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跟着王君学解读,跟着王君教语文

(2015-09-26 15:30:57)
标签:

转载

                         她,用一个心灯点亮另一个心灯

策划:青春语文编辑部@语文湿地

编辑:姜凌鸽 何定琴 姜艳 何妙陈素华

卷首:

有君君若此,琴情何以堪?在多少温暖的目光里,我们一起聆听王君与何定琴两个女子关于文本解读的“四手联弹”。君自称“我们这些语文的农夫农妇”,她的文字常常在凌晨写就,所以总带着黎明的瑰丽和朝露的晶莹;琴说她是愿意为自己喜欢的东西飞蛾扑火的“痴人”。在芬芳的教育原野和丰美的语文湿地。她们的相遇,不是偶然,而是必然!所以下面的文字,不是碰撞的必然,只是从她们的心间且歌且舞地跳脱了出来,美好地相遇……(姜艳)

                                  跟君学解读,学君教语文

                                文/何定琴

时光的列车隆隆向前,一直开到乙未年元月二十二日。

梅香吐蕊,鹊登高枝,这个日子喜出望外、幸运至极!因为王君老师对我的文本解读《浅谈<陈涉世家>的留白艺术》,进行了指导性的评点,并在语文湿地微信402期《昭君专栏》里发表,当姜凌鸽姐姐告知我时,我还不信,匆匆下课后急不可耐的打开微信,手抖,心也抖:昭君离我那么远,我们交集不多,她怎么就看见我关注我,并且那么诚恳认真地对待我了呢?

这,真让人感叹!人常唏嘘“明珠暗投”,何其幸运,我的一个玻璃弹珠,却幸运地入了藏宝家的锦心慧眼,有君君若此,琴情何以堪?我本是教坛上从教20多年,并无雄心和建树的无名小卒,这篇小小的文本解读,本是投石问路,没抱多大指望,不料换来君万言之文,彻底震撼。

4594——四千五百九十四

12397——一万二千三百九十七

这三倍的字数差距,是一位时间用分秒计算的名师对一位素不相识的普通老师的馈赠,是感动,也是奇迹。那位名师是君,那位无比幸运的草师,是我!今年1月9日,我把这个文本解读连同一篇论文《作文评改,让学生成为自己的品酒师》,试探性地寄给王君,在信里,我这样写着:

“语文,是一个文质兼美的工具,一方面是汉语言文字的交际运用能力,另一方面是学生情怀的培养,这不仅关乎几个人、几类人,更是一代人、数代人。像我这样的小小女老师,也应该有民族大局意识,愿有一些小小的担当。在语文教学和人文教育的路上,我一面教着别人的孩子,一面以母亲的身份想着自己的孩子,希望将来他们的世界比我们的‘这一个’更公平、更美善、更‘有意思’,因此总愿意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改变我能改变的东西,比如我的课堂,也乐在其中。

几天没有回音,原想可能就“杳无消息”了,因为王君老师并不认识我,我的这封信是通过王君老师的爱人——语文湿地的创始人尹东转交的。现在,王君老师不仅“昭君专栏”点评了我的文章,还取名“跟着定琴学解读”,我惶恐而且汗颜,能够得到王君老师的回音已经是莫大的鼓励,简直是“福音书”了,可是她却连续六期,用三倍于它的文字,来进行细致的分析,这一切让我怎能不感动,怎能不爱君,怎能不更执著于语文呢?

当天我就在语文湿地微信公号上回复:“一直相信,所有的偶遇,都是必然,是冥冥中自有安排,就如同,每一片雪花落入大地,都有它注定的时间、注定的方向。人生的路途上,有着多少偶然的交会,又有多少美好的东西,我们经历着生活中突然降临的一切,毫无防备。让心装上一对美丽的翅膀,去发现去享受一切美好。遇见君,琴何其有幸!”

