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王君聊课(125):说明文教学突围(上)
(2017-03-07 12:35:14)
标签:
说明文教学突围困境 |
说明文教学突围(上)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研组
引子
说明文是语文教师“又爱又恨”的一种文体。爱,是因为大家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这种文体对学生的重要意义。能够读懂说明文写好说明文,是学生未来行走江湖的必备技艺。读不懂散文,写不好散文,对人生影响不大。但如果读不懂写不好说明文,在未来的职场上,会是很尴尬的事儿。恨,则是因为这种文体难教。在公开课研究课的课堂上,说明文基本算是“弃儿”,大家都是能躲就躲,避之唯恐不及的。
我曾在一篇随笔中说过:没有对说明文教学进行过深入研究的老师,他的教学体验可能是不完整的。进一步说,如果你没有对说明文的教学产生过浓厚的兴趣并且在对说明文的文本解读、课堂设计、课堂实践中享受到和教学小说诗歌散文一样的高峰体验,你对语文的理解可能不会特别透彻。
所以,研究说明文教学,开拓说明文教学的新境界,是非常迫切的事情。
那么,在一线,说明文教学存在一些什么样的问题呢?我先以80后优秀教师湖南卢望军老师的《苏州园林》课堂实录为例说明其困境。
一、说明文教学的困境
这些年来,行走教学田野,结识了一批非常有才华的80后教师。卢望军老师是其中很有代表性的一位。她的大部分课,才华横溢,充溢着妙想奇思,很优秀。前段时间,望军在博客上挂出了她在广东任教《苏州园林》的课堂实录。自己感觉良好,各方溢美之词也很多。我认真学习了,觉得她读教材还没有读进去,课比较一般。比起她其他的课,不算好课。我觉得,对极有潜力的年轻人,不要一味唱赞歌才好,所以就斗胆直言,提出了反对意见,和望军商榷,也和更多的老师商榷。
我的评课题目是《查一查自己课堂中的“干货”有多少? ”
1、
2、
3、
(1)在书上画出每一段的中心句。
(2)串联中心句概括说明文的主要内容。
(3)归纳这篇说明文“总分总”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的说明顺序。
(4)引用原文告诉学生为什么要这么散淡地结尾。
4、
(1)介绍“三步到位法”。老师做出示范。
(2)给出分析说明方法的模式。让学生练习。
(3)小结《苏州园林》是说明文的标本。
5、
(1)读文本中把园林和绘画艺术结合起来的句子,想想苏州园林体现了怎么样的审美观。
(2)结合描写圆明园、赵州桥、破山寺的句子,帮助学生思考中式审美观。
(3)结合上课学校的环境设计图片,进一步让学生理解中式审美观。
(4)讨论:城市为什么需要园林。
(5)深情朗诵自己的散文诗《愿为——致苏州园林》结课。
但如果稍微提高一点点要求,这个课,就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什么是“干货”?我不好下定义。大概意思就是,我们开发出了最能够让学生欣赏到学习到的关于“这一个特定的说明文文本”的特色教学内容。
定义不好下,我反面举例来说,哪些东西不能算一堂课的“干货”呢?
比如在望军的课中:
最炫的第五部分“从苏州园林看中式审美”不属于“干货”。这是拓展内容。这个部分,可要可不要。说可要,是因为苏州园林和“中式审美”不能说完全没有关系。说可不要,是因为要以一篇短小的说明文来跟学生讨论“中式审美”这样宏大的话题,显得突兀。即使不突兀,这也不是,起码不主要是语文课的教学内容。这种教师的创造性解读用还是不用,不可一概而论,要看课堂的主体部分教师对于《苏州园林》这个文本自身的处理力度。如果力度够大,钻研够深,后面的拓展点到为止,往往可以起到很好的提升作用。但如果对文本本身开掘力度不够,停留在较低的处理层面上,那后面的拓展越多越炫,这个课就越是“病课”。
为了好诊断,研究所有的课,我们都可以把相对独立的“拓展部分”先拿掉,看看“干货”的比例。这样做可以帮助我们理性地审视一堂课。而不是像现在,课风越来越浮,很多老师甚至都懒得看课堂的主体内容,只看拓展。越宽越好,越深越好,越高越好。名言满天飞,文史哲一起上,大家都在外围使劲用力,而文本,却被有意无意忽略了。
接着说,望军老师的第四部分“跟叶圣陶学说明方法”也不算“干货”。望军老师这部分是想让学生学习“语言”,但实际上没有学习语言,她让学生学习的是说明方法。学说明方法和学语言是两个概念,望军已经有了这样的直觉,非常可贵。但她最后确定的“语言内容”还是说明方法,实在有点儿可惜。
如果要求低一点儿,教说明方法也可以,没有大问题。毕竟现在说明文的知识体系还很不完善。除了“说明顺序、说明方法”是每个老师都看得见摸得着的教学内容外,其他的,都还很“虚”。
但如何教,却是大问题。不同的教法,决定着你的教学内容是不是“干货”。望军老师的教法,是给出模板,让学生去寻找,去学习。比如:
投影:
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三步到位法”
1、指出说明方法
这句\段话采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简明科学地说明了
这句\段话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真切地说明了
这句\段话采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鲜明生动地说明了
这句\段话采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
这句\段话采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条理清楚地说明了
这句\段话采用了画图表的说明方法,直观形象地说明了
这句\段话采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具体地说明了
这句\段话采用了引资料的说明方法,充分有力地说明了
这句\段话采用了摹状貌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
这句\段话采用了作诠释的说明方法,通俗易懂地说明了
这种教法,是我比较反对的。为什么呢?
