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炼一颗好的心(107):“不讲道理”才是“讲道理”
(2015-09-07 05:06:38)
标签:
包容理解道理 |
在江苏参加一个学校的教师培训活动。做讲座。
全场很安静。
忽然,有一个老师开始接电话。从嘀嘀咕咕到大声大气,挺刺耳。很多老师都转过头去看他,用表情制止他。但那位老师似乎没感觉,继续讲。气氛有些尴尬。
我笑了。当时,我正在谈我自己在班主任工作上的转变,如何从从“四大恶人”慢慢成长为“微笑姐姐”。我说,如果是四大恶人阶段,居然有学生在我的课堂上接听电话,那还了得,那不是对我的课堂的挑衅吗?我的反应一定是严厉训斥这个学生,甚至当场没收手机,不镇压下去绝不罢休。
老师们都笑了。
现在呢?现在我的想法不一样了。我继续说:我觉得,我相信没有人不知道在会场上接听电话是不礼貌的,没有人愿意在会场上接听电话。但又接了,那可能就是确实有什么特别重要特别紧急的事儿,必须接,不得不接。在接听电话的时候,其实他自己也很不安呢。
我这番话一说完,会场上的紧张气氛消失了。那位老师停止了接电话。我继续讲课。一切正常。
下课后,跟一位朋友讨论这个“事故”。朋友说,其实你还有更好的处理,你不用讲这么多道理,你只说一句:
我们一位老师遇到了急事,必须要接一个电话。我们等他把电话接完。抱歉啊,老师们。
然后你静静等待就可以了。那位老师,一定很快停止接电话。
朋友说,其实从当时会场上的气氛来看,大部分老师的动作和眼神已经显示了公众的态度和立场。那位老师肯定是不对的。这毋庸置疑。他已经被舆论惩罚了。这个时候,你再多说,再讲道理,虽然是善意,但也会加重这位老师的思想负担,也让校方尴尬。他停止接听电话还是不得已的。你还不如彻底地真诚站在他的一边,替他着想,替他解围,给他时间。他感受到你的善意,他的停止就会是发自内心的。而且,还会促使他主动去反思。这样不讲道理的“无批评”式处理,效果会更好。
我仔细一琢磨,觉得朋友说得真对。朋友的对,是因为他比我更具同理心,更善良,更理解生命的艰难,更体察每一颗心灵的细腻感受。确实,很多事情,只要我们稍微转个方向,不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而是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我们的思维方式就会有很大的转变,我们处理问题的方式也会完全不同。
早上吃饭的时候,我和姨婆聊起昨天的一件小事儿。昨天请亲戚吃饭,亲戚带来了一个小女孩儿来,小女孩儿跟哥哥的女儿同龄,五岁多。姨婆自然对小客人更关照些。于是,哥哥的女儿不高兴了,使小脾气了。姨婆忙不迭地去安抚,跟她讲道理:咱们是主,别人是客人,应该如何如何……
我们便笑这么小的孩子也会吃醋。儿子先只是默默地在旁边吃饭,听我们笑,冷不丁抬起头接了一句:你们这么处理就是不对的。
姨婆吃了一惊,问:怎么不对呢?
儿子说:你跟五岁的小姑娘讲道理,你觉得她听得懂吗?你觉得她对这样的人情世故能够理解吗?
姨婆愣了。不说话。我一琢磨,觉得儿子说得对。
我便追问:你觉得最好的处理方法是什么呢?
儿子说:不要用你们成人的思维来衡量小孩子。从一开始,就要对两个小孩子一样对待,不要让其中任何的一个感觉到被冷落。如果开始做得不好,悄悄弥补就是了,不要去讲道理。给一个五岁的孩子讲道理,实在太不讲道理了。
儿子一脸正经地解释完,我佩服得五体投地。我觉得,儿子真的比我们懂事,比我们智慧。而儿子的智慧,来自于他还是一个孩子,他还没有忘记做孩子时候的感受。可是,我们都忘了,我们被“成人制化”了。当年陶行知先生的叮嘱,我们真的不记得了。陶先生说:
|
我们这些可恶的大人,是多么的冷酷,多么的自以为是啊。
这段时间,微信上有一篇文章刷屏了,题目叫《你不是太直,只是你自私》。文中说:
因为“直”,就可以为所欲为口无遮拦。
因为“直”,就可以信口开河发泄积怨。
因为“直”,所有人都该为他的“不虚伪”让路。
因为“直”,所有唐突冒失措辞不当都应该被原谅。
这才不是什么真性情,才不是什么单纯率真,更不是什么坦诚直率。
这只是一个自私的人,说话不经大脑,无视他人感受,不克制情绪,不顾忌影响,肆无忌惮地只图自己痛快。
我是重庆人,重庆人的直率耿介似乎是天生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也为自己的言谈直爽,不太顾忌他人感受找过理由和推辞,明白上面的这些道理,用了很长很长的时间。
是,我现在真正懂得:在人与人的交往里,最根本的,不是沟通技巧,不是交际意识,而是发自内心的尊重和善意。
以尊重和善意为前提,才有资格谈直爽和率性。
而真正的“尊重”和“善意”,只来自于心灵的成熟,来自于悲天悯人的情怀。
朋友和儿子,这回给我上了重要的一课,谢谢了。
(2015/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