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修炼一颗好的心(109):就这样被“礼”征服

(2015-09-13 08:06:41)
标签:

尊重

征服

理解


我外表给人的印象很活泼。事实上,我是个很害怕热闹的人。我有轻微的社交恐惧症。在应酬方面,我智商极低。酒桌子上,常常找不到话说。觥筹交错间,难免强颜欢笑勉力支撑。我绝不属于社交场上游刃有余的那种人。人际交往中的各种繁文缛节,也常常让我不适。过多的客套和礼数,会让我如坐针毡。

我觉得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各种“礼节”,很多应付,很多虚伪,耽搁时间,浪费生命。

最严重的一次是2011年学校的内蒙之行。蒙古人劝酒的架势实在吓人。一餐饭,吃了三四个小时也结束不了。我忍无可忍,在学校分享大会上提出了异议,毫不客气地进行了抨击。我指点陋俗,激扬文化,事后,还写了一篇《中国人,你为什么要这样喝酒?》来表达质疑。对于各种“礼”,我像个愤青。

7月中旬的吉林白城之行,却让我反省,我渐渐又一次觉察到我皮袍下藏着的“小”来。

这些年,赴各地讲课是我的任务。讲得多了,便从最初的新鲜好奇变为了平淡无奇。每次出行,都希望静悄悄地开始,静悄悄地结束。礼节越少越好,见人越少越好,吃饭越简越好,耗时越少越好。而重庆人率直的个性,又让我每一次都直截了当地提出若干个“越少越好”的要求。

而白城之行,我深深地感到为了尊重我的“越少越好”的愿望,而又隆重地表达主办方的诚意和热情,白城市教育局的领导老师们的“越做越多”。

早在一年前,就突然接到了一个电话,声音很陌生。王君老师,我是吉林白城市教育局的刘大伟局长,想明年请你来我们白城讲学。请问,你能为我们安排一下吗?

电话这端的我有点儿晕:我没有听说白城这个地方。提前一年来预约?教育局长亲自打电话来预约?这些年,我走南闯北,万水千山走遍,讲学讲课是家常便饭,但这样提前一年的“预约”,还是第一次。

我稀里糊涂答应下来。放下电话,觉得有点儿不可思议。我向来“怕官”,和领导打交道,总有些惴惴。但这次,好像不同。

然后,再然后,我就把这事儿忘了。生活永远忙忙碌碌,日子一个又一个如后浪推前浪。时间的脚步声噼噼啪啪如放着鞭炮般,一年就过去了。

今年5月份的时候,又接到了一个陌生的电话,说是白城市教育局中教科科长,来和我对接白城讲学的事儿。

我这才又想起了一年前的约定。

那段日子,生活中的事故很多,身心都有些疲倦。对应接不暇的邀请,能推的便都推了,想清静一段时间。但白城的,不能推。我忽地就感受到了那个电话的分量。那是整整一年的牵挂和信任啊!

接下来,就是越来越多的感动了。

科长不断传过来白城市教育局对这次活动的构想,认真地和我商量讲学的每一个细节。细致到我希望吃到什么水果,午餐晚餐有什么忌口等等。

我很惶恐。反复表态我只是一名普通一线教师,我不喝酒,不喜欢应酬,吃饭越简单越好,不需要人陪伴,不参观任何景点。我的讲课也很朴素,大家不要期待太高……我的所有“申明”是真诚的。我怕太多的繁文缛节束缚我压迫我。我有我的自私。

但接着就感受到了更多的体贴。科长一直耐心,一直细致。他请示领导尊重我的意愿取消了各式欢迎宴会,也乐呵呵地告诉我不用喝酒。他传过来的讲学一天的日程安排表,时间上精确到了分,各项工作,人员布置密密麻麻。连电脑、音频线、电风扇等等细节,全都考虑到了。我拿着他们的这份专门为我量身定制的会议准备资料,很惭愧,很感动。我这样一个草根教师,受到这么隆重的高规格的接待,有些惶恐。

到了白城,在一点一滴中,我慢慢意识到,这不仅是对我,这其实是他们的工作风格,做人风格,把每一件小事都尽可能做到尽善尽美,向每一个人表达最深的尊重,是他们的礼节,他们的习惯,或者说,是他们的价值观。

接机口的那一大束鲜花和无数张笑容一起绽放。初次相见,竟然没有隔膜,我们,宛若老友啦。

在我的坚持下,虽然取消了迎接晚宴,但两位局长和接待小组在宾馆外迎候。他们彬彬有礼,风度翩翩,笑容温暖,热情而又质朴,周到而不琐碎。

我不吃饭,他们便在房间里准备了数十种水果,每一样只一点点,精致地盛在小盘里,浩浩荡荡地摆在桌上,等着我挑选。

两位局长陪我聊天,在我还没有局促和厌烦的时候,得体地起身告辞,请我早些休息。

第二天还是两位局长陪我早餐。没有客套话,只是自由地和闲聊,像和他们的女儿吃早餐一样。

接着会前陪我去参观他们的素质教育基地。我一边惊叹这里竟然有一个我梦想中的“第二课堂”,连野餐的各种家伙也齐备,一边开心地发现刘局没有叫我“王老师”,他只是叫我“王君”。一声声的“王君”叫下来,我们便像一家人了。

开讲前,刘局发言。他引用了不少我的话——都来自于我的书,且理解到位,诠释深刻。显然,那稿子,一定是他自己写的。他读了我很多书。后来他告诉我,请我来,就是因为读了我的书,而非别人介绍。

