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之语文──语文创新教学探索手记》(2004年)旧文归档(八)
(2011-11-28 16:27:49)
标签:
杂谈 |
案例四:
把一切化在教育中,把教育化在一切中;把一切化在语文中,把语文化在一切中。
“超级女声”给教育的启示
我一向是不太敢看娱乐节目的,因为恐惧喧嚣背后的华而不实哗众取宠。决定看风靡全国的湖南台的超级女声,是为了教育学生:作为教师,我不敢忽略孩子们热衷的任何东西。我抱着吹毛求疵的心情来看节目,希望看完之后给孩子们的教育能够切中要害一些。但结果是:我被节目的创意深深吸引了。窃以为,超级女声的设计理念,对教育者很有启示:
一、以竞争为主弦律,但绝不以竞争为目的。
而现行的中学教育不可避免的还是一种选拔型的教育,竞争出现失败者本是自然现象,问题是我们作教师的,又给了这些失败者一些什么呢?竞争时候的“只看分不看人”已经是残酷,成绩出来之后面对失败者教师往往手段过激:轻则大动肝火,勒令检查,重则召唤家长,罚站动手,更甚者则有扫地出门的大动作。总之,教师在失败者面前最容易没有耐心耐性,没有冷静宽容,没有期待远见,没有条理方寸。一言以蔽之,没有了教育者的胸怀、智慧和热情。这样的现象不是比比皆是吗?
要竞争,但如何消除竞争的负面影响。竞争本就不是目的,而是为了表彰更多的成功者,激励更多的暂时失败者。“超级女声”极富人性化的创意确实值得我们借鉴。
二、靠实力取胜,但不仅仅靠实力取胜。
“超级女声”把握得很好的是:“超级女声”就是“超级女声”,而不是“超级女身”。在进入决赛的选手中,外形特别靓丽的并不多,选手中可以说没有一个是“花瓶式选手”,她们的成功必须依赖于外表之外的其他东西。
首先是实力。唱歌就是唱歌,从评委和观众的关注来看,歌唱水平是其能否晋级的关键因素。这些女孩子大都并非科班出身,经过短暂的训练后,她们便要靠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来演绎音乐。在流行乐坛已经相当成熟,观众多半具有火眼金睛的背景下,“超女”们必须有真才实干身怀绝技才能晋级。实力应该是竞争的内核。
但有实力还不够,还要有特色。朱妍在进入十强赛的时候惨遭淘汰,不是因为她唱得不好,而是因为歌唱得比较平庸,缺乏独特的东西。而李宇春周笔畅人气特旺的重要原因就是她们极富个性,能很轻松地就把自己从芸芸歌手中区别了开来,给了人独一无二的印象。个性的本质其实就是超越平凡,就是创新。唱歌是如此,其他事业又何尝不是如此?
