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王君聊课(22):纯粹的展示不是最佳的教学状态──综合性学习略谈
(2012-12-14 06:29:23)
标签:
综合性学习对话交流鄂尔多斯教育 |
前段时间参加了全国中语会的内蒙支教活动。
这在我的讲学计划中是一件大事。早在2009年,这个活动就做好了计划。这两年都是前辈们在前边冲锋陷阵。余映潮老师负责阅读教学。李卫东老师负责写作教学。刘占泉老师负责文言文教学。我负责的是综合性学习。
其实一直都没有充分的时间做准备。对综合性学习,我属于实践多反思少的一类。我一直企盼2012年的冬天晚点到来,我能捱一天就算一天。但终于还是捱不过去了。直到要出发的前一个周,才真正坐下来开始做各种详细的准备工作。同时着手准备的还有海淀区里的单元讲座的策划定稿等等。这日子,你想不充实都不行。
挑战很大。平时的讲学,最多也就一天两天。这次活动,整整三天。全部得唱主角。上三节示范课。现场评三节研究课。即兴点评16位教师的说课。三个半天的主题报告。工作量极大。思维强度也大。对自己是很好的锻炼。
由苏立康老师亲自写信函给学校帮我请假,我得以周四晚上就到了内蒙。这么多年来,这是第一次在行课期间离校。我把周五的课提前上了。没有影响正常的教学。
史有为老师同行。她从始至终像妈妈一样照顾我。让我感觉自己像她的女儿一样。史老师已经正式退休了。想闲,却怎么都闲不下来。
内蒙行辛劳而美好,遇到了一大批可爱的老师。他们美丽勤勉谦逊上进。真要写,怕可以写一本书出来。我没有这么多时间,只简单说说三节综合性学习的课。
我向余映潮老师学习。为了评课时更有针对性,听课时用三支笔同时工作:黑色笔记教学流程。红色笔记闪光点。铅笔记“失误点”和我的零星想法。
三位老师的课都很精彩。
小马老师上的是《止战之殇》。亮点有三:一是让学生提取教材里战争文本中的精彩语句(也含少量课外),先诵读,然后以“我知道了……”自由说话。学生从感性朗读到理性认识,很丰富,很扎实。然后是聚焦时事。孩子们以新闻联播的方式发布战争信息,以“中日是否开战”为话题采访同学们。最后一个环节是小组汇报。九个小组以各种方式表达自己对战争的看法。有朗诵,有绘画,有三句半,每一个小组都各有亮点。最后老师点评总结,留下了两个关于止战的问题。
小陈老师上的是《我们一起读张丽钧》。课堂分为三个板块。第一个板块,她组织学生用丰富多彩的方式读张文中的精彩语句。第二个板块,讲张文中的精彩故事。第三个板块,探究张丽钧的美文写作给予我们什么启示然后学生现场练习。
宋老师上《古诗苑漫步》。活动一,诗情画意品古诗。几个小组分别从送别诗、咏史诗、哲理诗三种类别美读古诗,研究诵读古诗的方法和鉴赏角度。活动二,心灵手巧用古诗。孩子们唱古诗、画古诗、活用古诗,其场面真是美不胜收。特别是唱古诗的小组以流行曲谱新唱《满江红》,美,且非常有冲击力。最后教师总结评价。
听这三堂课很享受。我评课时说,《止战之殇》像激情铿锵的进行调,《我们一起读张丽钧》像宁静朴素的小夜曲,《古诗苑漫步》像磅礴绚烂的交响乐。老师很用心,孩子们很用情。课堂如舞台,又如满汉全席,让我们看到了内蒙孩子们的优秀素质,很开眼界。
评课时,除了给老师们提出非常具体的建议之外,我重点和大家研讨了一个问题:综合性学习的课必须是展示型的课吗?
这三堂课,要说有什么遗憾的话,那就是一点:完全地彻底地预设。学生在课外做好了所有准备工作,课堂上,他们完全是在展示。或者说,课堂已经变为了舞台,孩子们成为了很专业的演员。除了小陈老师的课还有部分临场的对话点评之外,其他两堂课,除了最后的总结,教师已经完全退出了讲台。学生们在主持人的组织下,按照程序一个一个,一组一组上来展示。从课堂上看不到任何的生成。完全没有。
我跟老师们交流了我的一些想法:
从这些课可以看出,他们的学校是课改搞得很扎实的学校。还课堂于学生,让学生成为主体做得很好。这是可喜的。但是如果仅仅停留于这一步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进一步思考什么是真正科学的有效的课堂。
我以为,有效的课堂起码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
第二,
第三,
(2012/12/14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