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黑胶-听黑胶-晒黑胶(三)

标签:
黑胶唱片历史唱片近代音乐当代音乐唱片封面娱乐 |
分类: 【音乐】淘黑胶听黑胶晒黑胶 |
这个星期淘的二十几张碟几乎全都是近现代音乐的片子。
我知道,我网上的好多朋友都不听近现代音乐,有些人或许刚刚踏进巴托克的门槛,在一连串现代 作曲家的名字面前有点不知所措,我甚至感到有些大陆专业作曲家对西方近现代音乐家也都不甚了解,或者说知识面仍然不够宽不够深不够现代。今年四月,我回上 海时买了本被国人认为着重于西方现代音乐研究的钟子林所著“20世纪西方音乐”,看了颇使人失望,这样的书如果发行于八九十年代还说得过去。大陆目前某些 方面尽管仍然比较闭塞,但现在网络如此发达,国人的音乐眼界也理应有所扩展。
以下所晒片子均选自这次我新买的黑胶唱片。
2013.6.2
http://s9/mw690/79a7e102gde3845f5e058&690
马代尔纳 Bruno Maderna (1920-1973) 著名意大利作曲家和指挥家,曾就学于米兰音乐学院,因被征兵派往苏俄而中断学习。战后重修学业后又随谢尔欣Scherchen 学指挥,他作为指挥家曾为先锋派音乐作出很多贡献,并和贝里奥Berio 合作成立了米兰电子音乐实验室,但他的大部分作品仍以传统乐器写作。1963年马代尔纳成为德国公民后不久发现患有癌症,但他仍坚持指挥音乐会。这张唱片 是他1973年7月29日在萨尔茨堡Salzburger 音乐节的现场指挥 梅西安、斯特拉文斯基、布烈兹、卢托斯拉夫斯基 作品,三个半月后的11月13日马代尔纳逝去。
http://s7/mw690/79a7e102gde38464ea2c6&690
贝里奥 Luciano Berio (1925-2003) 是凡稍喜爱近现代音乐的人都知道的著名意大利作曲家,贝里奥大概可以认为是魏本Webern 之后先锋派最主要的人物。我在八十年代初因亦师亦友的奚其明介绍 接触到贝里奥的音乐时曾受到极大的冲击。这首交响乐Sinfonia 是贝里奥影响力最大的一首作品,于1968年四十三岁时因纽约爱乐乐团团庆受委托而创作,题献给伯恩斯坦并于同年10月10日由作曲家自己指挥纽约爱乐乐 团首演,当时只有四个乐章,第二年他又加写了第五乐章。以上照片面上的 由布烈兹指挥的五乐章录音Erato录于1984年,底下那张我以前买的唱片就是由贝里奥自己指挥的世界首演录音Columbia。
http://s2/mw690/79a7e102gde384693b0e1&690
卡特 Elliott Carter (1908-2012) 美国作曲家,少年时崇拜斯特拉文斯基,后巧遇上门来推销保险的作曲家艾夫斯Ives 而走上作曲道路,曾师从辟斯顿,后又随布朗热,卡特作品甚丰精力旺盛九十岁还写了第一部歌剧,去年十一月去世时差一个月不到即满一百〇三岁。卡特创作有多 首协奏曲,如这首 羽管键琴及钢琴双重协奏曲(1961),和 钢琴协奏曲(1964)、乐队协奏曲(1969)、单簧管协奏曲(1996),少年时还作有一部英国号协奏曲(1937) 没有完成而搁笔。
http://s7/mw690/79a7e102gde384cbeb936&690
马丁 Frank Martin (1890-1974) 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位近代作曲家,他的作品可听性很强,挺古典挺传统但又很有新意。瑞士人,二战后到荷兰教学,著名的学生有施拖克豪森 Stockhausen。我是误打误撞才知道他的,多年前我淘碟找马尔蒂努Martinu,夹了马丁的一张小提琴协奏曲和钢琴协奏曲回来,一听倒是十分喜 欢。这首马丁为七件管乐器、定音鼓、打击乐器和弦乐队的协奏曲创作于1949年,十分精彩;第二面的弦乐队练习曲也极为值得推崇聆听。该唱片由安塞梅指挥 他的罗曼德交响乐队录制。
http://s5/mw690/79a7e102gde384d010f04&690
