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青春之语文──语文创新教学探索手记》(2004年)旧文归档(八)

(2011-11-23 21:54:26)
标签:

杂谈

(四)勤于反思磨砺:

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将停止教学。反思反思再反思,应该是语文教师生命的主题之一。在反思中成长,在反思中成熟,在反思中超越。

 

 

 

案例一:

 

创新大师齐白石曾说:学我者死。模仿不是复制,雷同就是重复,重复就是缺乏创新。

当年的思索还很稚嫩,但思考的勇气让我自豪。

 

语文老师不可以成为演员吗?

                                   

这段时间,怀着敬仰之情,我听了(或读了)很多堂由全国著名专家执教的公开课(或实录),却发现这些课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模式:1、宣言自己的观点,譬如比较前卫的什么是真正地读懂书之类。2、迅速进入自我阅读,通常提出这样的要求:划出你最欣赏的句子,提出你的疑问。然后同学之间讨论,师生之间对话。这也是专家们展示先进教育理念的关键环节3、基本上什么问题都没解决清楚,要下课了,于是以“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出课堂”作为冠冕堂皇的理由匆匆下课。(当然专家们适当拖点堂那肯定也是有理由的)

这样的课听得多了,在众多“很自然很真实,还了公开课本来面目”的溢美之词中,我不竟有了许多疑惑。现在不是有一种很时髦的观点吗?在公开课上作精心的教学设计的,师生配合特别到位的,整堂课完整完美的,那多半是在作戏,是公开课的造假。因为在这样的课上,语文老师似乎成了演员。而教学的舞台化,是教学的大忌。

我一直是毕恭毕敬地接受这种观点的,可是,把若干受到批判的民间公开课和专家们的公开课一比较,竟有些感觉不吐不快了。

专家们说,上课要上得真诚,在日常教学中,哪里会有这么多完整完美的课,所以,应还公开课本来面目。这我同意,我也唾弃那种事先排练好的公开课,因为那是语文课中的水货。可是,“残缺”就是最本真的美,“民主”就是最高贵的真吗?我想起一个争论得很热门的比喻:公开课好比请客吃饭,总得丰盛些吧。专家确实很深刻,他们说,不要以为这里的“客”是听课老师,公开课的“客”应该是学生。对此我击掌赞成。既然“客”是学生,那么学生欢迎的是什么呢?想当初我自己也是一个热爱语文的学生,十多年过去了,回溯语文学习的长河,没有被记忆的浪涛淘尽的,均是那些有着独到设计教师有着独到见解的语文课。

其实,我一直认为,当教师走上讲台,当学生落座课堂,这时的语文学习就已经不是常规的自由阅读的状态了。课堂的神圣决定了学生对语文课别样的期待,这种期待和学生在课外自觉的阅读期待决不可能相同。渴望对话、渴望导引、渴望燃烧、渴望绽放,而只有教师的智慧能让这些期待不仅仅成为梦想。当我看着打着“以学生本身的认知为起点”的旗号,以让学生“划出欣赏的句子、提出不懂的问题”慌慌忙忙切入教学的公开课时,我对这些课上的“客”们总是充满了同情:要知道,有着相当文学素养的优秀学生毕竟是非常有限的,这种一步登天的教法,在自由民主的光环下,在忽东忽西的文本跳跃中,让很多学生不得已在思维的断桥上流浪,以至于成了真正的看客。所以,我想,既然我们的学生是客,那主人就贴心一点吧,哪怕上的是小吃和夜宵,是不是也应该精致一些。对每天要面对无数科目无数教师的学生来说,其实他们真的希望每一堂语文课都是去赴宴,如果我们的老师能有意识有能力把每一堂课都当作请客吃饭,精心准备,使荤素合理,色香味俱佳而且营养丰富,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就不仅仅是真诚的语文课,而且一定会在学生的心目中成为一道永远的风景。