除了实力和特色,影响其水平界定的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歌手的品德习性。记得在十进八的决赛中,在赵静怡和纪敏佳PK赛的一幕,赵静怡的表现很失态,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而纪敏佳却至始至终镇定自若,而最后纪敏佳以一票胜出,不能不说她的大气稳重为她赢得了这关键的一票。
实力个性品行的三重合力形成的整体素质将决定选手去留,这是综合素质的挑战。而在我们的现行教育中,评价标准却往往非常单一:分数上则上,分数低则下。虽然素质教育喧嚣了好多年,虽然新课程标准最提倡的就是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但是实际情况却依旧是分数一统天下,考试定人终生。当然整个教育制度的改革不比一次娱乐节目容易规划和实施,但是“超级女声”所体现出来的重能力素质更重人文素质的理念却是值得我们教育者思考的。
三、让大众真正参与,但绝不仅仅是作旁观者
“海选”肯定是有负面影响的,但这种创意本身还是有值得推崇的地方。正如活动的主题曲中所唱:要唱就唱,要唱得漂亮。这种创意给了任何一个喜爱唱歌的女孩子一个公平的机会和相同的起点。除此之外,但最令人感动的是,在评委制度上,这个节目多层次多纬度的投票线路设计别出心裁,真正地做到了“全员参与”。
全国普通观众的投票和专业评委的投票相补充。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看热闹有看热闹的理由,看门道有看门道的原因。从不同侧面看,从不同角度看,就更能看出歌手的优点和特色,从而让歌手不会因为评委品味好恶的差异而被埋没。
就是专业评委的投票,也采取了不同的方式,有现场点评辅助观众投票的,有分别独自投票的,有合议投票的……这实际上就形成了一种监督机制,让评委能在比较客观公正的压力下作出评判。
比赛中最动人心扉的是现场大众评委的投票。这些评委都是“海选”中的优秀者,让她们作评委,本就具有一种人文关怀。每一次的“PK”赛的这一轮投票,评委和选手之间的真情拥抱都让人唏嘘不止。因为,这些评委,是最热情的参与着,也是对台上马上将要承担失败压力的选手最感同身受的人。因此她们的每一票,自有与众不同的分量。
因为投票形式的丰富,也就给了选手以多方位展示的机会。评委和选手们在整个比赛中不是对头,而是亲密的能够互相理解的朋友。她们站在同一战壕,共同构筑了“超级女声”的独特魅力。
这样多层次多线路多方法的情感式投票,在以前的娱乐节目中是少见的。
而在我们的教育中,我们的评价制度,又是多么的单一冷酷。学校是优生的舞台,是“忧生”的地狱。教师温情脉脉的眼中只能有排名靠前的学生,而中等生和差生很难得到真正的关注和关怀。于是不少学生无可选择地沦为了“旁观者”。作为旁观者,他们的心智和个性怎么可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呢?在现实的压力下,其实我们依旧是可以改变一些,让“旁观者”们参与到真正的成长中来的。到底是什么在作祟?除了制度,还有一些盘踞在教育者心灵深处的东西吧!
当然作为有很强的功利性质的娱乐节目,“超级女声”决不是十全十美的。但是无可否认的是展现在其中的诸多理念却是先进的,值得我们教育者思考的。记得有一个评委在赵静怡败离PK赛台的时候,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赵静怡,你用错了一个词,你不是被“淘汰”了,你只是暂时离开这个舞台。你还会回来的,因为你已经成功了!
“你只是暂时离开了这个舞台”,说得多好!如果我们的教育也能有这样的胸怀,那么中国的教育现状、学生的精神现状应该很不一样吧。
案例五: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愧对书生
第一次学习魏书生是十年前。那时的我还是一个不知道天高地厚初上教坛的年轻教师,听了一些关于魏书生的报告,也零零散散地看了一些他的文章。有点儿佩服,但好像还没有达到崇拜的地步。那个时候,我也在綦江中学轰轰烈烈地搞我的教学试验,那时素质教育的风还没有刮起来,我所有的试验都基于一种敏感和热情,并没有什么明确的理念作指导。现在想起,当年取得了一些成功的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那个时候中学还未扩招,我所任教的两个班大部分生源都比较好。加上自己的很多思路和作法又暗合了后来的素质教育的理论和新课程新课标理论,所以,年轻的我的很多想法实施得很顺利,效果也很明显。
所以,在听关于魏书生的诸多宣传的时候,我并未引起足够重视,我甚至觉得他的那一套方法也并不玄妙。就是我这样初出茅庐的年轻老师不是也同样可以走出自己的路吗?
