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王君聊课(117):风雨兼程为语文
(2016-03-01 14:06:50)
标签:
风雨兼程贾平凹 |
“风雨”兼程为语文
微信公众号“语文湿地”(yuwenshidi),是由我的丈夫人大附中西山学校尹东老师于2014年初创的语文教研平台。历经两年的经营,已经发展成为了有全国各地会员2万多人,核心团队创造社80人的田野教研团队。语文湿地推动了草根教师的专业发展。随着“语文湿地”的壮大,其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这次活动,初定同课异构四节课。凤台四中老师一节,语文湿地名师一节,我一节。
上什么呢?姐妹们让我定。
我有很多备得很成熟的,已经上响了的公开课。随便拿一节现存的来上,都省时省力且效果有保障。但如果这样,就没有新的挑战了。对听过这个课的老师,吸引力会打折扣。其他三位同课异构的老师,也会因此而压力巨大。上旧课,不公平,也不厚道。
我决定上新课。我请其他几位姐妹来定课题。
陕西才女何定琴老师最后定的是贾平凹的《风雨》。人教版七年级上的新入选课文。
已经接近十年的时间没有用人教版了。我没有接触过这个课文。匆匆上网一搜,看了一遍,便拍手叫好。这是一篇典型的用侧面描写的方法描写风雨的写景散文,文字精短,千字以内,用笔很老道。初一学生阅读和仿写,都非常合适。我欣赏感恩着定琴妹妹的选择。
课题定下来了,我心中也装着“风雨”这回事了,但其实不到最后关头,似乎永远不能真正坐下来备课。生活像一个停不下来的大轱辘,我们所有人都被迫跟着这个轱辘转。各种琐事铺天盖地,没有谁,能够轻易抵挡得住。我也一样。老想静下心来备课,但总有更紧急更重要的事情中途来袭。事实上,一直到最后两天,才咬紧牙关,狠狠心抵挡住一切杂务,把整个儿心投入到了“风雨”中。
上课,我是久经沙场了。我知道,你不全情投入拥抱文本,文本,也不可能向你张开怀抱。上帝是公平的,你奉献多少,她就回馈你多少。
没有精深地独立阅读文本这个过程,教学设计不可能自然而然产生。
对教学设计,现在语文教坛上,有两种我不太认同的倾向,我称它们为“万能教学法”。
一种表面呈现为“随便聊一聊”的茶馆式教学——无设计。自由随便,任意东西。当然,课堂教学到了最高境界,无规无格,摘花拈草都能为剑,甚至无剑胜有剑,这当然好。但这跟“随便”跟学生“聊一聊”,“自由漫谈一番”就妄想能够达成教学目标是完全不一样的。要在“课堂茶馆”里指挥若定,非经验丰富,积累可观,胸有丘壑,对话点拨能力超强的老师不能做到。这些老师,实际上已经备了一辈子课。大部分老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因为缺少这样的修为,所以还是需要老老实实地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流程,确定冲关(教学重难点)策略方能应变课堂。
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地去谈“设计”,理直气壮地应用各种课堂教学辅助设施,包括多媒体,包括音乐视频。这些东西,都不是能不能用的问题,而是如何用的问题。部分名师固执地全面否定排斥现代化设备,那是走了另一个极端,很可惜。课堂教学不是一般性阅读,而是课程性阅读,一个文本从自然文本变成为了课程文本后,就必然有其特殊的使命,必然承担特殊的语文职责。教师在使用她的过程当中,要有所取舍,有所设计,有所再利用,使其在一个特殊的情景——课堂教学中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所以,课程性阅读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和目标性,还具有鲜明的奠基、引导、示范作用。课程性阅读看重的是阅读过程中师生的结伴而行和相互提携。所以,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精心选择,对教学程序的科学预设,都是必然的必须的。课堂相对珍贵的教学时间,班级教学相对大数额的教学对象,是不允许过于散漫的。随便聊一聊就能达成教学目标其实是部分老师一厢情愿的想象。