我感觉到专家们在上课时都想让老师们领悟到他们在回归“公开课的自然状态”。我不竟想起了同行中一些很独特的朋友。因为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这些朋友平日里都是性格比较内向沉稳不好激动的,我却不止一次地发现他们在语文课上热血彭湃激动得不能自已。这难道仅仅是人性的复杂抑或是文学的魅力使然吗?可能都有一点儿。但和他们的谈话中,我发现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那就是讲台赋予他们的热情。初出茅庐时就有恩师告诫:教师不应该是演员,不要表演性太强。一直以来我也奉为宗旨。可是,教了十几年书以后,却很绝望地发现最酣畅的语文课往往是——自己和学生都不可救药的成了演员,我们真诚而纵情地表演。甚至于当我们回顾这些语文课的时候,我们甚至不相信那曾经居然是自己:那样投入,那样聪慧、那样敏锐,那样勇敢,那样多情。于是我豁然开朗了:语文课堂就是语文的一个独一无二的舞台,这里文学的灯光闪烁,这里真情的音乐回响,高明的教师不仅是演员,更应该同时是导演,一篇课文就如一卷剧本在手,能导得学生入情入境,导得自己物我两忘,那就是我们孜孜以求的语文课至高至美的境界啊!

于是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非常敬仰的一位电视人张艺谋,想起他的《红高粱》《英雄》与《秋菊打官司》《一个也不能少》。我惊叹于他在表现生活上一个人居然可以走截然相反的两条路子。《红高粱》们是高山流水的表达方式,精雕细刻的美,雅到极致。而《秋菊打官司》们是毫不掩饰的下里巴人,每个毛孔都是生活的气息甚至土得掉渣的。然而,谁都得承认,这些不同风格的表达方式所展现出来的美都是震撼人心的。其实,普通公开课上老师们上天入地寻找更为巧妙的教学方式,写出背出精妙绝伦的课堂串词,掀起一轮一轮的情感高潮,营造出美不胜收的课堂氛围也许就可以看作是《英雄》们吧,精雕细刻不是斧凿,是创造。更何况境界佳处便有高手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至于专家们,教学造诣自非常人可比,他们以闲云野鹤的优雅姿态,随意点染自得风流当然是无招胜有招。但是,这能否定上穷碧落下黄泉创造出来的美吗?

所以,我想说:允许公开课的课堂之美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形式吧!淡妆浓抹总相宜应是语文的个性。一身华服浓墨重彩与青衫飘飘淡茶一杯均可享受语文。而且,如果语文教师都有成为演员成为明星的意识,如果我们像打造一部奥斯卡精品电影一样打造我们的每一堂语文课,我相信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会吸引更多的目光并滋润更多热爱语文敬仰真善美的心灵。

 

【后记】:

    后来,在另一篇文章《初中语文教师,何妨作一名优秀演员》中对这个问题我作了进一步思考,摘录部分于下,就教于各位师长:

 

看来,不是我的理解错了,也不是专家们的理论错了,实在是因为——在完善的理论之下,语文所要面对的中学生群体是一个巨大的复杂的群体。就教育而言,这是一个必须要细划的群体。初中学生和高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必然有所不同,对优生和“忧生”的引导方法也必然迥异。

我突然明白,其实争论教师该不该当演员并没有什么价值,真正有价值研究的问题是:如何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真正有收获。不管黑猫白猫,能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对语文教学我认为也应该有这种求实观念。

所以,孩子们的提醒告诉我:在初中的语文课堂上,老师何妨经常当一当“演员”。

这种演员,应该是表演“精湛”的演员。因为对“剧本”的深入挖掘和对“角色”的准确把握,所以他们的语言个性鲜明,抛弃了随意和芜杂;他们的表情丰富灵动,拒绝了冷漠和呆板;他们的体态稳重而热情,排斥了僵硬和造作。这样的老师,本身就是一道风景,是少年们热切崇拜的“明星”,少年们如果因为追“星”从而情不自禁地爱上语文,这也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美事啊!