瑞士著名长笛演奏家尼柯雷Anrele Nicolet (1926- ) 早年在日内瓦国际比赛获胜并任瑞士乐团首席演奏员,后获富特文格勒赏识而到柏林爱乐任长笛首席演奏员,直到1959年退团,之后以独奏家身份活动和兼任音 乐教授,录音大多为古典乐曲。这张录音则全是近现代音乐,有布烈兹Boulez (法国1925- )、松平Matsudaira (日本1907-2001)、福岛和夫Fukushima (日本1930- )、于尔格Wyttenbach (瑞士1935- )、贝里奥Berio (1925-2003) 的序列一(1958)。
http://s6/mw690/79a7e102gde384d407115&690
迪金森 Peter Dickinson (1934- ) 英国作曲家和钢琴家,二十四岁时入美国纽约朱莉亚音乐学院,受到凯奇Cage的影响,回国后成立了一个美国音乐研究中心,他的管弦乐作品除了这里的钢琴协 奏曲(1984) 和管风琴Organ协奏曲 (1971)外,还有一首小提琴协奏曲(1986) 和为弦乐打击乐和电子琴的协奏曲(1971)、拼图(1988) 等。其音乐表现风格更接近美国派,气势与琐碎混为一体,有时还有爵士乐出现夹与其中。
http://s2/mw690/79a7e102gde385005e661&690
卡葛 Mauricio Kagel (1931-2008) 阿根廷作曲家,后现代主义的重要作曲家,但后期他的活动几乎全在德国,1967年起主持科隆音乐学院的新音乐研究所。如果要分派系,他应该属于凯奇 Cage 一派,他的音乐已不是音乐(传统概念来讲),但切别以为他的创作和演出是随意发挥,据了解他的创作极为严谨而精确,他的总谱上布满演奏的要求,解释,有文 字有图示,以便达到他所期望的特殊效果。他的演出也如戏剧一样每个动作都是预先设定,所以他的音乐会或许也可称为音乐戏剧。然而作为一张唱片,我相信听者 一般都不会再听第二遍。 同唱片内的 斯尼贝尔Schnebel (德国1930- ) 在我听来也如卡葛一类,他的作品更多的被人认为是一种"人声实验",但似乎他自有一大套理论。
http://s10/mw690/79a7e102gde38502adba9&690
勋伯格 Arnold Schoenberg (1974-1951) 奥地利作曲家,被认为是先锋派的鼻祖。他的作品我一直不太喜欢,当然有些杰作还是让人信服的,譬如 他最著名的五首管弦乐Op.16,净化之夜Op.4。这一派中我更喜欢魏本的作品。但这个勋伯格早期作品“古雷之歌”(亦称 悍妇之歌) 倒是更偏于瓦格纳风格。那时他刚完成净化之夜,这部初稿完成于1901年,但他因生活所迫不得不为别人写些轻歌剧来糊口而没有足够时间完成这部“古雷之 歌”的配器,这样过了一年后(1902)他结识了理查. 斯特劳斯,大师看了他的部分总谱后非常满意从而助他一臂之力,推荐他到音乐学院教课。次年(1903) 勋伯格认识马勒,马勒不喜欢他的作品和音乐观点但很器重他。再一年(1904),勋伯格收了两个徒弟 魏本和贝尔格。不久勋伯格开始思考脱离调性(约1909年开始),但影响世界的十二音体系还没研发成熟,直要等到十四年之后(1923) Op.23 No.5 的出现才正式开创了新天地。
这部勋伯格有调性的后期浪漫派风格的“古雷之歌” 于1911年完成配器,1913年首演大获成功。
http://s3/mw690/79a7e102gde385070ce52&690
这张唱片是这次淘碟中最不能算近现代的了。雅纳切克 (Leos Janacek,1854-1928) 著名的捷克大作曲家,如果德伏夏克不到美国,相信今日雅纳切克的名声可能会大于德伏夏克,至少是平起平坐。声乐曲 “失踪的日记” Diary of One Who Vanished 创作于1919年雅纳切克晚年六十五岁的时侯,两年前刚结识的比他小三十八岁的已婚女子卡米拉. 斯托斯洛娃Kamila Stosslova让他新春焕发,以致影响他在生命最后年月创作出他过于大半的杰作。由于对卡米拉痴迷与激情而生就的启发,让雅纳切克创作了这部 “失踪的日记” ,这也就是那段生活的开始,在雅纳切克完成“失踪的日记”总谱的修订后,雅纳切克又化了约两年的时间创作了著名的歌剧“卡佳. 卡巴诺娃Katya Kabanova”。这段艳史在音乐史上是少见的。
