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修炼一颗好的心(127):路遥的残酷清醒

(2015-06-03 08:55:53)
标签:

路遥

残酷

清醒

痛苦

 朋友诉苦:这些日子,生活中总有源源不断的麻烦,象坚硬的石头,横在大路上。搬不动,移不开,让人焦虑,甚至恐惧。

朋友强调:其实,一直以来,这样的石头,大的,或者小的,从来就不曾完全消失过。困境,似成生命常态。幸福在哪里?活着的意义何在?

这些问题问得我心惊。诚实地说,这也是我的感受。生活的确是一个事故场,我们左挡右突,手忙脚乱,还是应接不暇,招架不住。于是,疲惫不堪,倦怠不堪。

对生活,对奋斗,有时候,我们不可能不怀疑,不动摇。

于是想到开学初那段日子看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看得眼疼,心疼,全身都疼。

青少年时代,还有带领每一届学生读这部小说,都有同样的疼。

我曾埋怨过,不,是诅咒过路遥,你写小说,怎么可以写得这样的无情无义?!

一直写到最后,孙少安还只是一个农民。而且,他最亲爱的翠莲得了癌症,就要死了。

一直写到最后,孙少平还是一个煤矿工人。而且,晓霞死了。最激动人心的爱情戛然而止。

一直写到最后,润叶也没有和她深爱的少安走到一起。向前虽然站起来了,但他毕竟是一个残疾人啊!这对润叶太残酷了。

一直写到最后,润生的耳朵还聋着,他和受尽欺凌的红梅结了婚。这婚姻,千疮百孔!

一直写到最后,田福军这个“好官”也还是坎坷。这位“包青天”丧女失妻。老天啊,你长不长眼啊!

……

我一边看,内心一边在呼喊,在咆哮:路遥,你的笔可不可以“善良”一些,温暖一些,你可不可以这样写:

少安的事业做得越来越大,终于从农村做到了城市。翠莲和少安,这对艰苦奋斗的夫妻终于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或者,翠莲虽然去世了,但在她的撮合下,润叶和成为了农民企业家的少安终于结合了。

最好的是,晓霞没有死,她被洪水冲到了下游,极其幸运地被人救了。少平很快考上了大学,走出了阴森森的煤矿。这对精神上的王子和公主,终成眷属。

润生的耳朵治好了,向前的腿重接了,田福军的仕途也越走越宽广……黄土高原的春天真正降临了!

……

总之,无论如何,宁愿俗套些,我的潜意识里,也还是希望路遥把这个故事写得哪怕是稍微圆满一点点!

但我知道,如果这样写,这就不是路遥了,不是《平凡的世界》了。

我懂。不是路遥心肠硬,不是他太冷血,只是因为他最知道:这就是人生的本来面目。不完美,就是生命本相。他必须这样写,只能这样写。

这世界上没有童话,每一个故事都是残缺,每一种结局都有心酸。

而一个作家,必须忠诚于这不圆满,必须直面生命的残酷:不是所有的奋斗都和成功结缘,不是所有的恩爱都和幸福牵手。哲学家塞涅卡说:何必为部分生活而哭泣?君不见全部人生都催人泪下。只有路遥这样用生命的最后一口气写作的人才至始至终清醒着:是,人生在总体上就是一个悲剧。人生的遭遇没有安慰也没有补偿,唯有全部展示,全部接受。我路遥,绝不对幸福苟且。

这,就是路遥的残酷清醒。

所以,读路遥,虽然我一直想拊掌大哭,但另一方面,在这些比甜蜜更深长更执拗的苦难故事中,我又渐渐更懂了他:《平凡的世界》表达的就是最平凡的真理:苦难如影相随,再伟大的强者也无法改变。路遥想传递的,不是苦难被战胜,被消灭的人生快感,而是面对着不可能被彻底战胜被彻底消灭的苦难,少安少平们的鏖战——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无所谓赢家,或者说,没有赢家。“苦难”和生命一样生生不息,它们甚至已经成为生命本身的一部分。那么,并没有完全“搞定”苦难的少平少安们凭借什么让读者喜爱、眷念、沉溺于这个故事?那是因为他们至始至终都拥有着精神的自由——他们主动地选择承受苦难的姿态——以尊严的方式。他们并没有大胜而归,甚至一直经历着最底层的肉体挣扎和精神煎熬,但他们的心灵世界却是无比清澈明亮的。不管苦难以何种面目排山倒海而来,都无法冲垮他们身上的那种庄严感和崇高感。他们和苦难周旋,站在苦难的惊涛骇浪里,有时候也踉踉跄跄,但,最终没有倒下。

