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王君
王君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4,885
  • 关注人气:10,79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修炼一颗好的心(106):奋斗的人生不会输——致凌风妙语妹妹

(2014-12-23 06:03:16)
标签:

奋斗

奖励

胜利

求己

凌风妙语妹妹获得了江苏省评优课初中组的一等奖第一名。我亲眼见着这个妹妹是如何努力的。所以,很高兴,比她自己还高兴。我鼓励她赶快整理反思。趁这个课还热腾腾的,赶快去给各大杂志投稿,争取发表。妹妹有些犹豫。她还缺乏自信,总觉得各大核心期刊高不可攀。我鼓励她说:

 

不管能不能够发表,都是你的进步。我当初投稿,最初根本没有人理。我很执着,一直投,一直投,一个文件夹一个文件夹地给各大杂志砸过去,终于把各个核心期刊都砸开了。坚持的力量就是这样。你整理一下《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等杂志社的投稿邮箱,杂志上都有的,自己发过去试试。反复投,投得多了,编辑一定会被感动。江苏人才多,发表相对更难些,你需要更执着。坚持!积累!坚持!积累!

 

妹妹还是有顾虑。她说:

 

感动于昭君姐姐的鼓励,我一定会继续努力,更执着地追求,尽管我感觉困难重重,希望渺茫,但一路有您的指引与精神陪伴,即使白白走一遭也值了!

 

我回复说:

过程本身就是奖励。拼搏本身就是幸福。不会白走。

 

这话,现在很时髦了。但真要理解,需要阅历,需要底气。不到某个年龄,恐怕很难真的接受。

但确实是这样的。

年轻的时候读书,好像是为了“求学”,总想在书里得到点儿什么。年龄大了,慢慢明白,其实读书,不过就是为了解决我们自己的很多问题。有人觉得读书苦,是一场“心灵苦旅”,那是因为他忘记了孔子的话。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孔老爷子认为:古时候君子读书是为了自己,为了修炼自己的身心,为了集聚自己的精神能量,为了提升超越自己,让自己活得更好。读书,是我们自己这个生命个体不断探索未知,走向未来的幸福之旅。读书,事实上是一种对自己的生命的极大觉醒和关怀,不是为了别人。很多学者,退休了,到老年了,依旧手不释卷,那就是因为他已经深刻感觉到读书跟吃饭睡觉一样自然,要好好活着,就必须要读书。道理就是这么简单。

写作也是。写作其实是比阅读更高层次的修身。仅仅只读有字之书的人不一定会写作,非得既读有字之书,又读无字之书的人才有写作的智慧和热情。你怎么活,你就怎么写。你怎么写,你就会努力朝你写的这个方向去活。我们只要开始了写,就打开了自己做主,自己站立起来,自己光明自己的修身法门。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我要进步,要获得心灵的愉悦和宁静,要解脱痛苦,写作同样是汇聚自己能量的重要渠道。

同样的道理,走路啊,跑步啊,任何一样有助于心灵成长的事情都是如此。

从初期来看,我们似乎是为他人,为名利,为成功,为认可。越做到后面,你越可以肯定:你在为自己而读,为自己而写,为自己而跑。读着读着,写着写着,跑着跑着,你会自然而然从他人的评价中超脱出来,哪怕没有观众,没有喝彩,你也一样起劲儿。

我这么说,不知道你能理解多少,凌风妙语妹妹。我以一个过来人的感受在言说。这份“过来”,不是我已经发表了多少多少文章,我已经取得了多少多少认可,而是我已经完整了拥有了写作的心路历程。我知道我现在的写,是为谁而写。就比如此时此刻的自说自话,本质上也不是为你,而是为我自己。我把自己一些零散的想法梳理出来,便在自己的正能量银行里,又储存了一笔。零存整取,我富裕得很啊。

你越不为了发表而写,不为了别人的认可而写,妹妹,你的思想就越自由,你的文笔就越自然,获得发表的可能性就越大。写作,靠的不是技巧,也不仅仅是才华,还要靠写作意志力写作人格等等东西。但这些,也都是可以超越的。 我好像已经超越了。因为,我现在写东西,纯粹靠兴趣和冲动,已经不需要写作意志力的支撑了。我已经过了意志力训练的阶段了。

妹妹,无论如何,我们都得活。而人,是一种很奇怪的生物——这种生物,必须思考,必须思考,必须奋斗,否则,闲散带来的庸碌乃是生命不可承受之轻。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劳作本身就是奖励,奋斗本身就是奖励。所以,我们需要感恩付出,需要感恩一切让我们辛劳的机缘。

奋斗着的人本身就是幸福的。这样的人根本不会输。他在选择奋斗的那个时刻,他就已经赢了。而若能坚持,全世界,都会为他让路。

《肖生克的救赎》中有一句名言,很喜欢,送给你。安迪对瑞德说:你已经走得很远了,为什么不继续往前走呢?

取得省级赛课的第一名,已经证明了你的实力,你的聪慧。妹妹,你已经走得很远了,为什么不继续往前走呢?

2014/12/23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