我反对的另外一种课堂模式就是这两年挺流行的各种“高效课堂”模式——死设计。一模一样的流程,似乎不断地复制粘贴复制粘贴就能够让一堂堂课轻巧生成。这是语文教学简单化的思维在作祟。语文教学是最灵动最富有创造性的事业,每一种课型都有她的特点,但没有任何一种课型可以包打天下。用心的教师,能够随着文本特质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学生特质的变化而变化,胸中有多种课堂教学的常式和变式应对语文之丰富,学生之多彩。高效课堂其实很难高效,你持续观察类似课堂十节课就能发现此种思维害人不浅。
总之,课堂犹如战场,是来不得虚假浮泛的。要上好一堂课,只能好好研读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程序,此外,任何急功近利好高骛远的路子都会导致课堂教学的破产。
当我从各种杂事中抽身出来开始静心研读教材后,美妙的感觉就一直萦绕着我。我们的日常生活真是太匆忙了,为一件美好的事虔诚地停下来本身就是对自己的奖励。纷纷攘攘的红尘之中,能够为一个目标独立静坐凝神静气一段时间,身心都会觉得舒畅。
教师这个工作,是一个独创性特点很强的工作。尊重这个特点,把原创当做自己的生命追求,就会在这个过程中收获无穷无尽的喜悦——当然有煎熬,但煎熬也是快乐。不要贪走捷径。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一定在险远。平处坦处没有风景。
读文本,要以板凳一坐十年冷,面壁十年图破壁的精神来读。要以视文本为初恋,甚至一见钟情的情怀来读。这样的读,带着欣赏,带着爱,带着必然有所收获的信念——是,文本天然有优有劣,更没有十全十美的文本。没有不好的“文本”,只有不会设计的老师这话有些意思。文本就只是老师烹小鲜的食材,遇到高明的教师——什么食材都能做出好菜来。
教师这个工作,实在太富有创造性了!
《风雨》很短,900多字。我逐字逐句地读,先用思维导图把文本的思路画出来,散文基本内容的构成心中就有底了。然后圈点勾画,细细写出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各种感受。在我的眼里,每一个标点,每一个虚词都是有表情的,都是可能有奥妙的。当我渐渐成为一个专业的教师后,我曾在《病》一文中描绘自己的阅读心情:
是,读文本,是痛在其中,也乐在其中,此中滋味,如果没有在文本中深深浸淫过,是不容易理解的。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深深为贾平凹的笔法感动。900多字写风雨,不着“风雨”一字而尽得风流。其选材之家常,观察之精准,表达之精彩,实在让人喜欢。一流的作家,天地都在他心中,世间万物均有情。就连一张废纸,在优秀作家的笔下也神采焕然,传递着无穷无尽的意蕴。
十几遍读下来,文本上密密麻麻,全是我的批注了。如果让我来解读教材,我可以滔滔不绝对空说两小时了。这个步骤,算是暂时告一段落。
素读之后,接着就是“联读”。不是看别人的教学设计,而是看别人对于贾平凹的研究。语文教师在面对任何一篇经典文本的时候,其视野起码应该是这个文本本身的5到10倍,有了这个视野,文本冰山下的百分之八十就暴露在了你的面前,这对于选择最合宜的教学内容以及在教学过程中点拨学生,都会起到至关重要的重要。
视野决定宽度和高度,一定是这样的。
因为看我忙,定琴妹妹就主动把她搜集到的关于贾平凹和《风雨》的若干资料打包发我了。我是多么感动啊!这就是姐妹,同课异构其实是同场竞技,只有真正的姐妹,才会有这样的无私的温暖分享。在若干资料中,还有定琴自己对《风雨》的一篇解读文章。这是我读过的。定琴小女子大笔如椽。这个妹妹,乃是民间的高手。她没有我的影响力,也没有我的平台,但其情怀和思想,样样超过我。这些年行走语文江湖,见识了太多这样的民间高手。我便一边崇拜着他们,一边感叹着上天把若干机会赐予了我这样的资质平平的小女子。我当更加努力才不辜负上天的厚爱啊!