这种演员,应该是表演“率真”的演员。舞台对好演员而言和自家的客厅并没有什么两样,高明的演员是化生活于表演的演员。所以,“教师演员”们必须要进入“非表演”的表演境界。表演即是生活,生活即是表演。拒绝哗众取宠,追求本色自然。如果孩子走进课堂便有繁华似锦草长莺飞的感觉,语文便成了春意浩荡自然天地,他们还会不喜欢吗?
   
这种演员,应该是“德艺双馨”的演员。德之“馨”,表现在这种演员深明表演“大义”,绝不会独占舞台。她知道,什么时候自己应该成为导演,什么时候应该成为主角,什么时候应该成为配角,更知道什么时候应该成为观众。她是最入情的表演者,更是最清醒的旁观者。她懂得什么时候该为剧情推波助澜,什么时候应该戛然而止留下绕梁余音……

初中语文教师作演员,是对豆蔻年华青涩雨季的会心呵护,是为孩子保持一份语文的童真。这一份童趣盎然的关怀,是教师对语文最富诗意的诠释,是教师留给孩子们的一个会成长的语文之梦。对生活缺乏激情的老师,对语文缺乏幻想的老师都没有资格,也没有能力当好这样的演员。

初中语文老师,何妨一试——作一名优秀的演员!

 

 

 

 

 

 

 

 

 

 

 

 

 

 

 

 

 

 

 

 

 

 

 

 

 

 

 

 

案例二:

苏格拉底说:一种未经审视的生活还不如没有的好。语文教师又怎能不经常清扫自己的心灵。

                           

十年怎能磨一课?

       

我一直觉得自己教学生涯的第一个十年还不算虚度:得了一些奖,上了不少公开课,也发表了不少文章。三尺讲台上,我收获了热爱也收获了不少的成功与赞美。

然而,当跨过三十岁的门槛后,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心中都有一种莫名的恐慌,好像突然对逝去的十年产生了怀疑。有一天,上完一节自己不太中意的语文课后,我走下讲台,寂寞地穿行在教室外的走廊上。走廊很长,其实并不寂寞,因为有太多快乐的学生们在喧闹。我充耳不闻,心中充满了的挫败感。在踏进办公室的那一瞬间,我突然想起了一句诗:

十年磨一剑。

我豁然醒悟!这十年我干了什么?也许不过就是“十年磨一课”吧!

是的,十年来,我教学生活的全部不过就是兢兢业业地设计课和上课。我曾经陶醉于这种生活方式与教学方式,我一直以为创造性地上好每一节课就是教师最本质的也是最高的的追求。可是,“课”就是语文的全部吗?“课”就是语文教师的所有吗?

我悟出这些日子来我的恐慌了。除了上课,我还丢掉了太多东西了!

日日纠缠于教材本身,我忘记了读书。十年来我确实不曾懈怠,不说青灯古佛,熬更守夜却是常事。但是案头上堆积的是什么?除了教材、教参、至多不过是几本喜爱的中学语文核心期刊,再多一点儿不过就是《读者》之类文化快餐了。想起来是多么可怕啊,十年来,我就在有限的几类书中“兀兀穷年”,我所有的教学设计的底子,不过就来自于这可怜的一点儿阅读了。这些日子,广州台在热播《尘埃落定》了,这部矛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早就列入了我的读书计划了,可是因为忙,人家电视连续剧都拍出来了,我却还没有从头到尾地认真读过。忙忙碌碌之中,我的源头活水已近干涸。

日日缠绵于各式教法,我忽视了对学生的研究。听我课的老师多夸我“灵性”又“煽情”。是的,我是善于把我课堂搞得“风起云涌”的,也善于把学生调动得跃跃欲试。这是我的成功。可是,学生在这样的“跃跃欲试”之后到底有多少收获,在他们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到底有些什么困难?我何曾作过调查,更未曾想过要研究。春意盎然的课堂成了我的一面旗子,我举着它招摇于讲台,可当我风风光光无限得意的时候,我何曾认真关注过旗下的学生的眸子里的困惑。

