他的思维训练是分不开的。
所以,我岂止是一笑。我有太多感动,太多感慨了啊!
一、还有多少东西,是孩子看得见,但我们看不见的。记得儿子小的时候,跟我聊过一种光波,说是有些光的振动,只有孩子能够感受,大人是无法感受的。对科学我不太懂。但现在回忆起当时儿子的谈话,他大概是有所指的。这样的现象,对教育有巨大的启示。作为总是“自以为是”的大人,德元的这次课堂质疑确实又一次让我感觉到了作为大人的麻木局促和苍白,我们是应该向孩子学习的,是应该对孩子有所敬畏的。
二、当然最让我震撼的,还是德元妈妈对德元成长的每一个细节的关注以及高水平高质量的家庭引导。我知道元妈妈是一位已到中年的职业女性,并且是单位里的骨干,经常出差,工作压力很大。但元妈妈并没有因为工作而影响了对孩子的陪伴。她是日常和我探讨孩子成长问题最多的妈妈之一。她对学校的各种反馈高度重视,几乎每一次,不仅都有优质的呼应,而且总有超越期待的再创造。也是因为她对元元的高水平的引导,所以元元才有现在的让人欣喜的成长:热爱生活,热爱思考,特长突出,个性鲜明,活泼自由,是一个有着巨大潜力可以挖掘的真正的语文优生。
该如何当妈妈?我觉得,这一次元妈妈对儿子课堂偶然事件的智慧应对,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回答。
该如何做老师?我觉得,元妈妈的表现,对我们语文老师,也是很有启示的。
感谢元元妈妈,感谢你给了我,也给了我们工作室的所有老师一次珍贵的思考。】
你们的朋友:王君
2018年10月9日
【后记】
后来就这个问题,元元爸爸妈妈和元元,还有更多的探讨。
元爸爸认为”咱娘俩在一起,好好活”是最恰当的。
元爸爸的理由是:作者的母亲当时其实已经知道自己的病非常严重了,但她应该是隐瞒着没有告诉家人(至少是没有告诉儿子)。自己的病有多重自己知道,所以她说这句话时是情感真实的流露:既是鼓励儿子,也更是提醒她自己振作起来,为了儿子一定要好好活,是娘俩的一种相互勉励。
这样一想,反而不能说“一家人在一起,好好活”了,因为爸爸没病是好的呀。而”咱娘俩在一起,好好活”这句话,其实是为妈妈后来让作者猝然不及的突然离世埋下了伏笔。
元妈妈说:我觉得元爸的分析挺有道理。男人和女人的视角思维果然是大不相同!妈妈引导的孩子和爸爸引导的孩子可能是两种思维导向……
元妈妈感叹说:单亲妈妈带大的男孩子都会敏感,很强的恋母情结;而单身爸爸带大的孩子就很理性,但大条神经。因此健全的家庭对孩子是多么重要啊,还是要努力“一家人,在一起,好好活”。
对于这样的“学习型家庭”,我再一次叹为观止啊!
【王君简介】
百年中国语文人
北京清华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广东清澜山学校首席语文教师
首届全国中语十大学术领军人物
全国教育改革先锋教师
全国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发展联盟理事长
中国语文报刊协会课堂教学分会副会长
北京大学等全国多所大学特聘“国培”专家教师、兼职硕士生导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首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得者
多次获得全国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
全国中语优秀教师
全国中语教改新星
省优秀班主任
公开发表各类教育教学文章上千篇
18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出版专著18部
首倡“青春语文”“青春教育”教学理念
其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在全国都有广泛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