素读和联读都告一个段落后,我开始着力思考如果面对初一的学生,我该如何给这个文本确定文本特质。
按照我的文本特质思想,在一线课堂,文本基本可以分为主题型文本,语用型文本,诵读型文本,写作型文本,思辨型文本,拓展型文本。我首先排除了主题型文本。《风雨》写的就是自然界的风雨,当然文中肯定有对人生风雨的影射,但这个层面,可讲可不讲,即使要讲,也最好讲得简略,讲得精到,不用纠缠。一是七上学生年龄限制,二是这个文本语言直抵“风雨”,其描写手段高超,炼字炼句功力很深,就是这个层面,学生也学之不尽用之不竭。一堂课,附着不要太多,负担不要太重。这两年,重新思考“真语文”,特别是近段时间在钻研“在语用背景下重新建构新的课程体系”,感触更深。我自己以前的教学,华丽好看,煽情太多,需要节制,需要开发出更有益于学生长远发展的语用内容。扎扎实实地教语文课,扎扎实实地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说话能力,才是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思想内容方面的东西,点到为止即可,确确实实不是语文课的主务。黄厚江老师说我们不能荒了自己的地,种了别人的田。此言诚哉!
工具性和人文性,其实不必争。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二者都很重要。但皮毛和谐的前提是,我们奉献给了学生有价值的语文学科本体知识。
在思考的过程中,我确定,《风雨》这个文本的教学,因为是抒情散文文本的缘故,必然要重诵读。诵读型文本可能不是主打型文本特质,但一定是附加特质。不诵读,不教抒情散文。
但《风雨》到底是处理成语用型文本好呢,还是处理成写作型文本好呢?这个选择,让我大费脑筋。我一时不能定夺。这个纠结,一直持续到周五下班后踏上旅途。在去北京南站的地铁上,我还在反复琢磨。地铁上人流如织,来来往往喧闹不已,我深深地沉浸在自己的《风雨》中,心静如水,完全不受环境影响。
下地铁的时候,我似乎想清楚了,这个课,还是要上成写作型文本最合适。贾平凹的写法,很劲道,但很亲民;很深邃,但很浅易。学生如能学到他选材技巧、观察技巧、描写技巧之十分之一,对于日常写作,也是受益无穷的。
匆匆地换票进站,真是恰恰好,一分钟的多余都没有。刚刚坐定,高铁就启程了。我并不惊异,这些年走南闯北,出差对我来说是常态。一路辛苦如一路修行。没有这一路的跋涉修炼,就没有现在的我。我习惯了车马劳顿,也习惯了永远最后一个上车下车,最后一个上飞机下飞机。我似乎永远在思考的状态——只有不跟人抢的时候,才会真在思考状态。而且,这些年闯荡语文江湖的一个成果是,我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开始看书,开始写作,开始休息,开始睡觉……
旅程如家,漂泊让我拥有了非常可贵的随时随地都能静心的能力。
于是,跟往前一样,火车一开动,我短短休息了一下,就开始梳理思绪,准备课件了。
文本特质一旦确定,很多问题便都迎刃而解了。在读教材中被充分开掘出来的各种各样的教学内容,都会主动被再次检索筛选。一般这些内容包括:我们可以借助这个文本进行的知识渗透,可以借助这个文本完成的语言学用,我们可以凭借这个文本进行的能力训练,我们可以依靠这文本完成的情怀熏陶和思想磨砺等等。
当我把《风雨》确定为写作型文本后,课堂教学的内容便都指向“写作”了。教什么写作知识呢?自然是侧面描写。训练什么写作能力呢?自然是侧面描写的选材和细致描写的能力。但在梳理文本知识的过程之中,我感到了为难:如果学生要实现现场写作的话,对原文本的欣赏挖掘就只能点到为止。文本简单处理,对于《风雨》,是不是太可惜了呢?
