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词例话》读书笔记(一)

(2011-05-28 15:14:18)
标签:

诗词

诗评

词评

杂谈

分类: 颐园诗话拾翠

欣赏与阅读

1、诗家语

《诗人玉屑》中讲王安石提到诗家语这一概念,说诗的用语有时和散文不一样,因为诗有韵律的限制,不能像散文那样表达。如用散文的眼光去读诗,可能会忽略作者的用心,不能对诗作出正确的理解,那自然体会不到诗的好处,读了也不会有真感受。

诗词要求精练,可以省去的话就不必说,叙述可以有跳动。读诗还要体会含蓄,体会突出形象。

2、完整和精粹

在清代主要有几种观点:洪升认为,诗要完整,像画龙要画出整条龙,不能忽略首尾鳞爪。王士认为,诗要求精粹,神龙见首不见尾,有时只在云中露出一鳞一爪。赵执信认为,诗的完整与精粹两者是不可分的,心目中有完整的龙,才能画出一鳞一爪,并反映龙的全体;离开了完整的龙去画一鳞一爪是不成的。一般认为赵执信的观点比较全面。以此看来,诗的精粹要从完整中来,离开了完整就谈不上精粹。

3、逼真和如画

这是艺术批评的两个标准。

逼真,朱自清说:“逼真等于俗语说的活脱活像,不但像是真的,并且活像是真的。”这就是说,逼真要求不光像,而且传神。

如画,画是艺术品,从生活中来,但它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更带普遍性。一般说如画是讲自然界的人与物像是经过艺术加工过似的,非常典型,非常理想。

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因此一方面要写得逼真,同真的一样,把人和物写活,写得有生气;另一方面要写得如画,写得形象,有画意,而这形象要具有典型性。

4、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就是用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抽象的思想情感。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

一是光写形象,从形象中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选择形象来写时,主要不光是要写这些具体形象,而是作者对这些形象产生了思想感情,借这些形象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才构成形象思维。

二是主要写思想感情,没有描绘具体形象,但从抒写的思想感情中含蕴着具体形象,从而感到诗中所写的思想感情不是抽象的,是跟唤起的具体形象结合的。

三是既写形象,也写自己的思想感情,通过两者的结合来表达。

5、隔与不隔

1)用典。一是用典不用典。不用典,容易读,叫不隔。作者把心里的真实感情表达出来,一点不掩饰。

二是用典,不容易读,表情不真切,所以说隔。

但是,并不都是用典就是隔,就是不真切;不用典就是不隔,就真切。

用典也有两种:一种是隔,一种是不隔。有的用了典故,不懂典故就不知道他在说什么,这是隔;懂了这个典故,但还是弄不清它是什么意思,这又是一种隔。有的用了典故,可是光看字面意思也很清楚,这是用典而不隔。用典入化,即使用典而不隔。

2)代字。用代字是隔,不用代字是不隔。沈义父主张用代字,比方用“红雨”“刘”来代桃,用“章台柳”“灞岸”来代柳等。代字的目的是为了写词的含蓄、婉转,避免显露、直突;但王国维反对用代字,避免隔,不用代字使词的形象鲜明,有境界。

写景的诗词,以少用代字或典为宜。感事抒怀的作品,意思多,感情深,而诗词的篇幅短,容纳不下,需要加以浓缩,那就免不了要用代字、用典。

有的用典已入化境,不光不隔,使人忘掉是在用典,说好像在有意用典,又像无意用典。它的好处是,对于看不出它在用典的,同样可以欣赏它写的景物,领会诗人的感情;对于看出它是用典的,就觉得意味更深厚。

6、意新语工

诗家虽率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作品中写景、抒情、达意,好的作品“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就是要把不容易描写的景象,形象生动地写得使读者像亲自看到的一般;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意,含蓄在形象里,让读者通过形象去领会。

梅尧说:“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殆难指陈以言也。虽然,亦可略道其仿佛。若严维‘柳塘春水漫,花坞夕阳迟’,则天容量才时态,融和骀荡,岂不如在目前乎?又若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贾岛‘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则道路辛苦,羁愁旅思,岂不见于言外乎?”

7、岂穿凿

有的诗词,表面上在写景物,实际上是咏时事,是有寄托的;也有的诗词,诗人就是赞美风光的美好,祖国河山的壮丽,并不是咏时事。但有的读者深求作品的寓意,向单纯写景物的诗词中去追求寄托,不免发生种种穿凿附会的说法,引起了对诗词理解上的混乱。

有寄托的,即使着重在描写景物,一般总会从描写中透露出一点消息来的,透露的手法似有下列几种:一种是着重写景物,中间插进几句寄托的话,暗示写景是有寓意的。一种是着重写景物,但从所用的典故里透露出寓意来。一种从语气和感慨里透露。

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

8、岂执着

诗是文学,文学的特点是通过个别来反映一般,所谓“言近指远”,不象史论那样可以作全面论述。言近,讲的是切近的事;指远,反映出一般的较深远的意义。

意喻之米,文喻之炊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饭不变米形,酒形质尽变;饭则饱,可以养生,可以尽年,为人事之正道;饮酒则醉,忧者以乐,喜者以悲,有不知其所以然者。

不以文(字)害辞,不以辞害志(用意)。

夸张的说法是虚的,不确实的,但不是说假话,而是表达了作者的真感情,所以读诗不能以词害意。

盖其文章之妙,语意到处即为之,不可限以绳墨也。

9、岂片面

鲁迅说:读诗的方法,要顾及全篇顾及全人,顾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才能避免说梦。

看诗,只把做景物看亦可,把做道理看,其中亦尽有可玩索处,大抵看诗要胸次玲珑活络。

10、拔高和贬低

我们读诗,对诗的评价,有时偏高,有时偏低,这可能由于看得不全面所致。

对诗的拔高或贬低,都由于对诗句作了孤立的理解,没有从诗的全面来看所造成的。

11、比较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不同的写法,也可以看到批评者的眼光。

一个作家的思想观念会影响他的作品,也会影响他对作品的看法。

诗是最精练的语言,是要写出诗人的心灵来。读诗,引起读者对诗人借物抒情的体会,才有余味。这些含意在有意无意之间,诗人并不说煞,这才有“悠扬不尽之致”,即写得精练而含蓄。

12、出处

讲究出处要防止两种偏向:一种是只注意两者的相同处,忽略了两者的相异处。也有确有出处,但它的好处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说是它的好处不在于有出处,而在超过它的出处。

梁简文帝的“湿花枝觉重,宿鸟羽飞迟”,只是说因下雨而花重鸟迟。而韦应物的“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联系暮雨中送客,加上冥冥形容暮,重、迟都指雨,由于送客以联系到帆,内容比前人更丰富。说写得好,不因为有出处,而是因为借鉴前人的作用来反映生活,写得更丰富、生动、真切。当然,借鉴前人的写法也有作用,但它写得好还在于真实地反映生活。

13、真切

真切,就是作诗的比喻要形象生动,要确切,而且突出。

作诗还要磊落清壮,语简而意尽。

对于描写景物的诗,是不是看它描写得是否真切,是否形象鲜明,是否写得突出而不一般化,是否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来读这些诗,这样来评价各种不同的意见,是有助于欣赏的。

14、偶合

谢朝花之已披,启夕秀于未振。

写诗,有的自己没有意境,袭用别人的意境,那是要不得的。由于有些作家的生活环境相类似,他们在描写同类生活、表现同一主题如离愁别恨等,有时可能发生类似的构思。这样的偶合,仔细辨别起来一定会有不同,可供我们比较,还是可取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