日日醉心了各种教学花招,我丢掉了语言最本质的东西。是的,我必须用“花招”来形容我的追求。为了让每一节课都有振聋发聩的效果,我确实是殚精竭虑甚至于想要掘地三尺的。于是,我经常被年轻教师们称为“点子库”了。这些年来,我像玩戏法一样玩弄着我的课堂,一会儿追求“打狗棒法”,一会儿又使上了“降龙十八掌”。我把我的课堂弄得魔幻电影一样变幻无常,这种方法在公开课上特别有效,学生还云里雾里的时候,我已经鸣金收兵,大获全胜了。可我知道,这些“花花花绿绿”背后的危机:活动味儿浓了,课堂气氛热烈了。语文味儿淡了,学生对语言的品味习惯差了。

突然又想起了《英雄》中关于剑道的名言:第一层境界是剑在手中,剑也在心中。第二层境界是人剑合一。第三层境界是手中无剑,心中也无剑。教学何尝不是如此?

我才猛然醒悟:我其实不过依旧活跃在教学的第一层次罢了。教法本身的精髓并不在于教学形式!教学的最高层次是人文合一,水乳交融。以任何一个切入点进入文本,都能游刃有余,挥洒自如。最好的教法乃是无教法,乃是教者不经意的欣然会意便让学生与文字亲密相拥了。语文教学之妙更多的时候是属于“回眸一笑”与“蓦然回首”的。高明的教师不是演员,甚至也不需当导演。拈花亦能为剑,折草当能作刀。不需“花招”耀眼,只求领悟为桥,自然也不必要求所谓“课堂的风起云涌”来作装饰。如果文本、教师、学生都同时回归最本真的状态而课堂依旧春意盎然,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就真正达到了“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境界了。

曾经很有一段时间对孔夫子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不以为然。今天却突然理解。道家说“大音稀声,大道无形”,语文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

越过三十岁的门槛,我在教学后记上庄严地写下了:十年怎可磨一课?我挥一挥手,向纯粹的教学技巧类追求作别。

不留一片云彩。

 

 

 

 

 

 

 

 

 

 

 

 

 

 

 

 

 

 

 

 

 

 

 

 

 

 

 

 

 

 

 

 

案例三:

怀着沧桑的心情写风月,背负着生活的重负谈理想,语文老师,应该既是现实主义者又是浪漫主义者。

 

不是牢骚

                               

 

必须承认,这段时间,在语文教学上,我是压抑的。

这些压抑是九班的孩子带给我的。

在九班,我发现突然自己变成了一个很无能的老师。我还是我,习惯于在课堂上激情洋溢的我,常常都有奇思妙想的我。我还不仅仅是我了,经过了这些年的钻研,特别是好几届择校生班的摔打,自己在课堂教学艺术上应该说有了十足的长进。但是,进入初二下期后,我却发觉自己的教学之船在九班全面触礁了。我辛辛苦苦准备的课,费劲心思设计的诸多巧妙的环节,想方设法收集来的课外资料,甚至加上声光电的刺激,统统的,全部的,激不起这个班孩子的多少兴趣了,更遑论让他们感动震撼了。我很莫名地成了孤家寡人。我在台上倾情投入,底下的孩子却是反应迟缓。我以为的一个最简单最刺激的问题,孩子们也少有思考的热情。偶尔有几个孩子很勉强地举手,但我也分明地看得出来,她们实在是因为不忍心了老师的寂寞,才善良地给点配合。而这个时候,相当部分孩子的桌子上,偷偷地藏着数学作业物理作业甚至历史地理课本,或者就是《读者》一类的杂志和《幻城》一类的小说。

以前我们读中学时候爱不释手的经典篇目,比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已经教过两个星期了,孩子们背诵情况却非常糟糕,起码有三分之一的孩子还无法下笔。我简直就不敢听写,我没有勇气面对孩子们用连天的别字让传世美文蒙羞的现实!