无私大情怀 春泥护花人

在君老师这连续六期的文字里,我首先读到的一位语文教学领军人物真诚提携后辈的大情怀。她说:“……特别是其中的一篇《浅谈<陈涉世家>中的留白艺术》。我很是喜欢。有很多共鸣。定琴妹妹之才,早在‘语文湿地’中见识了一二。陕西的女子,从小长在秦砖汉瓦、汉赋唐诗上,怎么的,也有一种大家气度。他们来解读文本,就像我到西安旅游,怀里就时时刻刻揣着个小兔子,因为一脚落下去,全是文化。”

她还说:“我先前读定琴文,第一感觉是汉中女子,巾帼英雄,刚强豪迈,又柔情万丈。这样的女子,可为知音,生死相托,引为知己。也只有这样的女子,才能够在陈胜吴广的一‘喜’一‘曰’中,就读出兄弟同心志同道合的历历场景。她其实不是读出来的,是‘悟’出来的——靠自己对友爱的体验悟出来的。”

昭君的文字,我读着读着,忍不住热泪盈眶,虽然早已过了轻易动情的年龄,依然涕泗长流。她春风拂面,笑意盈盈,热情诚恳,毫不吝啬对一位普通老师的赞美之辞,她的笔底用字,谦逊而舍得:“读定琴的解读,是一种幸福着定琴的幸福、惊喜着定琴的惊喜的奇妙过程!”

这份感动,我当时是这样记下来的:四手联弹的快乐,高山流水的默契,师与生,原本可以如此美妙。心灵高处那些少人懂得的孤魂野鬼,被她的三言两语点化,纷纷相聚于秦末乱世之中,幻化为救世的天使。爱情故事里,往往会因为一个人,从而喜欢一座城。在我的语文教学中,因为君的肯定,相信我会在文字里出生入死。如君所言,秦地的女子有着为自己喜欢的东西飞蛾扑火的“痴人”情怀,目前的我,已经沉入先秦乱世之中,古籍翻烂,入迷到出不来了,读着一些寻常的文字,往往会断壁残垣、战火连天、你来我往、情景再现,对《唐雎不辱使命》,也有了新的悟读。如果说我能够或者将来能够以站立的姿势教授语文,那么这个曾鼓励、关注我迈开第一步的人,就是王君。

身为一个女子,我最喜欢的偏不是儿女情长的肥皂情节,随着年龄渐长,对《天下粮仓》和《大秦帝国》从书本到连续剧,爱到无以复加,“肝胆相照一碗酒,高山流水两心知”,这是我第三次看《大秦帝国》的感慨,滚滚红尘,有一个奇妙的遇见,本已足够幸运,还能被懂得,简直是三生有幸!

故事解读法 云开日月明

在王君老师的文字里,我初步知道了“故事解读法”的内涵。我自已一直无意识状态下所运用的文本解读方法,被君分析提炼,她使我那些本来模糊的印象,渐渐清晰起来。

王君老师说:“文学作品的解读是个啥样儿呢?我想找个最形象的比喻。我想起了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扁鹊观病,很有层次:病在腠理,病在肌肤,病在肠胃,病在骨髓。其实,文本细读,亦是如此。见文本之肌肤,见文本之腠理,见文本之肠胃,见文本之骨髓。每一个层次,都需‘见’,都有‘见’的价值。功力到哪一个境界,就见到哪一个境界的风景。

“所谓故事解读法,就是从自己的角度,调动自己的智慧,探索故事旁边、故事里边、故事侧面、故事反面、故事内核里面的奥妙,然后整合这些发现,‘生出’一个又一个的新故事出来。”

“解读者,事实上暂时成为了一个‘孕妇’。胚胎就是那个‘文本’。你把他种在自己的子宫里,给他营养,给他温柔,天天带着他去晒太阳,去吹清风,去呼吸新鲜空气,于是,这个文本婴儿就长起来了,长成了一个属于你自己的故事。”

啊,对于文本解读,还有如此美好的解释,如此富有生气的新鲜比喻!不用急着解读,单是听听王老师的描述,就感觉语文教学有着无穷无尽的趣味和魅力,王老师的文字功夫真好!她把我的这种解读方法定位“故事解读法”,还分析了这种解法的要点。

王老师继续引用实例,抽丝剥茧、娓娓道来:“《陈涉世家》这个文本,是初中教材中比较难的文本。在文言文中,也算诘屈聱牙的一类。我还没有去深入研究过。有两个老师的解读,让我开了眼界。一是霍军霍大侠的,二是定琴老师的。……他的境界高些,放在后面说。定琴还年轻,但文字中已露峥嵘,颇见功力了。

例如: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

我以前读《陈涉世家》,最不喜欢这些描写战争经过的文字,匆匆看一眼,大概懂了字面意思就停止了。这就是只见文字之腠理的读法:我能够认识这些字,知道‘弗’不读‘佛’,明白‘乃’讲为‘才’,‘据’讲为‘占领’。合起来也能够比较准确地解释:没有胜利,守丞死了,于是就进入陈占领了陈。不敏感的人,迟钝的人,也就到此为止了。

但定琴不满意,她开始追问:到底是谁胜利了?是起义军,还是守丞。守丞是怎么死的?是被起义军杀死的,还是被自己人弄死的?或者,干脆就是自杀?”

