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听王君聊课(22):纯粹的展示不是最佳的教学状态──综合性学习略谈

(2012-12-14 06:29:23)
标签:

综合性学习

对话

交流

鄂尔多斯

教育

前段时间参加了全国中语会的内蒙支教活动。

这在我的讲学计划中是一件大事。早在2009年,这个活动就做好了计划。这两年都是前辈们在前边冲锋陷阵。余映潮老师负责阅读教学。李卫东老师负责写作教学。刘占泉老师负责文言文教学。我负责的是综合性学习。

其实一直都没有充分的时间做准备。对综合性学习,我属于实践多反思少的一类。我一直企盼2012年的冬天晚点到来,我能捱一天就算一天。但终于还是捱不过去了。直到要出发的前一个周,才真正坐下来开始做各种详细的准备工作。同时着手准备的还有海淀区里的单元讲座的策划定稿等等。这日子,你想不充实都不行。

挑战很大。平时的讲学,最多也就一天两天。这次活动,整整三天。全部得唱主角。上三节示范课。现场评三节研究课。即兴点评16位教师的说课。三个半天的主题报告。工作量极大。思维强度也大。对自己是很好的锻炼。

由苏立康老师亲自写信函给学校帮我请假,我得以周四晚上就到了内蒙。这么多年来,这是第一次在行课期间离校。我把周五的课提前上了。没有影响正常的教学。

史有为老师同行。她从始至终像妈妈一样照顾我。让我感觉自己像她的女儿一样。史老师已经正式退休了。想闲,却怎么都闲不下来。

内蒙行辛劳而美好,遇到了一大批可爱的老师。他们美丽勤勉谦逊上进。真要写,怕可以写一本书出来。我没有这么多时间,只简单说说三节综合性学习的课。

 

我向余映潮老师学习。为了评课时更有针对性,听课时用三支笔同时工作:黑色笔记教学流程。红色笔记闪光点。铅笔记“失误点”和我的零星想法。

 

三位老师的课都很精彩。

 

小马老师上的是《止战之殇》。亮点有三:一是让学生提取教材里战争文本中的精彩语句(也含少量课外),先诵读,然后以“我知道了……”自由说话。学生从感性朗读到理性认识,很丰富,很扎实。然后是聚焦时事。孩子们以新闻联播的方式发布战争信息,以“中日是否开战”为话题采访同学们。最后一个环节是小组汇报。九个小组以各种方式表达自己对战争的看法。有朗诵,有绘画,有三句半,每一个小组都各有亮点。最后老师点评总结,留下了两个关于止战的问题。

 

小陈老师上的是《我们一起读张丽钧》。课堂分为三个板块。第一个板块,她组织学生用丰富多彩的方式读张文中的精彩语句。第二个板块,讲张文中的精彩故事。第三个板块,探究张丽钧的美文写作给予我们什么启示然后学生现场练习。

 

宋老师上《古诗苑漫步》。活动一,诗情画意品古诗。几个小组分别从送别诗、咏史诗、哲理诗三种类别美读古诗,研究诵读古诗的方法和鉴赏角度。活动二,心灵手巧用古诗。孩子们唱古诗、画古诗、活用古诗,其场面真是美不胜收。特别是唱古诗的小组以流行曲谱新唱《满江红》,美,且非常有冲击力。最后教师总结评价。

 

听这三堂课很享受。我评课时说,《止战之殇》像激情铿锵的进行调,《我们一起读张丽钧》像宁静朴素的小夜曲,《古诗苑漫步》像磅礴绚烂的交响乐。老师很用心,孩子们很用情。课堂如舞台,又如满汉全席,让我们看到了内蒙孩子们的优秀素质,很开眼界。

 

评课时,除了给老师们提出非常具体的建议之外,我重点和大家研讨了一个问题:综合性学习的课必须是展示型的课吗?