我的整个教学改革思路在九班完全受阻。

已经坚持了两年的随笔写作,对大部分孩子还是辛苦的差事。我的“道德长跑”“习惯拉练”的动员和号召在历经两年之后在九班也疲软了下来,因为班上起码有近十个同学无法坚持下去了。在不得已中我停止了课前三分钟即兴演讲,因为相当一部分同学的嘻嘻哈哈不重视让演讲不仅质量不高,而且严重影响了正课的时间和氛围。名句的积累和听写开初的时候还搞得是轰轰烈烈的,到现在连我自己也实在没有兴趣再写到黑板上去了。因为当孩子们正常的学习任务都完不成的时候,我担心那些被勉强写上黑板的名句不仅不会唤起孩子们的美感,相反还会承受它们的诅咒。而我自己,是多么地怜惜这些美词美句啊!

我的在另外一个班搞得有声有色的“质疑教学法”“朗诵教学法”“表演教学法”在九班就完全无法实施。我渴望让孩子们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我真诚地鼓励他们来决定课堂的走向成为课堂的主角。但是孩子们不习惯享受主角的待遇。他们习惯了享受了另外一种享受:对老师的惟命是从亦步亦趋。而对老师给他们的自由,他们充满了疑惑和恐惧。他们无所适从。

……

我突然对自己的教学能力产生了怀疑。九班的教室成了我情感的雷区。每次上课之前,我都必须很认真地调整情绪,挤出笑容摆在脸上,然后才有勇气走进教室。

于是这段时间,我一直都在反省自己,从自己的教学理念到自己的教学方法。作为一名有着十三年教龄的久经“沙场”考验的高级教师,我有勇气面对自己的不足和失误。我作了很多沟通工作,在教学上也作了不少的调整,但是,效果并不太理想。

而这时,在和同年级的老师聊天的时候,在网上和其他地区的老师交流的时候,我惊奇地发现:原来不仅仅是我一个人感到孤独了!还有很多很多的老师的班上和九班的情况几乎一模一样。

这促使我在单一的自我反思中跳了出来。我意识到,我仅仅反思自己是不够的,应该被反思的,还有太多的东西。或者说,让我们沦入尴尬的,不仅有我们自身教学的缺陷,还有其他很多的原因。

整个中学的教学生态环境让语文老师被动。学校中常常以“语数外”称,似乎语文天经地义地排在了所有学科的第一位。其实身在中学的师生都知道,语文在所有学科中的真正地位,从来就很尴尬。真正霸占了学生的时间的,是数学物理化学外语。甚至历史地理这些被戏称为“豆芽学科”的“副科”在关键时刻也比语文更有实力抢夺学生的时间。语文早就成了后宫中失了宠的正宫娘娘,有尊号却没有真正的待遇,有待遇(考试分值还算最多吧)却不会得到学生的真爱。这种现状似乎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在学生的时间安排表上,语文是最无足轻重的一项。老师逼得急了,复习一下。逼得不急,就干脆打进冷宫。学生都很现实啊,与其在很难看出实效的语文上消磨时间,还不如多背诵一点政治历史,不如多做几道数学题来得实惠。在这样的一种重理轻文的学习生态环境中,语文学科很难找到一块肥沃的土壤,语文学习也很难良性地朝着纵深发展。优秀一些的学生尚且把语文学习看得可有可无,在择校生班自然就很难长期掀起语文学习的高潮了。