(Jimdrp,6.2, 2013)
我知道,我网上的好多朋友都不听近现代音乐,有些人或许刚刚踏进巴托克的门槛,在一连串现代 作曲家的名字面前有点不知所措,我甚至感到有些大陆专业作曲家对西方近现代音乐家也都不甚了解,或者说知识面仍然不够宽不够深不够现代。今年四月,我回上 海时买了本被国人认为着重于西方现代音乐研究的钟子林所著“20世纪西方音乐”,看了颇使人失望,这样的书如果发行于八九十年代还说得过去。大陆目前某些 方面尽管仍然比较闭塞,但现在网络如此发达,国人的音乐眼界也理应有所扩展。
以下所晒片子均选自这次我新买的黑胶唱片。
2013.6.2
http://s9/mw690/79a7e102gde3845f5e058&690
马代尔纳 Bruno Maderna (1920-1973) 著名意大利作曲家和指挥家,曾就学于米兰音乐学院,因被征兵派往苏俄而中断学习。战后重修学业后又随谢尔欣Scherchen 学指挥,他作为指挥家曾为先锋派音乐作出很多贡献,并和贝里奥Berio 合作成立了米兰电子音乐实验室,但他的大部分作品仍以传统乐器写作。1963年马代尔纳成为德国公民后不久发现患有癌症,但他仍坚持指挥音乐会。这张唱片 是他1973年7月29日在萨尔茨堡Salzburger 音乐节的现场指挥 梅西安、斯特拉文斯基、布烈兹、卢托斯拉夫斯基 作品,三个半月后的11月13日马代尔纳逝去。
http://s7/mw690/79a7e102gde38464ea2c6&690
贝里奥 Luciano Berio (1925-2003) 是凡稍喜爱近现代音乐的人都知道的著名意大利作曲家,贝里奥大概可以认为是魏本Webern 之后先锋派最主要的人物。我在八十年代初因亦师亦友的奚其明介绍 接触到贝里奥的音乐时曾受到极大的冲击。这首交响乐Sinfonia 是贝里奥影响力最大的一首作品,于1968年四十三岁时因纽约爱乐乐团团庆受委托而创作,题献给伯恩斯坦并于同年10月10日由作曲家自己指挥纽约爱乐乐 团首演,当时只有四个乐章,第二年他又加写了第五乐章。以上照片面上的 由布烈兹指挥的五乐章录音Erato录于1984年,底下那张我以前买的唱片就是由贝里奥自己指挥的世界首演录音Columbia。
http://s2/mw690/79a7e102gde384693b0e1&690
卡特 Elliott Carter (1908-2012) 美国作曲家,少年时崇拜斯特拉文斯基,后巧遇上门来推销保险的作曲家艾夫斯Ives 而走上作曲道路,曾师从辟斯顿,后又随布朗热,卡特作品甚丰精力旺盛九十岁还写了第一部歌剧,去年十一月去世时差一个月不到即满一百〇三岁。卡特创作有多 首协奏曲,如这首 羽管键琴及钢琴双重协奏曲(1961),和 钢琴协奏曲(1964)、乐队协奏曲(1969)、单簧管协奏曲(1996),少年时还作有一部英国号协奏曲(1937) 没有完成而搁笔。
http://s7/mw690/79a7e102gde384cbeb936&690
马丁 Frank Martin (1890-1974) 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位近代作曲家,他的作品可听性很强,挺古典挺传统但又很有新意。瑞士人,二战后到荷兰教学,著名的学生有施拖克豪森 Stockhausen。我是误打误撞才知道他的,多年前我淘碟找马尔蒂努Martinu,夹了马丁的一张小提琴协奏曲和钢琴协奏曲回来,一听倒是十分喜 欢。这首马丁为七件管乐器、定音鼓、打击乐器和弦乐队的协奏曲创作于1949年,十分精彩;第二面的弦乐队练习曲也极为值得推崇聆听。该唱片由安塞梅指挥 他的罗曼德交响乐队录制。
http://s5/mw690/79a7e102gde384d010f04&690
瑞士著名长笛演奏家尼柯雷Anrele Nicolet (1926- ) 早年在日内瓦国际比赛获胜并任瑞士乐团首席演奏员,后获富特文格勒赏识而到柏林爱乐任长笛首席演奏员,直到1959年退团,之后以独奏家身份活动和兼任音 乐教授,录音大多为古典乐曲。这张录音则全是近现代音乐,有布烈兹Boulez (法国1925- )、松平Matsudaira (日本1907-2001)、福岛和夫Fukushima (日本1930- )、于尔格Wyttenbach (瑞士1935- )、贝里奥Berio (1925-2003) 的序列一(1958)。