我发现工作人员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很精心,包括主席台上的风扇的角度,话筒的高度。他们为你服务,像你的姐姐或者妹妹,每一次温馨的询问,眼神里都是真挚的关切。那里,有对你真正的喜欢和关爱。

讲座期间,好几次有小条子传上来,提醒我:王老师,您可以休息一下了。王老师,离上半场讲座结束还有15分钟。王老师,不要忘记喝水……

中午吃饭,“陪吃”的人还是很多。我有些紧张。但接着就不紧张了。“陪吃”的人们都很好玩儿,不劝酒,不劝菜,大家嘻嘻哈哈说笑话,没有主客之分,像是朋友重聚。半个小时吃饭结束啦。真是轻松。

我被送到一个小房间休息。翠绿色的窗帘,整洁的床铺,一看就是新换的。只有20分钟休息的时间。陪同的校长妹妹说:王老师你放心睡20分钟,我就在门口守着。我真放心睡了20分钟,还美美做了一个梦。

下午的签售,讲座,一切依旧井井有条。天气热,会场里气温不低,但老师们非常专注,案例讨论阶段,争先恐后地发言。自由提问阶段,抛出的问题也很有深度。我被老师们的学习热情激发着,状态也越来越好。教师培训的课堂,出现了少有的全互动式和思想增长式。

离开的时候,穿过会场出门,一路上不断有老师们站起来,向我热情地微笑,热烈地鼓掌,一直目送我离开。我好像走在鲜花丛中,被那纯纯的幸福包围着了。

我要马上去机场,说不用吃晚饭了。局长说,不行,一定要吃饺子,吃了饺子回家安全。这是礼数。我们专门包了你最喜欢吃的韭菜猪肉馅。我这才想起,讲学安排中确有这一项,还专门有提示,问我吃饺子吃什么馅。

去机场。刘局坚持要派两位校长和一位科长送我去。我说不用。但局长说必须。我的座位的小桌上,也提前准备好了各式水果。校长妹妹不停催促,王老师讲一天太辛苦了,快快吃点儿吧。到了机场,把我当一个小女孩儿般方方面面安顿好了,他们才离开。

没有想到飞机晚点。于是,微信和短信,一个个接着来问候,一直到我凌晨回到家。

一个星期后,一本厚厚的相册从白城寄来。相册里,有我从下飞机开始的所有活动留影。这是我第一次收到如此珍贵的讲学礼物。

再一个星期后,一位校长妹妹寄来了白城的小米,说一定要我这个姐姐尝一尝。

……

我好长时间,都在回味白城的朋友们给予我的爱。

是,我最能够感受到他们的诚意:他们重视礼节——那是他们觉得对于外来的尊贵的客人应该给予的尊重。他们又充分地理解客人——努力把一切都做得更自然,更无痕,更让人觉得舒适。这是他们礼节中的礼节。是最高礼节。

他们做得太完美了。在这完美中,我看到了我的自私。

如果他们只按照自己对于礼节的理解来做事呢?他们在这礼节中表达了所有的尊重和关爱,但是,对方感觉到的,可能依旧会有不适。

就比如:

回老家,我不太愿意跟爸爸住一起。他只一件事,就让我发狂。他不理解我们“年轻人”晚睡晚起的习惯,每天一大早,必然做好一大桌早饭,执着地站在我的卧室门口叫,不把我叫起来吃完这桌饭绝不罢休。我只能哭笑不得地起床,吃这顿最痛苦的饭。

换个角度想想,这是老父亲待女儿的礼节。女儿不喜欢,但在老人的眼里,这个礼节比天大啊!除了哭笑不得,我可不可以多些理解和感恩。或者,调整一下自己的作息,满足老父亲一大早要跟女儿吃顿早饭的心意。

再比如:

一回老家,总是被没完没了的饭局纠缠,确实有些让人烦。但换个角度看,每一次饭局的背后,一定有一颗欢迎你回家的心。那是尊重,是疼爱。这种形式你不喜欢,但要理解。一旦理解,一旦接纳,那就不再是痛苦的饭局,而是温馨的团圆。

还比如:

就像蒙古人的劝酒。那是他们的文化,是他们的礼节。他们把对远方客人的深情厚意都浓缩在了这绵长的“劝”中。这其中,有民族文化的差异,有地域文化的折射。与其把它们当做繁文缛节来看,不如欣赏这其中的情与意,形与神。一个人,总不能只活在自己的文化中,自己的喜好中。在别人的文化中看出美来,活出味来,生命的视角,才会因此而多层次,多角度。

我为自己当初因为一顿劝酒就发雷霆之怒,肆意评论贬斥他人深深忏悔。我对“礼”的认识,是多么浅薄,甚至是多么荒唐啊。

那个像愤青的我,不是前卫,不是智慧,不是改革派,不是富有革新精神,只不过,我更关注自己的感受,只执着于自己的习惯。我还不理解,不允许,别人,以自己的方式,来爱我。

而这样的“我”,注定是狭隘的,偏执的,自私的。

一个更好的“我”,能够努力用别人喜欢的方式去爱他,而亦能够理解和接受自己不太喜欢的爱自己的方式。

这样,方是大胸怀,大情怀。

就这样被“礼”征服。白城,谢谢你,教育了一个狂妄的小女子。

2015812日星期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