社会的审美变异让语文老师孤独。没有人会否认当今整个社会潮流的急功近利和喧嚣浮躁了。当大众传媒急剧膨胀,生活模式越来越消费化的时候,人们必须要有的审美活动便告别了对纯粹精神韵味的追求,而变成了对感官快乐的吹捧。艺术的鉴赏蜕变为了艺术消费,鉴赏者们不需要“观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了。“通俗、直观、简单、便捷”成了大众和学生们对美的选择标准。而更为让人心酸的是,经典审美观念的终结,还导致了艺术功能的转变。消费化的艺术已经早已不再以“生活的教科书”自诩,已经早已不再承诺给人提供最伟大的精神信仰,而仅仅以赏心悦目为能事,以娱乐大众为己任。当我们发觉学生对经典艺术作品隔离甚深,而由经典艺术作品中那些伟大的人格映射出来的价值观人生观,那些堪称民族脊梁、人类良知承载的、弥足珍贵的价值观、人生观已经很难令这一代人高山仰止的时候,也许只有教师还在孩子气般地惊异。所以,我们才会看到诸多让语文老师心酸的场面:韩寒愤世嫉俗的表达并不很出色的小说可以占据学生的书桌,郭敬明忧郁阴冷的幻想可以轻易博得学生的眼泪。《仙剑奇侠》在网络上招摇过世,“韩流”冲击波一波比一波更甚……而我们的语文课却前所未有的孤立:冰心让学生们觉得太干净不刺激,鲁迅让学生们觉得莫名其妙不可理喻,曹雪芹让学生们觉得琐碎不惊险,苏东坡让学生们觉得根本就是傻冒一个……大众文化所制造的快餐文化泡沫文化像肯德鸡麦当劳一样受到了整整一代孩子的吹捧,而死死坚守着传统坚守着真善美的薄薄的语文课本在媚俗甚至庸俗的时尚文化面前不堪一击。我们必须要问:是谁在掌控着现在中学校园的“主流语文”?是时尚文化还是我们的语文课本?然而就如肯德鸡麦当劳天然缺乏营养甚至还含有诸多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一样,迷恋于此的学生怎么会身体健康,心灵饱满?语文教师在这样的夹缝中怎么可能长袖善舞,或者“长袖常舞”呢?

更何况我们语文教学本身还有许多问题:教学内容单薄,教学模式单调,检测形式单一,考试方式死板。教材虽然不断在改,但远远还不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新课标颁布了,但本质上没有改变的评价制度让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只能“两条腿走路”,一条腿对付应试,一条腿对付教改,走得越发地苦不堪言。可以快速生效的题海战术依旧在大江东去一般销蚀着学生的学习热情,似有可无的学习效果让学生对语文的热情渐行渐远……

更何况我们的学生自身问题也不少。现在的中学生群体除了必须承受较为沉重的学业竞争之外,其他方面似乎就多是养尊处优了。于是,在教学发生矛盾的时候,我们的学生很不容易自省和自我调整,不会激发内在潜能而接受外部的挑战,一味要求万物皆适应于我。这种畸形的“自主”让中学课堂上学生主动思维缺席,也把教育本身推向了尴尬的境地。社会舆论和评价对学校和教师苛刻与不公更让语文教师举步唯艰……

而这些,都不仅仅是靠语文教师自身的努力可以解决的。因为,我们毕竟不能强求所有的语文老师都是名家改革家,强求所有的语文老师都具有力挽狂澜于不倒的能力。

而实际上,就是名家,也许也会有同样的困惑吧。语文课毕竟不能只拿几堂公开课说话!扪心自问,哪一个语文老师没有或多或少面临过笔者同样的痛苦呢?

但是,还是想起了李镇西博士的一句话:对于语文教学改革,我是一个绝望的理想主义者。

还想起了吴平安老师在《语文回归文学,不是放弃责任的堂皇托词》中写到的一段文字:深受儒家经世致用濡染的杏坛传人,还是要有一点儿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要有一种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自信,要存有几分知识分子犬儒化而磨蚀殆尽的书生意气!

想起九班曾经激情洋溢过的语文课堂,想起依旧正激情洋溢的另外一个班的教学改革,想起前世今生对于语文的向往,想起遭受了口诛笔伐之后的语文的战战兢兢……

语文和我,都渴望篞槃。

所以,写下此文,不是牢骚,而是以此自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