《平凡的世界》的打动人心,就在于从头到尾都忠诚于“平凡”。路遥不仅没有刻意消解“平凡”,轻松地展示成功。相反,它最大限度地明晰了苦难的必然性,也最大程度地肯定了苦难的意义。它讲的,不是英雄的故事,而是平凡人面对苦难的心路历程。这个历程,是平凡人继续平凡的历程,也是平凡人拥有了英雄特质的历程。

所以,读懂《平凡的世界》,理解路遥的残酷清醒,对人生,我们就不会报以盲目的幻想。对未来,我们就没有轻狂的觊觎。明天和今天一样,依旧雾霾深重,依旧步履维艰。所以,我们不必寄希望于明天,我们只能把握今天。我们并不痴迷苦难,但我们明白人生。风,一直会来,让它刮就是;雨,是不会停的,让它下就是。我们兀自生活,兀自咬紧牙关。亦如陀斯妥耶夫斯基所说:我只是担心一件事,就是怕我配不上我所受的苦难。 和苦难厮守,就是生活本身。意义,会在苦难中自然产生。美,也会在这苦难中自然萌芽。

所以,秀莲会死去,少安会痛苦。但那片黄土地,不会因此埋葬了少安的理想。带着丧妻的伤痛,他依旧会坚持奋斗。少安自己,本身就是那沉默而坚实的土地。

所以,晓霞不会死里逃生,少平必须继续站在暗无天日的煤矿里耕耘。这个倔强的青年,他丰富的精神世界,更加成为了一座山。

所以,润叶,还需要守着他的残疾丈夫。但她对于爱的理解,却在这坚守中博大起来。她为痛苦殉道,也成就了自己的成长——她不再漂浮,不再幻想,她终于活出了自己。

事实上,《平凡的世界》的平凡故事,无法用世俗的功利标准去衡量。就像我们的人生,走到最后,真的都无所谓成败。痛苦本身也有卓越和猥琐之分。优质的人生,从来孕育在丰富的痛苦之中。经历的,面对的,承受的——如果均是以尊严的方式屹立,那,个人的存在感便因此而诞生。

再想起若干年写的《温暖的痛苦,含泪的微笑 ——《柳叶儿》文本细读和其“审苦”价值浅议》,不禁,更释然了。

2015/5/31

 

 

        温暖的痛苦   含泪的微笑   

                     ——《柳叶儿》文本细读和其“审苦”价值浅议

                                                                                                     王君

    饥饿是一个伴随人类生命和历史全过程的现象,也是一个在文学作品中频繁出现的主题意象。可惜的是,这个主题离中学语文教材一直比较远。 所以,当代作家宋学孟以饥饿年代为写作背景的《柳叶儿》入选初中语文教材让人眼前一亮。而这篇散文又匠心独具地被安排在了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童年趣事”单元中。我以为编者实在是用心良苦。

在教学时,我以一个主问题切入:《柳叶儿》分明是一个写苦难的故事,但编者竟然把它放入“童年趣事”单元。这样的安排恰当吗?

这个问题的设计,其实就是有意识地带领学生进入“苦难”的审美世界。

  《柳叶儿》的故事,其背景是饥饿,是苦难。

柳叶儿是“救命叶”,它的味道“苦”中略带些“涩”。一开篇,作者就毫不避讳,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结尾时,又再次重笔强调。开篇点题,结尾呼应,于是,“苦”与“涩”便氤氲全篇,挥之不散,绕梁不绝了。

接着,作者又浓墨重彩地写“苦难”。

请看第四自然段:

 

那一年春天,地里的野菜吃光了,前一年的干地瓜秧吃光了,榆树皮吃光了,大家又柳叶儿……那一年,我八 

 

这段文字的正常顺序应该是这样的:

 

    我八岁那年的春天,地里的野菜、前一年的干地瓜秧、榆树皮都吃光了,大家又抢柳叶儿。

 

 显然,从语言的角度看,作者用了倒装、铺排、反复等多种方法来强调“苦难”的程度——持续时间之长,饥饿程度之深,灾民年龄之小。寥寥几句话,就暗示了饿殍遍野,民不聊生的状态。而后面的故事,也处处和“苦难”相扣,可以说,段段句句都不曾离开过苦难。

你看:“我”之所以能够成为全家最“乐”之人, 是因为低处的柳叶儿都被大人们“抢光”了,不得已让我这个善于爬树的小孩儿出手,于是,“我”有了“用武之地”。这是何等让人心酸。再看,为了去抢柳叶儿,“我和三叔”“天蒙蒙亮”就得起身。天气寒冷——土地冰凉,牙齿都咯嘣嘣响;穿得单薄——衣服扣子都开了,树上的露珠滚下去也会激起通身阴凉;我饿着肚子——必须把裤带勒紧才能爬树,看到太阳升起居然感觉是肉做的大樱桃。这字字句句都是苦难的描述啊!最后再看柳叶儿“抢回家”之后:为了让树叶能够入口,奶奶的“捋、煮、泡、攥、剁”,工序何其复杂!“一小把黑豆”、“几口粥”、“一个豆儿”和“香得不行”对比,“一勺油”和“这样的饭只允许我一个放开了吃”相对比,幸福何其简陋!最让人心酸的是“我”居然“拼了命”直吃到“薄薄的一层肚皮几乎撑得透明”,以至于奶奶“担心我一个跟头摔倒,那纸一般的肚皮会弄破,里面的肠子会淌出来”,不仅平日里饥饿之甚可见一斑,而难得饱食一回的结果还是绕不开死亡的威胁更让人辛酸心痛!

