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专业成长点滴谈(18):高考,生命能够承受之重

(2012-05-16 05:37:04)
标签:

杂谈

 [这是北京《语文世界》“老师的学生时代”栏目的约稿。发在第五期上。老故事了。]

 

 

           高考,生命能够承受之重

 

                                    王君      

 

    准备写写学生时代的事。还没有来得及调动回忆,往事就已如潮水在眼前涌动了。而在风口浪尖上的,还是,依旧是1989年,我的高考岁月!

    是,那是我为自己的生命颁发的第一个奥斯卡大奖。直到今天,我还常常做关于高考的梦──热泪依旧在梦中汇成河流。那是我的流金岁月,永志难忘。

    进入高三的那年16一个长在底层工人家庭的孩子16岁的我在许多方面已经相当懂事了:我乖巧地在从不和谐的父母之间周旋,保护和照顾着有心脏病的妈妈。11岁我便开始承担家务买菜做饭当小管家,精打细算地为经济拮据的家庭节约每一分钱在学校我是老师的得力干将是同学们的好班长……但这些并不能掩盖我依旧还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的现实当年的天真甚而愚蠢触目惊心整个高中阶段我的学习几乎完处在无序的状态成绩并不理想但我居然却对自己的命运前途盲目乐观。好朋友常提起一件往事,说是高考前我还一本正经地鼓励因恐惧高考而终日忧心忡忡的他,我很认真地说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考不上大学多年以后,我一想到那次谈话就羞愧得无地自容。

    也许,这就是现在所说的残酷青春──青春之残酷,乃是因为年少轻狂心高气傲而久不自知。

   但生活自有办法嘲笑你教育你。1989年的高考像定时炸药一样准时爆炸。我名落孙山。这在我自己是意料之外,其实,却是在所有老师的预料之中。当然,这是很久之后我才知道的事了。

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末期,高考几乎是当时年轻人的唯一康庄大道。落榜,就意味着流落江湖。而当时,江湖不像现在,处处都是出路。

    同学们几乎全上了各种录取线个个都有书可读了包括那个被我“谆谆教导”过我从来没有想过我考不上大学的同学只有我们少数几个突然被大部队扔下了,被孤零零地留在了一个荒岛上没有前途,更无退路,念天地之悠悠,却只能怆然而泪下了

   也就是那个时刻,我真正明白了“走投无路”这个成语的含义。那一年,吵吵闹闹了一辈子的父母亲终于正式离婚母亲寄居在外婆家忙碌于自己也还混乱的家庭父亲的经济状况面临崩溃也已经好几年了他们都没有时间管我其实我从小到大早已经习惯了这种野丫头的状态但在高考落榜的那天晚上我却觉得自己所有的坚强全线崩溃我没有勇气回到那个阴暗贫穷的家了

    我不敢也不愿意回家。于是我和另外一个同学李德远,躲到了胡卫东家。我们都是落榜者,同病相怜。

    当时胡卫东的家还在綦江城郊的两间破旧漏雨的黄泥房子中三个17岁的孩子突然就被早已经习惯了的校园抛了出来生活的目标突然迷那农村里常见的摇摇欲坠的黄泥房子便装不下我们的失落和茫然了

   那个时候还不时兴借酒消愁我们也没有钱喝酒我只记得那个晚上饿了之后我们用白水煮了一些西红柿来吃没有鸡蛋也没有油。大家就这样相对无言不知所措。天要亮的时候我们终于疲倦得合衣而睡了后半夜狂风大作我听到胡卫东家的房顶上茅草飞扬和瓦片落地的噼里啪啦声心头空虚得一塌糊涂

   胡卫东的家早在90年代中期翻修成了新房了上下三层底下一层是专门用来喂猪的在西部乡村的原野中那是很气派很风光的房子但是我却总也无法忘掉那个风雨大作的夜晚那两间风雨飘摇中的小屋就是在那个晚上我才猛然明白在生活面前我是多么虚弱和渺小,可是我却必须要独立面对人生了也就在那个晚上我经历了至今我能意识到的最清晰最彻底的一次成长——而以前的所有所有的苦难和当时的恐惧迷茫比较起来都不值得一提

   第二天磨蹭着回到家,把成绩单给父亲看我低着头不说话父亲没有表情长久只叹了一口气喃喃道语文没有考好啊语文是我的强项89年的高考120分我只考了72刚刚及格然后父亲就下楼去了没有对我的命运作出宣判留下我一人在那间没有门窗没有电的屋子里默默流泪

   父亲其实已经为我安排好了路他要我到他当时上班的县车队去当售票员我不敢埋怨父亲那几年家里因为拆迁建房负债累累。后来房子建好后没有装修我们就住进去了。房子没有窗户,没有电,甚至连墙壁都没有粉水。父亲为了节约几毛钱的菜钱中午都要步行一个小时回家吃饭的我知道父亲这样安排实在也是因为走投无路了

   

     但是我用沉默回绝了父亲

   我要复读我只用很不理直气壮地声音嗫嚅着然后在父亲惶恐的目光中逃出了家门那个夏天我去得最多的地方是家对面的六角亭我常常坐在亭的最高一层呆呆地望着脚下的整个綦城陷入无边无际的混乱的狂想

  习费现在想来不算贵但在当时,对很多农村家庭和普通工人家庭而言学费和生活费加起来也还是一笔颇沉重的负担

   姨真正走进我的生活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在其他的文章中我专门写过我的姨姨89年的那个暑假是姨姨的那句话要读就读我给她付学费改变了我的整个命运

