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次函数的性质》说课稿

(2011-04-25 20:53:33)
标签:

杂谈

分类: 教案说课

《一次函数的性质》说课稿

一、     说教材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时是华东师大版《数学》初中二年级(八年级)(下)第17章第3节的内容,是一次函数的重要内容,也是本章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一课时是在前面学习了一次函数的概念及一次函数的图像的基础上进行探索的,探索一次函数的性质,为今后学习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一次函数的性质,这一目标是根据初中数学课程表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结构,前后联系的确定。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一次函数的图像,知道一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直线,有了感性的认识。根据图像说性质,理解性质,最终是要会运用一次函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图像探索函数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从函数解析式到图像,从图像到解析式的探索,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和数学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辨证认识能力。

3、情感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营造轻松愉快的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参与到课堂中,体验探索、发现的乐趣,从而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团结合作的精神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点

1、从知识的联系来说,一次函数的性质是有关一次函数这一部分内容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因此把一次函数的性质的探索作为本课时的教学重点。

2、由图像归纳性质是学生首次接触,没有明确的思路,而且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和深刻性也不够,对有图像归纳性质还存在相当大的困难,因此由图像探索性质是本课时的教学难点。

二、说学情

本班学生整体素质不高,课堂参与、自主探究意识不强。初二学生正处在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型期,对一次函数的性质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困难。

三、    说教法、学法

1、根据本课时的教学内容特点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在引入新课时,通过复习一次函数的图象的知识,引导启发学生观察一次函数的图象特征,分析图象的特征与一次函数的自变量、因变量的联系,归纳出一次函数的性质,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归纳一次函数的性质时,采用讨论式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到对一次函数的性质的讨论中,再根据学生的讨论归纳情况进行适当的补充。整个教学过程采用愉快教学法,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努力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求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要让学生由学会会学。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运用数形结合的研究方法探索函数知识;通过相互交流讨论,团结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会运用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总结等方法探索数学知识。

四、说教学程序

1、复习回顾

启发学生回忆: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是一条直线,同时强调一次函数的图象的位置是由常数kb决定,从而很自然地引入新课。

2、新知探索

先给出一组一次函数解析式,引导学生动手画出它们的图象,然后带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观察图象,结合图象进行交流讨论,最后归纳总结一次函数的性质。

(1)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

(1) Y=2x+1,   (2) y=-2x-1,  3y=3x+2  (4) y=-3x+2

2)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察图象、探索一次函数的性质

问题1:从左到右,随着x增大,函数y=2x+1y=3x+2的图象上的点的位置有什么变化?函数值y又有什么变化呢?

问题2:同样,随着x的增大,函数y=-2x-1y=-3x-2的图象上的点有什么变化呢?函数值呢?

问题3: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

3、归纳总结

1)当k>0时,y随着x的增大而增大,这时函数的图象从左到右上升;

2)当k<0时,y随着的x增大而减小,这时函数的图象从左到右下降。

3、课堂练习

课本P45做一做及练习的第12题,这些练习是为了加深学生对一次函数的性质的理解,紧紧抓住了本课时的重点。

4、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时所学知识,进一步加深对一次函数的性质的理解。

四、    说反思

在整个备课过程中,我力求做到既要备好教材又要备好学生,努力做到既紧进围绕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又要结合本班学生实际。但作为以为年轻教师还缺乏教育教学经验,还有很多地方向同行学习,特别是教学语言、教学方法、课堂组织等方面更要学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