总之,细读全文,我们应该能够感受到:作者并没有回避苦难,而是写够了苦难,写尽了苦难。

但问题是,既然字字句句皆苦难,为什么我们却读出了温暖甚至是浪漫呢?

我以为,这与作者的审“苦”追求有关。作者写苦难,其目的不是为了“展览”苦难“控诉”苦难,而是为了“缅怀苦难”,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表达这样的一个主题:再深重的苦难也无法剥夺永恒的自然美、人性美、人情美。就是因为作者内心深处对“自然美、人性美、人情美”的缱绻情怀,所以,《柳叶儿》便在苦难的背景下反而愈加呈现出浪漫和诗意 。 

那作者是怎么做到的呢?我们看文本。

在第八自然段,作者用了大量的文字来写“我”的“淘气”:“我”的逞能——谁说这树太高,我就开爬;“我”的身手矫捷——猴一样“噌噌”地爬到最高点;“我”的执拗——越是不让上,越是嚷着危险的地方越要去;“我”的狡猾——在众人的惊慌声中得意洋洋地溜下树来;“我”的顽童情怀——嘴里哇哇哭,心中美滋滋。这真是最传神的一笔:挨了巴掌疼得要命是真的,但逞强成功露了脸高兴得意也是真的。又哭又笑,又闹又叫,小儿女情态跃然纸上。

这段文字,表面上是写小孩——那是多么活蹦乱跳人见人爱的小精灵啊!实际上又不是仅仅在写孩子。由写孩子带动起来的让读者可以充分想象的内容可谓多也:沉溺于稚拙纯真的快乐游戏的孩子们, 既恼怒孩子淘气但也为孩子聪明健康而欣慰得意的大人们。农人们的朴素散淡的休闲,田野里粗朴戏谑的情调……透过文字的缝隙,我们感受到欢乐的气氛扑面而来。充满活力的孩子让人性最原始本真的美飘荡在乡村的上空,于是,艰难岁月的阴霾暂时一扫而尽。

第十段,“我”和“三叔”赶在太阳出来之前往“远处”去抢柳叶儿,这本也是极为心酸的事,但是,因为一段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而境界忽变。“湿润润的早春的空气”是那么“清凉”,飘着淡淡晨雾的小河是那么朦胧静谧,“河水平静得连一个泡沫都没有”是那么安详宁静,而“远处小石桥下偶尔传来的一两声“哗啦啦”的水响”像是若有若无的伴奏……于是,一高一矮,一前一后的“我和三叔”这两个主人公在这样美丽的画中成为了淡淡的剪影——这真是人在画中行啊!

惨淡的“抢柳叶儿”因此成为了某种意义上的春游和远足。没有读者会忍心去质疑其真实性。自然就是这样: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尽管人世间浊浪滔天,春天到了,柳树还是会抽芽,花儿还是会盛开。在人世的沧桑面前,自然的淡定从容几乎是永恒的——这本身就是对人的一种鼓励和警醒。这就像十一自然段的那个大樱桃太阳,我相信,在那一瞬间,它带给孩子的,一定不仅仅是饥饿的提醒,而是还有关于生命关于未来的许多奥妙。孩子可能说不出来,但是一定能够感觉得到。因为,在孩子的表述中,“鲜红鲜红”这个定语不仅后置,而且独立,这预示着一种顿悟:红色难道不是热血和激情的象征吗?当我看“痴”了这“鲜红鲜红”的时候,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这个饥饿的孩子的心,也正“鲜红鲜红”地热烈地蹦跳着。而有了热烈蹦跳着的鲜红的心,还有什么未来不可以期待呢?