我又开始纠结了。而且这一轮纠结,比上一轮来得猛,来得烈。在动车上,我停止了备课,反复掂量思考这个问题,反复算计课堂时间,反复分配读与写的权重比例……设计一个课,很多时候如打俄罗斯方块,要努力让各个环节都严丝合缝课堂方能高效。教师如工程师,必须具有腾挪组合的功夫。这轮比较,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上,我自己跟自己“锱铢必争”“方寸必较”了一番。一堂课40来分钟,大型公开课也只能在1个小时左右,教师不做时间的“守财奴”,还真安排不下来。
车到淮南,已经是深夜10点半了。凤台四中的王校长亲自来接我。这个校长,笑容温暖,谦恭有礼,一看就是儒雅之士。见面就递上泡得热热的绿茶。茶杯是新的。精致的紫色茶杯,在夜幕下闪着温暖的光。我特别感动。我万水千山走遍,所见礼遇甚多,但这样的贴心呵护,还是第一次。
淮南到凤台,还有一个半小时。我只跟王校长淡淡聊了几句,便躺在后座上沉沉睡去。到北方后,我调整了作息时间,早起早睡。晚上做家务,伺弄老公和孩子,早上起来看书学习备课。10点半,已经早过了我正常睡觉的时间了。
入住宾馆时,时间指向了深夜12点半。
我的课件还没有完成。更要命的是,我还在语用型文本和写作型文本之间挣扎,没有做出最后的抉择。
我决定不熬夜备课,还是继续睡觉。我的思维的高潮期迅捷期总是在清晨。许多悬而未决的事情一觉醒来,思路便都有了。我越来越相信,人在睡梦中其实并没有完全“死去”,大脑在以另外一种方式工作,甚至工作得更为活跃呢。近些年,我出版的近十本专著,几乎都是在清晨完成的。
我信任清晨。于是安心睡去。每天四点钟,清晨会准时叫醒我。我知道,我的课,会在这个清晨搞定。
但课堂需要预设,而生活却往往只能生成。生命中的风雨永远比自然界的风雨更吓人。深夜,我被一阵猛烈的踹门声弄醒。一看时间,2点半。接下来便是犹如恐怖电影的一段经历。我出差十多年,第一次遇见深夜在酒店被人袭击的可怕事件。此文不赘述。总之,我调动了我全部的勇敢、想象力和智慧才把那个要破门而入的疯女人挡在了门外,为此,不仅惊动了前台,惊动了在睡梦中的校长,还差点儿惊动了110……第二天知道可能是酒醉的神经病女子找错了袭击对象。现在想起依旧心有余悸,更加知道了做人之险,从此出差必要反复检查大门锁的各种装置——而以前,我相信大酒店无危险,多少是有些懈怠的。
疯女人闹了近40分钟才离开。奇怪的是,惊魂稍定,我便又沉沉睡去,失眠质量丝毫不受影响。经风雨见世面,这些年的行走,基本让我拥有了处变不惊的能力。
唯一不同的,醒过来的时候,已经是清晨五点钟了。离主办方来接我去吃早饭的时间仅仅只有两个半小时了。我必须在这个两个半小时,把课全部搞定。
虽然睡得晚,中途又受了打扰。但我顽强的生物钟还是在清晨显示出了超人的力量。我在床上小坐片刻,把这几天所有的思绪理了理,并且快速做出抉择:课堂宁纯粹不要繁复,宁简约不要杂乱。讲得多不如讲得精,练得浅不如读得深。这个课,就上成语用型课。写作放在课外。贾平凹的文字好,用一节课的时间带领学生深深进入这个“好”,有价值。
文本特质一旦确定,备课思路就清晰了。理念、方向、目标永远是第一位的东西,而其他具体的技巧,也永远会在理念方向目标的指引下自然而然生长出来。
作为成熟的教师,在我的头脑里有很多语用型文本的备课模板,取出来就可以用。