    1989年的9我成了一名高四生,插班复读

   同学们的录取通知书还在陆陆续续地来插班生一个一个地离开偶尔也有失落的时候但我已经平静了下来经历了整个暑假的梦魇之后我已经能直面我的命运了我小心翼翼地揣着我的补习费精打细算着每一天的生活我心平气和地坐在90的教室里开始了另外一段人生

   直到现在我也必须承认我的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是从1990年开始的

   从小到大在老师和父母的眼中我都是一个乖孩子他们甚至还以为我是一个颇勤奋的孩子其实那只是一种假象我不仅不是聪明的孩子也不是学习上很自觉的孩子特别是高一高二阶段我几乎全是在莫名的忙碌中度过的那个时候我热衷于社团活动班级管理完全无法静心下来学习整个高中阶段,我的学业彻底荒废。

    然而90年的我脱胎换骨完全沉浸入了另外一个世界中

   我婉拒了一切校园社交活动把自己心灵世界封锁起来我把对生活的欲望降到了最低夜以继日地学习不知疲倦地学习紧张而非常有规律地学习我争分夺秒地计算着把吃饭的时间控制在15分钟以内精心计划着凌晨四点点起来抢占学校的洗衣槽洗衣服只为了能用最少的时间处理内务对每一天的支出我更是斤斤计较两个周只吃一次肉,千方百计省下一点点钱买书……那是一段狂热地献身于高考的日子是精神状态最昂扬,但心灵世界最宁静的日子学习成为了生命的唯一,我日日坐禅入定般投入拼搏,日子清亮明净。

   这一年最苦最累但那种要让分分秒秒都熠熠闪光的倔强1990年的每一分钟都在清贫的生活和单纯的追求中被提炼得溢彩流光当时特别喜欢一首诗全诗已经记不全了最后两句却经常响彻在耳边

    在不眠的静夜

    回想清泉的喷发……

 

   就是吟诵着这样的诗歌痛苦在人的坚决奋争面前变得渺小了痛苦成盐化在生活中成为了生命的钙

   而有了钙的18意气风发那一年是啃着干馒头度过的是点着煤油灯度过的,是日复一日熬更守夜度过的……但现在我翻看我90年的照片清瘦但却身姿挺拔神采飞扬回想18岁的故事居然也多是甜蜜少有苦涩

   大概因为政治的原因90年的高考形势更为惨烈我以班上前几名的成绩也只上了专科线但是这并没有影响我进入大学的心情909我走进了大学虽然是一所老家最次的大学但因为有了1990年的历练我如鱼得水我的大学生活从一开始便与众不同──在当时大学生普遍懈怠慵懒的背景下,我坚持着以读“高四”的状态读完了大专,并且把这种状态带到了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于是,才有了今天不算太辜负生命的我。

   二十多年很快就过去了,今天,人到中年了应该更有权力对当初的任何一段生活作出评价回顾高考落榜和复读的经历我依旧觉得笑多于哭甜多于苦感谢高考一棒让17岁的我从青春的虚幻中猛醒过来逼着我清醒地面对自我这何尝不是一种幸运啊!高考是我青春时代的炼狱,在被锤炼的过程中我第一次看到了自己真正的成长和强大人,可以被击倒,但绝不可以被打败。后来再读《老人与海》,那种深刻的共鸣让我激动得热泪盈眶。

   感谢高考的残酷把我从青春的虚荣和喧嚣中拯救了出来,让我回归了生命的真实和充实。在最容易沉溺于浮华和浪漫的年龄,我被高考一掌打到了大地上,从此不恨不怨,孜孜不倦,日出而作,日落不休。脸朝黄土背朝天是艰辛的,但是,也唯有这艰辛能把心灵的成长早早地赋予我们。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是高考的落榜成就了我。

   所以,虽然高考制度还有诸多诸多的不完善虽然媒体的夸张和现在学子们的虚弱把高考描绘得如何如何的可怕,但我还是要说即使你不经历色七月现在是黑色六月),你也应该经历相似的人生洗礼——这是生命能够承受之重

   而若干年后蓦然回首你一定会对你的黑色高三有意味深长的评价

  也许像我一样永远感谢高考——

  感谢所有的生命能够承受之重

 

学生读后感

 

   静静地读着老师的故事,静静地陪伴老师和往事对话,感受着她用现在的思想,去和往日的时光交流。这是多么神奇的旅程!我想起了老师讲过的美洲土著对自己的叮嘱:不要走得太快,要经常停下来,等一等,等一等自己的灵魂。

    难以忘记老师笔下的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也许,那就是青春的隐喻。

  青春是什么:青春就是必然的在某一时刻彻底崩溃,然后靠着内心深处对生命的渴望从无底洞里爬出来。青春本质上是对自己的穿越。

    在课堂上永远激情洋溢的美丽的老师原来还有这样的一段经历!不知为什么,我悄悄地松了一口气。也许,是因为我更加确定了一点:所有人都因为磨难反而更加优秀。于是,对未来的所有艰辛我更加不畏不惧。

                     ——北京人大附中西山学校初二、七班  郭昕

   

王君简历

     曾经是乡村女教师。现任教于北京人大附中。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中语优秀教师,全国中语教改新星,省优秀班主任,省骨干教师,全国多所师范大学特聘“国培”专家教师,兼职硕士生导师。多家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封面人物”。 多次获得全国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著有《青春之语文——语文创新教学探索手记》、《教育与幸福生活》、《王君讲语文》、《青春课堂——王君与语文教学情境创设艺术》、《一位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王君专业求索笔记》等专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