http://s6/mw690/79a7e102gde384d407115&690
迪金森 Peter Dickinson (1934- ) 英国作曲家和钢琴家,二十四岁时入美国纽约朱莉亚音乐学院,受到凯奇Cage的影响,回国后成立了一个美国音乐研究中心,他的管弦乐作品除了这里的钢琴协 奏曲(1984) 和管风琴Organ协奏曲 (1971)外,还有一首小提琴协奏曲(1986) 和为弦乐打击乐和电子琴的协奏曲(1971)、拼图(1988) 等。其音乐表现风格更接近美国派,气势与琐碎混为一体,有时还有爵士乐出现夹与其中。
http://s2/mw690/79a7e102gde385005e661&690
卡葛 Mauricio Kagel (1931-2008) 阿根廷作曲家,后现代主义的重要作曲家,但后期他的活动几乎全在德国,1967年起主持科隆音乐学院的新音乐研究所。如果要分派系,他应该属于凯奇 Cage 一派,他的音乐已不是音乐(传统概念来讲),但切别以为他的创作和演出是随意发挥,据了解他的创作极为严谨而精确,他的总谱上布满演奏的要求,解释,有文 字有图示,以便达到他所期望的特殊效果。他的演出也如戏剧一样每个动作都是预先设定,所以他的音乐会或许也可称为音乐戏剧。然而作为一张唱片,我相信听者 一般都不会再听第二遍。 同唱片内的 斯尼贝尔Schnebel (德国1930- ) 在我听来也如卡葛一类,他的作品更多的被人认为是一种"人声实验",但似乎他自有一大套理论。
http://s10/mw690/79a7e102gde38502adba9&690
勋伯格 Arnold Schoenberg (1974-1951) 奥地利作曲家,被认为是先锋派的鼻祖。他的作品我一直不太喜欢,当然有些杰作还是让人信服的,譬如 他最著名的五首管弦乐Op.16,净化之夜Op.4。这一派中我更喜欢魏本的作品。但这个勋伯格早期作品“古雷之歌”(亦称 悍妇之歌) 倒是更偏于瓦格纳风格。那时他刚完成净化之夜,这部初稿完成于1901年,但他因生活所迫不得不为别人写些轻歌剧来糊口而没有足够时间完成这部“古雷之 歌”的配器,这样过了一年后(1902)他结识了理查. 斯特劳斯,大师看了他的部分总谱后非常满意从而助他一臂之力,推荐他到音乐学院教课。次年(1903) 勋伯格认识马勒,马勒不喜欢他的作品和音乐观点但很器重他。再一年(1904),勋伯格收了两个徒弟 魏本和贝尔格。不久勋伯格开始思考脱离调性(约1909年开始),但影响世界的十二音体系还没研发成熟,直要等到十四年之后(1923) Op.23 No.5 的出现才正式开创了新天地。
这部勋伯格有调性的后期浪漫派风格的“古雷之歌” 于1911年完成配器,1913年首演大获成功。
http://s3/mw690/79a7e102gde385070ce52&690
这张唱片是这次淘碟中最不能算近现代的了。雅纳切克 (Leos Janacek,1854-1928) 著名的捷克大作曲家,如果德伏夏克不到美国,相信今日雅纳切克的名声可能会大于德伏夏克,至少是平起平坐。声乐曲 “失踪的日记” Diary of One Who Vanished 创作于1919年雅纳切克晚年六十五岁的时侯,两年前刚结识的比他小三十八岁的已婚女子卡米拉. 斯托斯洛娃Kamila Stosslova让他新春焕发,以致影响他在生命最后年月创作出他过于大半的杰作。由于对卡米拉痴迷与激情而生就的启发,让雅纳切克创作了这部 “失踪的日记” ,这也就是那段生活的开始,在雅纳切克完成“失踪的日记”总谱的修订后,雅纳切克又化了约两年的时间创作了著名的歌剧“卡佳. 卡巴诺娃Katya Kabanova”。这段艳史在音乐史上是少见的。
(Jimdrp,6.2, 2013)
前一篇:淘黑胶-听黑胶-晒黑胶(二)
后一篇:《富特文格勒的黑胶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