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修炼一颗好的心(21):我家大门常打开(听课随想之一)

(2013-03-25 05:20:27)
标签:

听课

自由

尊重

从容

研究

教育

这学期在教研组内倡导互相听“推门课”。年轻老师们很可爱,很踊跃。我自然是首当其冲经常被“推门”了。当然,我也常去推推别人的“门”,然后“正大光明”“心安理得”地坐下来听想听的课。不再像以前一样忐忑,顾虑多多。

我很喜欢这种状态。我希望我们的教研组,有这样的一种自由听课的气氛。也希望年轻老师们,也能够从一踏上讲台开始就有这样的一种胸怀。

 

教学研究最好的途径还是听课。

计划内的公开课是必须的。这样的课,具有研究的性质。应该,也必须投入更多的思考和准备。其呈现出来的质量应该高于日常上课的质量。我不同意有些过激的说法,比如公开课必须和家常课一样等等。我以为,公开课是应该摒弃表演,要有“家常味”。但是,不能只是“家常味儿”,必须要有超越“家常味儿”的东西,要能集中体现一个教师的教学特色,要能展示一名教师在某一个阶段的教学思考和教学研究的成果。常规意义上的“公开课”,是教师自己“先锋课”,“打靶课”。

上课不易。就如有些歌唱家,唱了一辈子,留在听众心中的可能就是一两首曲子。也如有些表演艺术家,演了一辈子,能够被观众记住的,也可能就是一两个角色。语文老师也是如此,上了一辈子的课,未必有一堂课能够烙在学生的记忆中。公开课,是一个磨练自己的机会,成就自己的机会。在公开课上,我们往往能够为自己的优质课堂作品奠基,甚至形成自己的“作品”。

一名语文老师,没有几堂像纪念碑一样的课堂作品留下来,于学生,于自己,都是遗憾。

 

但是,仅仅只“公开”“公开课”是不够的。要了解一位老师,帮助一位老师,研究一位老师,你必须进入他的家常课——真正的“家常课”,他的教学的柴米油盐,他的教学的一地鸡毛。每一个教师都是一个独立完整的系统。公开课只是这个系统的“冰山一角”,是其恢弘壮丽的“教学建筑群”的一个屋檐。这个屋檐再好看,也仅仅是屋檐。你必须走进去,深入进入,研究他是如何安排构建他自己的整个教学生活,研究他和学生在最普通平凡的日子里是如何对话,如何交流的。他如何布置作业?如何评讲作业?如何进行作文激励?如何处理课堂矛盾……甚至,在一些不可避免的平庸的日子里,他是如何对抗这些平庸的。

家常课,是一位教师教学的毛细血管。你不走进这些“毛细血管”,你不会识得庐山真面目。

 

 

对于被听课老师而言呢?把自己收拾整齐的光鲜亮丽的一面展示出来谁问题都不大,但是,我们敢于把自己的“毛细血管”示人吗?

我想,这还是需要些胸怀和勇气的。

但也简单。

这需要一个教研组取得共识,需要一群教师组成真正的“共同体”,需要对教学有朴素的认识:教学生活的每一个环节都具有相同的价值,都需要反思,都需要建设。推门听家常课,就是把最日常的教学细节都置于研究的位置上。

只有对生活格外用情的人才会用心省察自己生活的神经末梢。

也只有对教育教学格外用情的人才会全心全意地设计和磨砺自己的日常教学的细节。

“推门”,不用打招呼,我想,是一种非常美好的姿态。对听课者而言,推开这扇门的,都是有心人。在这个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是时间。愿意“浪费”自己的时间深入你的“生活”,研究你的“生活”,无论如何,首先都来自于对你的“关注”和“兴趣”,或者说,是“尊重”。时间的“牺牲”是最诚恳的牺牲。这种“尊重”是值得尊重的。对被听课者而言,接受“推门”,展现的是淡定从容的教学心态:我在每一堂课上认真生活着,哪怕这一堂课平淡如水。我选择相信,相信听课者不是来猎奇的,不是来挑刺的。他是来和我共享一段细水长流的教学时光。我愿意分享——不管是我课堂的“豪华大餐”,还是我教学的“白水青菜”。对于我,它们一样重要。

我想,对于任何听课者,我们都应该心怀感恩。他们把一段珍贵的时光赠予我们,他们首先奉献出的,是生命的无价之宝。

被听课的我们,当该享受他们的赠予。因为有了他们的加入,我们对待自己的时光,会更谨慎,更庄重。把平凡日子过得精致圆润的人,是生活的艺术家。把平凡的家常课上得有滋有味的人,是教学的艺术家。

做得了教学的艺术家,才更有可能真正成为生活的艺术家。

我想做生活的艺术家,所以,我公开“公开课”,也公开“家常课”。我家大门常打开——欢迎听课,感恩听课。(2013/3/2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