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大政策对沪深股市的影响(3、4)
(2011-10-20 06:56:06)
标签:
财经沪深宋体沪指三大政策股票 |
分类: 股票 |
第十次,1999年5月19日(三)
政策:(1)1999年5月19日证监会推出“改革股票发行体制、保险资金入市、逐步解决证券公司合法融资渠道”等政策;(2)6月10日,央行宣布第七次降息;(3)6月14日,证监会发表讲话,指出股市上升是恢复性的;(4)6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坚定信心,规范发展》。
背景: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香港百富勒事件,98年8月的长江大洪水,99年5月9日,美国轰炸我驻南使馆,上证指数多次逼近1000点。
市场反应:历史上著名的5-19行情展开,网络概念被市场暴炒,上市指数30个交易日内上涨64%,开启了我国股市第三次牛市之旅。
第十一次,2000年2月
政策:新股发行与沪深市值配售挂钩。
背影:在跨年度大牛市行情的中期调整后
市场反应:跳空高开,随后大盘连创新高,2001年6月27日,达到历史新高2245。
第十二次,2001年6月
政策:2001年6月,国有股减持方案出台《减持国有股筹集保险资金办法》
背景:2001年上半年,沪指连创新高,2000点,2200点、2245点,沪指记录不断被刷新。
市场反应:连续三天大幅下跌,随后展开长达四年的熊市之旅。
第十三次:2002年6月
政策:2002年6月23日,国务院决定,停止执行《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中关于利用证券市场减持国有股的规定,并不再出台具体实施办法。
背景:2001年6月开始,在国有股减持的触发之下,股市如同断线风筝一头下栽。
市场反应:引发6--24井喷,大盘几乎涨停,6月28日见顶1747,继续其熊途之旅。
第十四次,2004年2月
政策:《国九条》出台(扩大直接融资;重视资本回报;鼓励合规资金入市等)
背景:2003年,“非典”流行,行情回落,市场人气低迷。
市场反应:正处于反弹途中的股指越过03年高点1649点,至2004年4月7日见顶,随后一路下跌至2005年6月6日的998。
第十五次,2005年4月至6月(四)
政策:2005年4月,证监会决定实行股权分置改革,承认流通股含权,要求非流通股向流通股支付一定的对价,以取得流通权,并召开国务院新闻发布会,称“股权分置不是万能的,但没有股权分置万万不能”,并说:开弓没有回头箭。
背景:2005年6月6日,在K线上划出了耳熟能详的998(救救吧)。
市场反应:在政府资金的主导下,开启了我的历史上最长的牛市。
第十六次,2007年5月29日
政策:2007年5月29日,财政部将印花税率由千万之一提高到千分之三(俗称半夜鸡叫)。
背景:市场极度狂热,证监会多次吹冷风,央行多次提准,多次加息,市场理解为利空出尽是利多。沪指新高不断被刷新,2245、3000、4000点不断被踩在脚下,2007年5月29日,沪指占领4335高地。
市场反应:与1996年12月16日如出一辙,绝大部分个股连续空跌,四天时间,大盘暴跌21。5%,6月5日见到3404。
第十七次,2008年4月
政策:(1)2008年4月21日,限制大小非减持方案出台;(2)2008年4月24日,证券印花税率由千分之三降为千分之一。
背景:2007年10月16日,珠峰6124被攻克之后,由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国内大小非减持,市场如断线风筝,直住往下坠,08年4月22日,上证跌破三千大关,最低达到2990,半年时间,大盘暴跌51%。
市场反应:4月21日,大盘高开低走,4月22日见局部低点2990,4月24日,在第二次利好刺激下,大盘高开高走,七个交易日后即5月6日,反弹至3786,继续其熊途之旅。
第十八次,2008年9月18日
政策:新三大政策救市(印花税单边收取,汇金入市救市,央企入市救市)。后来国家启动四万亿刺激经济政策。
背景:由于美国次贷危机,雷曼兄弟破产,国际股市哀鸿遍野,上证指数由2007年10月的6124跌到2009的9月18日的1802。
市场反应:第二天大盘高开高走,五个交易日即9月25日见反弹高点2333点,重新进入熊市之旅,10月28日见本次A浪调整低点1664点,后来,在四万亿投资刺激下,开启大B浪反弹之旅,一直反弹到2009年8月4日的3478。
本次10月11日汇金出手救市,大盘当天高开低走,12日强势上攻,但只维持了五个交易日就偃旗息鼓。这样,大盘极有可能是2008年9月18日的翻板,可能会在2319点再跌10%左右,即在今年年底明年年初见本次调整的大底,然后展开波澜壮阔的第五波大牛市。
政策市解读
证监会、财政部、央行甚至国务院、中央政治局出台的一些打压股市或救市政策,只有当这些政策与市场形成共振的时候,才会产生巨大的威力,如1994年7月30日的三大政策,否则,会功半事倍。认真解读政策,正确理解政策,是我们散户投资者获胜的基本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