先前在这段文字里,我从《始皇本纪》里读到,“七月,戍卒陈胜等反故荆地,为‘张楚’。胜自立为楚王,居陈,遣诸将徇地。山东郡县少年苦秦吏,皆杀其守尉令丞反,以应陈涉,相立为侯王,合从西乡,名为伐秦,不可胜数也”,由此直接印证推想“守、令”皆不在的原因是畏惧义军的声势和害怕被“苦秦吏者”刑杀,闻风而逃。根据史料和课文注释,陈县属于砀郡,是郡府、县府的所在地,所以有守有令,而根据秦朝地方行政设置来看,郡设有:郡守、监御史、郡尉三个互补隶属的长官,郡中次官为郡丞。其中郡尉掌管地方驻军,属下有丞,内地每郡设丞1人,大郡2人(根据上下文和相关史料,陈的郡丞应是1人,即后文中的“守丞”)。秦朝万人以上的县置县令(万人以下为县长),陈是大县,因而是县令,县令以下有县丞、县尉、功曹、令史等,总之,陈大大小小官员无数。

“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含义非常丰富,那么多的官员,都到哪里去了?为何只有守丞独战?(浩浩荡荡地逃命去了)。同时可以看出:

1.陈是重镇,有郡守、有县令、有瞭望塔,军事设施完备;

2.守丞(通过史料推测,应该是郡尉属下的丞)能够独战,说明他耿耿忠心、有勇有谋、胆识过人,不是等闲之武将;

3.“独”字更表明秦朝的统治已经完全丧失民心,自己呈现摇摇欲坠的崩溃之势,与贾谊《过秦论》中“亡秦者,秦也”相吻合;

4.“独”更体现的是起义军声势浩大,使得曾经欺压百姓的大小官吏闻风丧胆,只剩极少数的抵抗者;

5.“弗胜”(从上下文来看,这是一个主语承前省略,弗胜的是起义军)说明起义军只是一群没有受过正规训练的乌合之众,遇上轻微的抵挡就难以取得胜利。

既然义军弗胜,为何守丞却死呢?假定守丞是因战而死,那么为何义军“弗胜”?因此我得出推测:守丞死于本城内‘苦秦吏者之手’更符合当时的情状,只有这样,才能医治文本中的疑难“症结”。这个解读受到王君老师的肯定。

析故事情节 重人物个性

王君老师在语文湿地微信405季《讲出故事里的故事——跟着定琴学解读(3)》里说:“首先,她点燃了炉火,她成了打金匠。原来精简的字句成为了她的原材料,她细细捶打,让每一个词句都充分呈现出延展性——她沿着词句,恣意想象,努力还原每一个细节的原貌,竭尽全力充实每一个细节的内容。历史的瞬间因此而定格了,变得有声有响,有血有肉了。

其次,定琴一边讲故事,一边痕迹不露地开始人物个性诊断。

她让我们看到了陈胜吴广之冷静——他们善选时机在‘将尉醉’时。他们计划的缜密——吴广负责去激怒将尉,而陈胜则负责‘佐’。文本解读要讲故事,更要凸显人物形象。”

作为语文教学艺术家王君老师,她对文本解读是科学严谨而且深思熟虑的,这种态度也直接渗透在对后辈的提携之中。她说:“当然,这种‘文本侦破法’,因为毕竟隔着遥远时代的烟云,每一位读者都必须调动自己的生命体验去验证,见解自然各各不同。”对我的解读:为何吴广当初的“素爱人”,但做了“假将军”之后就骄横霸道,终被下属所杀呢?我的理解是先前可能是伪装,为后来的反秦大计做情感投资。这一点被王老师严肃质疑。

她说:“对此,我有不同意见。吴广举大计之前的‘素爱人’未必是假装的。‘真诚’这个事儿,是最不好骗人的。从他和陈胜的默契配合,对陈胜的支持拥戴,自己甘心情愿当‘老二’的诸多细节看来,起义之前,对战友,他是宽厚的,尊重的,认可陈胜这个伙伴比自己强的。虽然文中没有直接写他对士卒如何,但从士卒的‘被激怒’可看出他平时的为人,是深得人心的。但此一时,彼一时也。一旦大计举成,权力在握,有多少英雄,能保持当初的情怀呢?人一阔脸就变。陈胜变了,不仅很快忘记了‘苟富贵,勿相忘’的诺言,而且毫不留情杀掉了来投奔他的佣耕伙伴。陈胜是如此,吴广后来的变化应该就不足为奇了。”

我反复思考了一下,这何尝不是一个对“真诚”有着深透理解的真诚的人的人生感悟呢。王老师就是极其真诚的性情中人!