困惑的增多其实是这五年。
后来我调到了名气更大条件更好一些的市级直属重点中学了。学校是上了档次了,学生却是越来越难教了。随着扩招的规模的扩大,“忧生”越来越多,教学的难度越来越大。虽然自己的教学经验逐渐在丰富,但是却似乎赶不上现在学生的变化了。我以前在很多班级可以搞得轰轰烈烈的改革措施,现在贯彻起来却很困难。以课堂上激情洋溢和善于调动学生著称的我也无可避免地遭遇了尴尬:万不得已中,我经常被逼着唱起了独角戏。
教改的受阻和教学的失败让我陷入了巨大的恐慌中。这段时间,我开始不断反省自己:检讨自己的教学方法,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甚至综合分析导致自己步履唯艰的整个语文教学生态环境。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我想起了魏书生。
我第一次找来了整套《魏书生文集》。整整几天,我都埋头于这套文集中。越看越觉得惊心动魄,越读越觉得羞愧无比。历经十年之后重读魏书生,我终于读出了我的“小”来。
当年不知天高地厚的自满,在这些少有修辞也少有抒情依旧朴素的厚厚的书籍面前,被嘲笑得一无是处。
我愤怒地问自己:我怎么还会有如此无知的年龄?当年道听途说而来的对魏书生的片面了解怎么会导致我在这些年的努力中,会远离了甚至遗忘了魏书生?
面对这些书籍,我必须承认,我的整个教学探索,不仅谈不上登堂入室,而且根本还就没有步入正途。
我们现在吼得最为厉害的一些教学观念,我们拼命想去达到的一些新的教改目标,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就已经被魏书生亲身实践而且已经形成了成熟的文字了。
魏书生没有提出人文教育的口号,但是,他对学生精神上的关爱,特别是对差生自信心的重塑,对学生整个人格的提升早就证明了魏书生正是人文教育的履践者。他不是一个误打正撞者,他教学的起点本身就已经很高。他是如此自然地让学生成为了教育的主体,在他的心灵深处,早就刻着一个大写的“人”。许多教师历经数年才能领悟的教育的灵魂——人的潜力的发掘和人的自由精神的发展,对于魏书生却是一个不言自明的真理。所以,他以二十八岁的年龄才走上讲台就能创造出如此教育辉煌。这不是偶然,这是一个从一开始就关注真正的人的教育的教师才能创造出的奇迹。
厚厚的几本书告诉我这段时间教学困惑产生的根本原因了。我是在教改,但我还停留在教学改革的最低层次:那就是想方设法应用各种形式或者手段吸引学生学习。这固然是宝贵的,但是,这还仅仅只是表层次的教学改革,因为这一类的探索还没有进入对教育教学及其艺术规律的把握。形式的作用毕竟是有限的,教育如果不能科学地探究学生的学习心理研究学生的学习习惯,教改如果不能站在教育规律的高处俯瞰整个的教学层次和知识体系,仅仅靠形式的丰富多彩是很快就会让人捉襟见肘的。特别是当学生的学习能力普遍低下的时候,情绪的鼓舞和精神的唤醒就不足以点亮学生的智慧之灯了。而在这一方面,就算加上近十年来崛起的教育家们,又能有几个能像魏书生一样探索得如此全面实践得如此实在和深入呢?
当我们凭着热情在巴掌大的空间中上下折腾沾沾自喜的时候,魏书生却是脚踏实地从每分钟可以读多少字开始,从订好一天的生活计划开始,从一篇一篇地写“个人病例”开始,从率领学生十年如一日地长跑和“道德长跑”开始,一步步地把语文基础只有二十多分的孩子们一步步地导引进了智慧的天地。
魏书生在教育的原野中好像一位朴实的老农。他没有一句高调,他的劳动产品也没有任何浮夸的水分。但是一片油绿,一地金黄,春雨温柔,阳光和煦。
读着魏书生的书,感动着十年后才迟到的感动:
谁能像他?对人类对祖国对教育的爱,已经成为了一个人的固有属性。
谁能像他?对人的哲学理解和对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理解,对美好人类社会的建设性构想如此深入。坚信这个社会能通过教育而由人类自身建成,并用这个社会的建设者的标准来关照教育的今天。
谁能像他?具备良好的中国文化修养和真正的中国精神及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武装。
谁能像他?将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近乎极致地又科学地发展为一种毅力和殉道者的快乐。
谁能像他?是一位伟大的凡人!
在走过教学的第十三个年头时,深切地感到:
愧对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