一是因为泛泛地讲说明方法,和《苏州园林》这篇说明文的语言特质无关。这些方法,放之四海而皆准,哪篇说明文都可以这样教,所以,它反而不能让我们欣赏到学到《苏》这个独一无二的文本的语言。
二是因为这种模板本身就很“傻”很“呆”,是大家开发出来直接面对应试的。干嘛作比较的作用就必须要用“鲜明生动”,举例子就不“鲜明生动”吗?打比方就不“鲜明生动”吗?根本经不起追问。大家是觉得,这样的训练“扎实”“保险”,学生能在考试时得分。殊不知,其危害也同样的大。我建议,如果老师确实要想进行规范化训练,也可以,“三步到位法”可以讲,老师也可以做示范。具体操作时,可以活泛一点儿,“鲜明生动”一类的词语也可以列出来,让学生根据情况自己挑选,总比死套模板好吧。
综上所述,望军的这个课,内容丰富,也有亮点,看着好看,上出来也比较热闹,但“干货”不多,所以是个合格但很一般的课。我的建议是:望军还需要重新钻研教材,重新去寻找“这一篇”的魅力。《苏州园林》作为一篇说明文,为什么好,为什么好到了成为说明文的“标本”,她没有想明白。
望军是优秀青年教师,她的《苏州园林》的教学设计其实很有代表性,让我们看到了现在一线说明文教学的困境:
困境一:
对于大部分一线教师而言,解读说明文这种文体还缺乏抓手。传统的中学说明文知识体系非常薄弱,“说明对象、说明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这说明文的“五大要素”虽然很清楚,但是并不足以引领教师走进说明文文本深处,去破解每一个独立的说明文文本的特质。语文教学“不知道教什么”的问题,在说明文这种文体上,体现得更为集中,更为尖锐。老师们没有解读说明文的“工具”,就只好在教学中做搬运工,每一篇说明文,都拿“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这点儿捉襟见肘的东西去套。如果处于说明文教学的起始教学阶段,这样教尚可,但是如果到了初二初三还这样教,就没什么趣味了。
而且,说得更明白一点儿,更深刻一点儿,这一套“业内”的知识,如果不考试,是一套无用的知识。一个读者即使不了解这些知识,也能从文中获得相应的信息。而学生掌握了这些知识,它们也并不能把人的阅读能力提高到一个较高的层次。
这就如王荣生先生所说,“很多教师设计的很多教案,其实是在想尽办法‘生产’一种奇特的阅读方式,也就是有阅读能力的一般人(包括学者、作家、评论家等)从来不采取的阅读方式,也就是在备课、教学之外所有成人都从不采用的阅读方式”。(《两个课例的评议》,《语文学习》,2004年第四期)
这个现象启示我们:如果只永远“匍匐”在“说明对象、说明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这个体系内,不站起来,不跳出来,勇敢打破常规,努力自己去开发说明文的教学内容,说明文课堂的尴尬会一直存在。
困境之二:
教说明文“没意思”,为了“有意思”,一线的课堂教学最容易走的误区有二:
一是偏离了说明文的“语言形式”的研究学习,而直接去研究“科学知识”本身。比如我连续听了两堂《生物入侵者》,两位老师的教学目标的教学重点都是:了解生物入侵者的知识。因为有这个目标,两位老师都用了大量的图片来展示生物入侵者的形象。而教到最后,他们设计的“训练”在我看来都很吊诡:一个让学生给环保部门写信谈谈如何对付生物入侵者。一个让学生写广告词倡导全民环保。这样的训练,我觉得实在很为难学生。这些恐怕都不是语文课上该做的事,更不是学生学了这篇课文后就能够做好的事。
类似的例子还很多。其误区在于把“课文内容”当作了“教学内容”。老师们把这两个概念混淆了。王尚文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是言语形式……启发引导学生感知、体验作品的言语形式,是阅读教学的中心环节”。(《语文教育学导论》,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总之,说明文教学课如果上成了科学知识普及课,语文课就不像语文课了。按照黄厚江老师的说法,是“种了人家的田,荒了自己的地了”。
二是在说明文中把握不好“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为了把说明文上得有情趣点儿,有点儿感染力,就拼命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使力。比如上《苏州园林》就使劲渲染“中式审美观”,上《人民英雄纪念碑》就使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英雄主义教育,上《国宝大熊猫》,就把珍爱珍稀动物作为教育核心……
这里的问题在哪里呢?语文课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层面是挺重要的,如果没有,那语言文字似乎就没有了魂灵。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语言形式”的研究不扎实,对“语言”的学习不扎实,所谓“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是无源之泉,无本之木。总之,这个层面的教育最好是隐形的,潜移默化的,润物无声的。如果过于嚣张,喧宾夺主,语文课就彻底变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