明教学态度 获教研之法

在王君老师文章中,我收获了语文教学的态度和做学问的方法。她对我的解读,是这样分析的:

“定琴用的这种讲出‘故事里的故事’的法子,使我想起了台湾著名作家吴念真。吴老师被称为台湾最会讲故事的人。法子其实很简单,不外乎三条:

第一,清楚地知道你在跟谁说话。

第二,营造一种场景。

第三,充分地调动自己的生命体验。

第一,我们得知道我们在跟谁说话。中小学的文本解读,绝对不是越‘深刻’越好,越‘华丽’越好。而是越‘贴近’学生的心理需要越好,越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越好。语文老师的文本解读,不是自己过瘾,不是炫耀才华。哲学美学心理学这些东西,都是好东西。但如果要引入文本解读,要转化,要优化,要‘淡化’。

第二,关于营造一种场景。说得更明白一些就是文本解读的情景设置。思想一旦成为文字,就凝固了,定格了,要让他们活过来,在小孩子面前活蹦乱跳的,就得给它们一个‘生命场’,让文字有呼吸的空间,吐纳的时间。她解读文本,不仅仅是‘解释’和‘细读’,更是在‘说’这个文本,她在帮助文字说话,帮助文字歌唱。

第三,吴念真老师之讲故事之心法,最有用的,最见功力的乃是他的第三招——充分地调动自己的生命体验。文本解读,本质上言说的是自我。一个人的眼光、学识、才华,决定着他进入文本的路径。文本解读的高度,全然是解读的这个人的高度。你的生命进入到哪个境界,你自然而然就能够进入到文本的那个境界。”

我承认,我因为阅读和阅历的关系,是有那么一点点小天分的,但文本解读完全建立在对文字的敏感和与生活的思考,至于为什么可以这样解读?还有哪些不同的解读方法?我从来没有深思,也没有系统的理论框架进行支撑,经过王君老师这一点拨提炼,我不仅悟到了故事性解读文本的一点心法,也初步触摸到一个把教学实践上升为教学理论的途径,山重水复之后,有一点小小的柳暗花明。“与君一挥手,衣袖三年香”,我更愿意在君的这一眼回顾的鼓励下,撑一支长篙,向着语文教学的青草更深处漫溯。

她静水流深 我情深无语

王君老师的这辅导,是手把手的教授,是眼对眼的鼓励!无言感谢,有一片语文之海,在君,在湿地,在心胸。人常说静水流深,我情深无言。

最后细致的王君老师对我这种“讲出故事里的故事”的文本解读的方法进行了总结提炼:

1.是对语言文字的高度敏感;

2.沉入词语、反复诵读、爱不释手;

3.选准角度,聚焦留白,进行同类信息整合。

对提携后辈与教学同样热情耐心、认真执着的王君老师,还打算把酒泉霍军关于《陈涉世家》的文本解读进行拆合分析,拓宽我们这些小语文人的视野,真是良师益友,心灵知音,知心姐姐。

爱是一种征服,爱是心甘情愿的投降。这一番经历之后,我越来越觉得:对于教育事业,王君老师是一种高度,更是一种情怀。德和道,师和范,古人说的很透,但我近期才深深解悟。亲见昭君老师、肖培东老师对后辈们的指导、提携,无比惊艳他们已修得明净纯粹的语文情怀。冯友兰说:“生活于道德境界的人是贤人,生活于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作为一个“天民”,为宇宙的利益做各种事并了解他所做事情的意义,这大概就是一种济世的悲悯情怀,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了吧?君姐和东哥,他们做到了,作为受惠之人,我愿把它藏于心底,在自己今后的教学岁月中更加专心修炼和锤炼。真正的行者,不在于走过了多少地方,而在于成就了多少次全新的自己,有一些风终究会吹向远方,它们一定会记得是谁曾经吹得花开。

作者简介

何 定 琴:陕西汉中,语文老师,语文湿地栖居者。爱君,爱生活,爱语文,爱这还不太美好的世界。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