我迅速确定课堂结构:看章,看段,看句,看词。四个主板块,从宏观看到微观,一路看下来,基本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这一篇”的特点。还有一个辅助板块:看意。这个板块是侧重于人文性的。点到为止。以前上课,往往只围绕着“看意”。这样上语文课,这样面对普通的语用型文本,自然是偏了。现在要扭转过来,教学重心老老实实放在语用上。这于我,是很重要的领悟和改变。
我更快地选择了推进各个板块教学内容的教学策略。于我,具体怎么教的难度,小于确定教学内容。读章,是整体俯瞰全篇的过程,重在理解侧面描写和学贾平凹的选材。我设计了两个小问题:1、自由说话“我在
读段,确定我主讲,让学生认识到写景纵式展开和横式展开的两种方法。读句,采用同类信息聚合法,在诵读指导中引导学生领悟贾平凹写句的妙处。读词,则鼓励学生和贾平凹PK,在调换比较中让学生领悟作者炼词的精妙。这四个板块的教学,都用七言诗句的形式做小结。学完,一首古诗就完成了。这样,可以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印象。至于“看意”板块,就算是全课的收束了。不讲,不做拓展,只读,领读和全班性的诵读。这样的文本,如能在诵读中让学生背诵下一部分,领悟一点点,那真是善莫大焉。
清晨七点的时候,我的课件基本做出来了。只是还粗陋。许多地方需要细化。我不急。我的课是下午。上午主要是听课。我想,听课的过程中,我还会收获一些灵感。我可以一边听一边调整。
7点过一点点,语文湿地的朋友们已经来接我了。我被一大群花枝招展的姐妹宠得像个公主——每一次都这样。仅仅因为她们喜欢听我上课,喜欢读我的那些浅陋的文字,她们就把我当成了公主。这些尺码相同的湿地人,每一次,都带给我太多太多的感动。
凤台四中一如他们的校长,儒雅,温暖,而且热情。我一边听课一边调整自己的课件,每每被孩子们的聪慧和激情吸引得抬起头来,看着课堂上热热烈烈的场面心情澎湃。窗外是凛冽寒冬,而室内,因为语文,温暖如春。语文教研的场景,实在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场景啊!
下午,我走上讲台。这堂课,首讲,而且,没有试讲过。但我完全不紧张。经历了太多的课堂风雨之后,我渐渐拥有了沉着和笃定。备课期间的精耕细作广泛阅读,教学设计过程中的反复纠结取舍,都凝成了最后的自信和冷静。现阶段的我,已经不把上课当成上课,那不过是一次又一次和学生的有准备的充分交流。乱云飞渡人从容。我成竹在胸。
我上得很high。学生也很high。听课的老师们也很haih。我不想下课,孩子们老师们都不想下课。
前四板块,落点在8句诗上:
•
•
•
•
•
•
而最后“看意”阶段,我指挥着我的学生“合唱团”,演奏出了这堂课的最强音:
•
•
•
•
这也是我梦想中最好的语文课的收束场景:孩子们在惊天动地的心醉神迷的诵读中自然而然进入文本的深处。我只是小小地动了一下文本,我只是给他们选择了一段接近于文本气质的音乐,我只是告诉他们——来!来朗读吧,朗读中有文字最深刻的美。
直到此刻,离那堂课十天了,我的眼前依旧是那些红扑扑的脸,那慷慨激昂的诵读声,那些灼灼的眼神,那些突突突跳跃的心……
这便是语文课的魅力了。这便是让我们甘愿望断天涯而不惧,衣带渐宽而不悔苦苦追求的原因所在了。
教室里,春水潺潺,繁花似锦,红日东升。一课如一季,青春因此而定格,岁月因之而永恒。
于是,为了更多的这一刻,我还愿意,永远愿意,怀揣语文之梦,风雨兼程。
(2015/12/8)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