最耐人寻味的是第十二段。它写的其实是一个家庭想办法捱过荒年的场面,但出场的只有“奶奶”和“我”。收拾柳叶儿,让不能吃的树叶变成可以下肚的东西,这也是一个心酸的过程。但是,我们听不到抱怨看不到慌乱。奶奶是那么的气定神闲:她严谨,每一道程序都有条不紊——捋、煮、泡、换、攥、剁、放,一招一式,胸有成竹;她耐心,绝不焦躁——一锅开水,一两天,三五次水,数量词的背后是从容和节奏;她慈爱,想方设法变野菜为美味儿,她的爱在葱花中,在那一把黑豆一勺油中,在对我的千叮万嘱中……也许,奶奶应该就是家里辈分最高年龄最长的人,她的精神状态和行事风范彰示着这个家的精神面貌——在饥饿袭来时,这个家不仅没有倒下,而且依旧其乐融融。

在这一部分中,还埋着对于全文至关重要的一个秘密:为什么抢柳叶儿成为了我的“乐”事?我之所以“乐”得起来是因为“做这样的饭,全家便只允许我一个放开了吃”。好一个意味深长的“只允许”啊!文中并没有交代这个家庭有几口人,有几个孩子。但是我们可以猜测,文中的“我”或者是相对年龄最小的孩子,或者是相对瘦小体弱的孩子。于是,“我”成为了苦难家庭中集体保护的对象。在“我”吃撑了肚子的时候,家人们一定笑眯眯地看着我说“不饿”:那是奶奶爷爷坚持挺住的“不饿”,是父亲母亲含笑掩饰的“不饿”,是兄弟姊妹强行忍住的“不饿”……这个家,因为艰难而更加温馨。这份温馨,因为苦难而更显厚重。

总之,因为作者把对真纯的人性之美、自然之美和人情之美的信仰借助于美感、诗意和童趣化表达出来,于是,苦难的血腥沉重被消解了,而且渐变为模糊的背景和底色。这绝不是作者的逃避,而是一种审美情怀的折射。这让我想起了曹文轩的系列以“少年的苦难”为主题的作品。其中最感人的当属《青铜葵花》。

    在《青铜葵花》里,来自城市的小女孩葵花,几乎经历了人世间所有的可以称得上苦难的东西。她先是失去了母亲,然后背井离乡,跟着父亲到了五七干校,在这里,她认识了大麦地村的哑巴男孩青铜。很快,葵花的父亲落水死亡,她被青铜一家收养,然后和他们一起经历水灾、蝗灾、寒冷和饥饿,最后,她又因为一个偶然的原因返回了城市,再一次面临着生离死别。

   在曹文轩的笔下,苦难不是生命的意外而是生命的常态。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在他的所有作品中都没有对苦难的展览和悲愤的呼号,而是冷静地把它当成了生命的命定的内容。他鄙弃惊慌失措和叫苦连天,提倡面对苦难时保持处惊不变的优雅态度。因此,曹文轩笔下的人物在苦难面前总是从容的、镇定的,不仅没有失控的表现,而且还呈现出一种诗意和淡定的姿态。

  

 

 

  我以为,宋学孟的审“苦”取向和曹文轩完全一样。

 我还想到了伊朗获得奥斯卡大奖的电影《小鞋子》。

 《小鞋子》 中展现的生活完全可以用凄凉、残酷甚至是绝望来表述。因为丢掉了一双鞋子,阿里兄妹承担了孩子不可承受之痛。可是在那缓缓地叙述中,我们却并不感觉沉重。原因就在于小主人公阿里兄妹那清澈透明的眼神。就是这眼神,像天使般净化了我们的灵魂,洗涤了我们的焦灼。影片尽管描述的生活是那么艰难困苦,可故事里的人物从来没有表现出对生活的失望,痛恨,怨天尤人。相反,影片充满了强烈的温暖的感觉,那是一种乐观的充满希望的情绪,像西亚荒漠中一株经受着浇灌的绿色植物,在太阳的光辉里闪闪发光,茁壮成长。

    殊途同归,当代诗人王淑惠由于自己居住的房屋破旧不堪不能遮风挡雨而自称为“漏屋诗人”。她写下了这样的一首诗:

 

   漏一点点/射进小星星的光/那是我的诗行/漏一片片/射进好多光亮/那是我的诗心/我是漏屋诗人/感谢漏屋给我灵感/给我畅想/使我夜夜都能看到/茅屋外遥遥的星光/

 

    这样的诗行,不仅来自对生活苦难的体验,更是对命运的诗意而幽默的超越。其审“苦”价值倾向和曹文轩宋学孟也是一样的。

    还有让人撕心裂肺的电影《南京!南京!》中的一幅场景:在乌云压城城已摧的南京城里,一群孩子在废墟边上投入地唱京戏⋯⋯我深为导演的苦心感慨。 在苦难的贫瘠的土壤中,快乐和幸福还是会倔强地发芽成长。诞生于苦难,但又超越苦难,在苦难中缓缓分泌出生命的美与趣,这样的“苦”中之“趣”才是更有灵性和温度的 。我们的孩子读了这样的“童年趣事”才会远离浅薄和浮躁,在心中真正种下坚韧乐观善良的种子。

     让学生们多读一读曹文轩,多读一读《柳叶儿》吧,让他们学会在苦难中去坚守良善和提炼幸福。

2011/5/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