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青春语文研究(46):张娟:青春*诗意*有美——读《王君讲语文教师成长》

(2017-03-17 09:54:50)

记得钱学森曾发出世纪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同样的,我们语文人也要自问一下“为什么我们不能把自己培养成为名师”?多问几遍,心灵上才会产生“走近名师,研究名师,学习名师”的课程诉求,有了这种诉求才会无限开放自己,努力向着那种美好修行。读书是修行语文美好品格的关键,打开《王君讲语文教师成长》这部书,封面“青春之语文”赫然醒目,但它更立足在“文本解读、教学设计、教改热点、观课评课、教学风格”等语文课程的主体价值取向的情境之中,以翔实案例深刻地阐释了“文本特质”的文体概论。尤其首章“文本解读”里面的:“沉入词语”“整合艺术”“多次解读”“瑕疵文本”等课堂实践,这些案例是教学过程中专业化的提炼,是知行合一的理性的沉淀,是提高我们专业修养的经验,且都是以青春的标识激发我们的潜能。总体来说这本书,通过主客互答,“你”和“我”自由对话的形式,把一线教师的疑惑和困境,课堂的实践和艺术,教育改革的热点和话题;把教师、学生、文本、作者在内的各种思想和精神都深深地浸入文字的序列,对话的框架,融入了个人体验的“教法”“活法”,勾勒了一径语文教师快速成长的路线,并为我们指明了前行的方向。

读完这部书,我首先拿来践行的是“整合艺术”,当然在余映潮老师的“课堂智慧”里“整合”也被深度挖掘过,且给予案例示范。但在王君老师这里,更加细化、具体化、个性化,甚至上升为“抓的必要”,而且辐射进主题型文本、语用型文本、思辨型文本、诵读型文本、当然拓展型文本且不必累赘了,因为它本身就含有整合的特质……这些文本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给出了方法和技巧。我最近在九(下)第一单元的现代诗歌教学中,就依据教学目标,重难点,学着王君老师做了一些整合的教学设计尝试,效果显著。选用了诵读法,尝试单元格内同一主题的诗歌对比赏读,比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还辐射了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重温了臧克家的《老马》、闻一多的《一句话》、郭沫若的《炉中煤》等;同类作家作品整合,比如朦胧诗派的作家整合;我还与高中阶段的《致橡树》整合,比较舒婷诗词的不同风格……学生读的激情澎湃,热血飞扬。我们在学习余光中《乡愁》中,对于怀乡母题的探究,又从文化传统的角度整合了李白的《静夜思》、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李觏《乡思》、韦应物《闻雁》、顾况的《听角思归》等,因为这些诗歌无不流露对故土的怀念之情。化用这部著作里的一句感叹:“原来语文真的可以这样上,通过整合可以直入语言的内核,深入作者情感的深处。”诗意的境界和自由的境界,就在这不经意的整合中,达到了四两拨千斤的力量,我感受到了一种惬意地“精神还乡”。就这样每拿到一篇课文,我都要先想一想能不能按照文本特质整合,从不同角度设置课堂,或者按照能力梯度适当地拓展教学容量,或化用歌词,或巧用戏剧,往往能获得意外的惊喜,虽离大家共鸣的理想课堂“主题明确、线条简洁、手法精炼、内容适宜”甚远,但“寂然凝虑,思接千载”,向着诗意,总会与课堂擦出智慧的火花,何况青春语文强调“最不完美的创新也比最完美的守成伟大一百倍”啊。

我拿来操作的还有“沉入词语”,甚至“沉入标点符号”。我在教学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让学生比较了“然后我死了”前面的破折号,生前和死后的强烈对比,一以贯之的递进中执着地对土地的爱。我利用“瑕疵文本”,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经典名篇《唐雎不辱使命》,我带领学生收集《史记》《左传》和网络资料,展开了一场“唐雎其人”“挺剑而起”的批判性讨论。在《愚公移山》的教学中,展开“愚公的虚无和智叟的尊重现实”的辩论。有疑质疑,有疑而论,引导学生深入比较,哪怕弄巧成拙,也能让学生学的主动,学的灵气。我还利用学生的背错部分:“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背成“最后连羽毛都腐烂在土地里面”,比较“也”和“都”,深入语言的内核,感受“也”字的内涵,最后作者一生都奉献给了土地,和最后一节“常”字的呼应。学习名师的严谨态度,敬畏文字,琢磨符号背后的深意,老老实实教语文,拨动了学生的心弦,也使我更深刻体会到经典的魅力。

