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站着教书(3):中国人,你为什么不往前排坐?

(2011-08-29 23:18:07)
标签:

杂谈

中国人,你为什么不往前排坐?

 

参加形形色色的各种会议、培训、学习,发现一个现象:大家都不喜欢靠前排的座位,而习惯于往后挤。于是,靠近主席台或者发言席的座位常常“人烟稀少”。但这样不仅会场难看,也是对发言者的不尊重。常常是领导急了,黑下脸来发出命令,人群才极不情愿地起身挪动。那场面,好像刀架在众人脖子上,颇为尴尬。

我就亲眼见到一次开会,一位年轻人无意识地坐到了第一排。另外一位年轻人马上呵斥他:“这是你坐的座位吗?别人会怎么看你?”我愕然。

我是喜欢坐前排的。但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么多。坐前排,应该是自然选择:前排是黄金座位呀!听得最清楚,看得最清楚,离讲话者近,交流最容易。为什么前排不坐要坐后排呢?

排除讨厌会议的“冗长无效”,随时准备溜号而不被发觉的因素,中国人在会场上表现出来的“礼让”真让人费解。说实话,中国可不算一个凡事“礼让”的民族。君不见挤公交车,挤商场,挤庙会,中国人那叫一个神勇。甚至连一人一座的飞机,大家也都还是要挤着抢先登机的。

那为何,国人在开会时如此“彬彬有礼”呢?

细细思來,“会场”其实乃是一个“社会场”,这其中大有些深层次的“民族心理”值得挖掘。

第一还是“官本位”思想。在国人的潜意识中,“前排”就坐的就该是“领导”。我非领导,又跑到前排去坐,这可能导致多种后果:一种是被人认为“想当领导”,第二是被人认为好出风头,第三是好巴结领导。而这些,都是国人大忌。中国人是这样的一群人:哪怕心中天天想着当官,但是表面上口头上绝对得做出一副清高的样子,向世界摆明:我最瞧不起那劳什子官帽子。而“好出风头”,就更是犯了国人大忌:枪打出头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些都是古训。所以,“低调”等词才会越来越有市场。

我向来对“低调”类词的走红感觉莫名其妙。一个人,当该本本真真地活着,千人千性,万人万格,各自都率性自然就好。那些天天唱着“低调”的人,其实往往最“高调”。一个真实的人是犯不着,也没有如此“智慧”去琢磨“调”的“高低”问题的。

 

  其次,坐后排,还折射出中国人深层次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随大流,唱颂歌,不说话,不表态──这样最安全最保险。按照龙应台的话:只要不杀到他床上去,他自可以兀自忍受着。按照王晓波的话,那叫“沉默的大多数”。

    “前排”确实有危险的因素:被提问,被征求意见,被发言者的眼光对视,一言一行都暴露在所有人眼中。这很可怕,如果提问回答不起怎么办?如果答错了怎么办?如果答的不合领导意愿怎么办?如果回应了拿不准该不该回应的眼光如何办?坐姿不雅如何办?发型不美如何办?疲倦了想靠一会儿打个盹儿如何办?被指责脱离了群众如何办?被讽刺使劲儿向领导“靠拢”如何办……

太多的太多的“如何办”啊……中国人就是活得如此谨小慎微,如此卑微,如此“自信”人微言轻。

“往后排坐”其实只是表面现象,它直指的民族心理乃是:这个社会是“官们”的社会,不是“老百姓”社会;社会管理与“我”无关,我说不上话,我也不想说话;我远离“主流社会”,因为我要保全自己……

于是,中国的会议多成为了领导的“一言堂”──少有怀疑辩驳批判。大家一起唱和谐,领导句句都是金。

集权社会是怎么样造就的?也许就是这样造就的吧!

要愚民,最好的办法乃是:告诉他们“低调”是美德,让他们从不敢说到不会说最后到不愿说懒得说,于是,也就和谐了也!

想起范仲淹。

   范仲淹自幼多病,后来又患了肺疾.不久,妻子李氏也病死在饶州。在附近做县令的诗友梅尧臣,寄了一首《灵乌赋》给他,并告诉他说,他在朝中屡次直言,都被当作乌鸦不祥的叫声。希望他从此拴紧舌头,锁住嘴唇,除了随意吃喝之外,只管翱翔高飞。范仲淹立即回答了一首《灵乌赋》,禀复说,不管人们怎样厌恶乌鸦的哑哑之声,我却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好一个“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其实,他的意思就是:坐到前排去,说……

宁可为抒发出自己的思想而死亡,也不为一声不响而苟且偷生。

   又想起孟子的话: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意思就是:真理所在的地方,就算有千军万马,莫大的困难,我也要继续前进。

我想,如果连“前排”都不敢坐的民族,还可能出现“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英雄吗?恐怕很难。一个事事叫嚣着“低调”的民族,是很难再出现一批又一批的拍案而起的“闻一多”“李公朴”的。

中国人,勇敢坐到前排去吧!

2011/8/2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