这三堂课,要说有什么遗憾的话,那就是一点:完全地彻底地预设。学生在课外做好了所有准备工作,课堂上,他们完全是在展示。或者说,课堂已经变为了舞台,孩子们成为了很专业的演员。除了小陈老师的课还有部分临场的对话点评之外,其他两堂课,除了最后的总结,教师已经完全退出了讲台。学生们在主持人的组织下,按照程序一个一个,一组一组上来展示。从课堂上看不到任何的生成。完全没有。

 

我跟老师们交流了我的一些想法:

从这些课可以看出,他们的学校是课改搞得很扎实的学校。还课堂于学生,让学生成为主体做得很好。这是可喜的。但是如果仅仅停留于这一步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进一步思考什么是真正科学的有效的课堂。

我以为,有效的课堂起码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                  课堂应该是学生成长的主阵地,而不是课外学习的延伸。我们要能清晰地看到学生在课堂上产生的进步和提高。这个四十分钟,如果仅仅是用来纯表演和纯展示,那么课堂就不叫课堂,应该叫舞台、剧院或者大礼堂。以节目的形式表演的课堂态势,是改革初期拨乱反正期间的一种模式。现在,这种模式已经落后了,已经被超越了。

第二,                  有效的课堂一定是在交流中行进的。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文本等学习资料和学生的交流……这个交流可以多维度多角度,不管以哪种形式呈现,这个交流都是真实地、自然地存在着的。也就是说,好的课堂一定要像水一样流淌,而不是搬进来一个一个的独立的湖,美丽则美丽,但更像盆景,不是自然的风景。没有立体多维交流的课,是死的。学生带着一种状态进课堂,表演完后,没有经历任何的主动或者被动的点拨思考和反思,然后以同样的状态出课堂。这个课堂时间,就没有生长力,就被浪费了。

第三,                  教师的作用。这是个要命的问题。我看过一些高效课堂的模式,最让人揪心的就是教师的主动“缺席”。因为一些很荒唐的行政命令(比如讲课不能超过多少分钟等等),课堂成为了一个紧箍咒,教师动辄得咎。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是课前的策划者和组织者排练者,但一上课,便成为了旁观者。对学生,任其发挥,让他们绝对程式化地去表演,既不点评,也不质疑,更不追问。只到收官阶段像领导总结一样不痛不痒地说两句。然后大幕一拉,下课。

 

         总之,我的观点是:课堂上要和学生“艰难地对话”,对话过于流畅的课都不一定是好课,更何况完全没有对话的课呢?当然,这是我的追求,不一定对,你也不一定就完全赞成。

        

        听了这几堂课后,在接着下来的我的三堂“示范课”中,我就努力展示课堂对话的重要性,希望给老师们一些启示。我上综合性学习课《华山论诗》,没有提前让学生做太多的准备。上午只临时见了一次学生,分发了资料,要求他们分组和做一些最基本的准备。课堂上学生也展示,但展示的内容大部分是完全生成的。学生与学生之间有激烈的碰撞,师生之间也有激烈的交锋。我不断提高对学生的要求,各项发言指标非常明确。不用投影和多媒体,全板书。

       孩子们表现得非常好。总之最后是下不了课了。几个孩子坚持要把自己的意见说完。那场面很感人。

      课录了像,效果还可以。等放假后我就压缩上传播客。搞播客比较麻烦,需要时间。我现在的困难是没有足够多的时间。

 

        如果要表扬一下自己的话,那就是明显感觉自己的课堂聆听能力、即兴点评能力的提升。我从不“活稀泥”,你好我好大家好。我向来是“爱憎分明”的。热情洋溢的表扬和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都不能缺。这个能力是可以训练出来的。只要自己留心,有意识地去训练,慢慢就提升了。

 

       在鄂尔多斯,看到了大片大片的烂尾楼。虽然都安装了玻璃窗,但还是看得出来是烂尾楼,触目惊心的。这个一年多前还繁荣得举世瞩目的城市,因为政策导向的问题,浮夸性发展,导致现在经济陷入困境,许多单位,连工资都发不出来。我看到了可怜的民工们的讨薪队伍,心头很疼。

         鄂尔多斯城市建设算得上豪华。品味也不低。地广人稀。晚上全靠灯火支撑着。许多地方绚烂得如夜上海。接我们的司机迷路,得以闯进一片美丽得让人头晕目眩的“宾馆群”中。结果才知,那不是宾馆,是一所高中。学生住的都是标间啊!我和史老师都惊叹,这样的外墙绚烂灯光,一晚上得花多少钱啊?有这个必要吗?

         我的心中忽然地就涌起了悲哀。我觉得,我们教育,是不是有时候也是这个样子呢?在华丽装饰和璀璨外表之外,到处都是烂尾楼,到处都是!!

 

2012/12/14补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