这部著作不仅传授了教学艺术,还传授了语文人怎样地快速成长的秘诀。其一:书中指出“优秀的教师一定要超越原生态,养成反思的习惯:首先反思课堂和课程,其次要反思师生关系”。记得元旦前的课堂,我正兴高采烈展示孩子们的作品,而后排的一个孩子正在呼呼大睡,刚想发怒,想起正在读的“反思课堂”这一章节,放低了姿态,不仅没有大吼大叫叫醒他,还反躬自问“我的课堂肯定出现问题了”,于是尽量注意课堂的“生动元素”。再后来俯身询问,得知该生近视已达到四百度,家长在外地打工也没有给他配眼镜,他是从来也看不见板书和课件,每个孩子背后都有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当我写下这件案例,我的教子思想也发生了质地飞越,那就是我们不能把叛逆和成绩下降都归责于孩子,而是更多反思家长和家长的教育方法。其二:语文教师阅读哪些专业书籍,看似简单,却是重中之重的篇目,因为凭兴趣读书,博而不专,语文的认知结构就会残缺。她读的书单有“克里希拉姆提、余映潮、王开岭、施耐庵、龙应台、周国平、席慕蓉、歌德、蒋勋钟道然、袁腾飞、端木赐香……《中学语文教与学》《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参考》《语文学习》……”既有专业类的,也有文学类的;既有诗歌类的,也有哲学类的;还有杂志类的。——这些定位和追求,肯定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当然,如果仅仅关于语文的修行,还不足成就这部著作的全部价值,它还引渡我们如何面对生存的压力和困境:管理工作和教学如何选择?遇到不公平怎么办?发表文章真的不要版面费吗?学生考不好怎么办?关于成功的诠释?这些不光是教育的智慧,更是做人的智慧,书中高尚地给出关键解答:“一生做好一件事”“我看透了这个世界,但是我依旧爱它”“思考本身就是奖励,过程本身就是奖励,辛劳本身就是奖励”“大环境我们改变不了,但是营造一个气氛好些的小环境,我们还是可做到的啊!”“活到某个年龄,内心是宁静的、圆满的”……一段段发人深省的箴言,这就是名师的人格,她一生热奋的生涯所养成的美好人格。

“问渠那得清如许?”名师如何修炼的?——人生的目标要有明晰地规划,才能成就思想的庄严。在这部著作中,王君老师说“作文教学是一个庞大复杂的工程,我会再另写一本书阐述我的作文教学观。”如今经过两年多的准备和储蓄,《一路修行教作文》终于将在2017年1月18日出仓了。再打开王君老师的博客,映入眼帘的是“自己读书,自己写书,自己出书,自己卖书……怎么好玩儿怎么玩”。她一面严谨地规划自己,一面怀着赤子之心地玩着。黑塞说“我想做孩子与花”;批评家说“诗人是人类的儿童”,我更想说,王君老师就是儿童和花,悄声叮咛素净幽芳。刘忠源老师曾由衷地赞叹,“王君,真的是一个非常无私的人”,无私,这也是她青春、诗意、美丽的秘诀。

当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声音更使人警醒,比如有人质疑:“人为地制造那么多语文‘绿色语文’‘精致语文’‘生命语文’‘生态语文’‘诗意语文’‘深度语文’……无疑是痴人说梦”。我倒觉得青春语文点燃激情,规避了老气横秋的暮年之气,它是把职业的“幸福”付在今生“兑现”的榜样。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想说:“名师也是个例子”,世界上的任何书籍都不能给你立刻带来好运,但是它能让你悄悄成为你自己。如果我们善于把名师资源引入课堂,开拓视野,我们的教学何愁没有深度广度呢?那获益的不仅仅是教师,更是千百万学子。

阅读名师,摄取名师智慧,汲取名师学问,修正我们的固有模式、刻板教程,《王君讲语文教师成长》带我们一路修行,我发觉自己淤塞的心灵得到了疏解,努力中有了方向,所以我由衷地感谢:

有美一人,婉如清扬。

悦见好书,心有余香。

徐志摩曾经评价泰戈尔“他一生所走的路,正是我们现代努力于文艺的青年不可免的方向”;我想说“王君老师所走过的路,也正是我们努力于语文的教师不可免的方向”。欲想不愧于“人师”,欲想体验到语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请你也打开这本书,嗅闻,向着青春、诗意、有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