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修炼一颗好的心(131):感恩质疑

(2015-12-18 06:42:31)
标签:

质疑

感恩

否定


感恩质疑

 

    陕西宝鸡青年名师张宏老师清晨发来的一篇商榷文章,大意是对我2006年和2013年两上《湖心亭看雪》的质疑。他觉得我并没有超越自己,或者说,我还没有读懂文本。某些言辞,还是挺激烈的。

    读这篇文章,让我很开心。

人大概在面对质疑和否定的时刻,最能窥见自己的心灵状态。

年轻的时候,对质疑和否定,完全是防御状态。

年轻时遭受的最严重的一次否定,当然是1997年参加的全国赛课。自以为胜券在握,最后败走滑铁卢,煮熟的鸭子都飞了。对25岁的我,那简直是了不得的大事。当时想死的心都有。不仅怀疑评委的公正,甚至怀疑教育的意义和生命的意义。若干年后想起那段经历,除了背脊骨依旧发凉之外,更多的是嘲笑自己:只因为年轻啊!在否定面前,这般一败涂地。真是一点儿风度都没有。

但要摆脱这没有风度的状态,真的很难。

大概2012年的时候,在全国第三届人文教育高端论坛上执教了《老王》和《纪念白求恩》。那是我课堂教学中的绝对高潮。课上到学生和听课老师都不愿意下课的状态。和山东师范大学附中的孩子们一起演绎的这两堂课,终生难忘。

但后来有一个湖南的年轻兄弟,挺有才情的,写了好长好大一篇文章批判《纪念白求恩》。我很生气。这年轻人,根本没有读懂我的课嘛。其教学理念也太霸道,太不懂变通了。当时的状态就是不服气,非奋起回击不可。于是也洋洋洒洒写篇大文章给人家轰过去。一点一点针锋相对,毫不客气。

现在想来,真是多事。完全没有必要。年轻人学习了最时髦最前卫的理论,硬往一个课上套,有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正常得很,也可爱得很,并不是一无是处的。我们确实不是圣人,能把一个课上得人人都说好。我们更确实不是人民币,要人人都喜欢。别人不喜欢你,甚至讨厌你,那是他自己的事,跟你没什么关系。

后来再看自己的反驳文章,觉得很难为情,似乎做了一件不光彩的事。

后来又在诸多场合被告知这个小兄弟说我坏话等等,有了前头的经验,内心便不再有波澜了。要理解别人对你的不欣赏不喜欢,生而为人,这乃是幸福生活的大前提。

再后来,有老师写文章批判《老王》,言辞更是犀利,发在《语文建设》上,刀刀见血。我读了,除了感慨,云淡风轻。我琢磨着,这老师真不容易,看视频,看课堂实录,思考批判,写成文章,得在我身上花费都少功夫。就凭这点儿,就该佩服人家,感恩人家。至于课,喜欢济南《老王》的老师成千上万,我好话听了一大火车了,来点儿反面意见,自己也趁机反思反思做得还不够好的地方。反正怎么都是赚了啊。

 

这次发来商榷文章的小兄弟叫张宏,陕西宝鸡青年名师。他说写这东西,写到了凌晨两点而不眠。我真很感动。我读了,对其从课堂最微细节入手深入研讨的方法很感兴趣。我觉得写得颇见功力。当然,我不是完全同意他的意见:

第一,               文学文本的解读以及课堂实施,其实是蛮难的一件事。要符合基本的学理是自然的。但因为是人文学科,便有了太多太广阔的阐释空间和阐释可能。要做到跟理科一样处处严谨严密,就有会出现无视人的情绪的丰富性和多变性的可能。文学,很多时候偏偏就是因为不符合逻辑,所以才成为文学。比如对《湖心亭看雪》中的“抓、强、别”等词的理解,张宏老师其实是自己设定了一个自己认同的语境,而我呢,也是想象了一个符合我自己生活阅历体验的语境。这涉及到了语用学上的情景知识、言语行为、语用假设、话语结构等方面的问题。我不觉得他的解读比我有效更多。这个,还可以进行继续的研讨的。

第二,               这两堂课,跨时近七年,在主题诠释上,教学方法上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其教学立意和教学技巧,都是两条路子。对于我自己而言,是颠覆性。张宏老师大概还没有读出来。他只抓住对于“抓、强、别”等几个重要词理解的前后同一性来做分析。这样评课,是只见细节,不见整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事实上,就是对这几个词语的理解,相同之外,也有不同。2006年的课,分析这几个词,最后定位在家国之思,2013年的课,还是这几个词,最后归结到享受孤独。走向已经是完全不同了。

 

虽然张宏兄弟没有说服我,但我还是佩服他。对文学作品的阐释,谁对谁错并不是最重要的。有意思,有价值的是那个用自己的心灵和体温去感受经典的过程。当每一个人都有了自己的解读路径和解读成果之后,语文学习,才算走了一个来回。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收获的乃是思想的磨砺和精神的成长。

小兄弟文章写得很漂亮,一看就是对语文用心用情之人。其咬文嚼字的功夫不浅,有不少“干货”,值得我学习。其中提到的我的课堂点评语的“和稀泥”状态,应该也是有,确实需要提升。总之,我觉得,褒我贬我都是因为欣赏我激励我关注我。我从此文中受益颇多。深深感恩!

我还相信,再过几年,这小兄弟再来写类似的文章,可能会有变化,也许题目不会用《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自蔽——王君六年两读<</span>湖心亭看雪>,读懂了吗?》这样的标题。其中有些语句,也会更多真实的“商榷”情怀。其实同样的意思,可以表达得更为和婉的。和婉,不是没有力量,往往反而是更有力量。

陕西的几位姐妹看了张宏老师的文章,怕我受伤害,赶来抚慰。谢谢这些好姐妹了。多虑了。这些年,特别是在北方的这几年,我被质疑被否定太多了。民间的,官方的,几乎每向前走一步,都是一堆人喊错,拉着拽着不让你走。自己硬着头皮往前,渐渐内心就笃定多了。慢慢发现自己不太敏感,也不太执着了。对周围人的评价,多了平静和释然。

承认自己有很多缺点,承认自己还非常浅薄,宽容自己带着缺点前行。也是一种对自己的不苛刻。

我自己也是年轻过的。如张宏老师这样,有激情有思想有强烈的表达欲望的阶段还历历在目。一个年轻人,有批判精神,有冲劲儿,努力地表达自己,向这个世界介绍自己,真的难能可贵。过了这个年龄,想有这个势头,也没有了。变老,往往和逐渐变得无所谓,懒得说有关联。我倒希望我也还能如张宏老师,哪一天,有和所谓“名人”“掰扯掰扯”的干劲儿。但现在,真没有了。看来,我也还是老了很多了吧。

祝福小兄弟,继续思考,继续写作。在哪个年龄就活得像那个年龄的样子,享受生命,享受思考的幸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