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比孩子犯错更可怕的是什么

(2012-04-27 20:26:04)
标签:

育儿

新浪

亲子

征文

犯错

原创

分类: 相夫教子

孩子大了,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便接踵而至。

在孩子三岁之前,对孩子的教育多为行为感染教育。因为太多的道理,囿于年龄小,理解能力有限的缘故,孩子不大能听得懂。在三岁之后,孩子的理解,认知能力都大有提高,这时言语教导,行为示范便可双管齐下了。

三岁以后,是孩子开始认知世界,懂得做人道理的关键时候。虽说现在的孩子几乎都是在父母这张大大的保护伞下长大,但孩子还是需要在摸索与尝试中才能慢慢前行,慢慢成长。所以犯错也就不可避免的发生了。http://s11/middle/79a49988hbea974b5439a&690

犯错可怕吗?那要看犯的是哪类性质的错,为什么错,错了之后能不能及时改正,改正的过程中能不能吸取到深刻的教训,如果能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当属犯错最好的境地了。

但是有几件由犯错引起的事情,却比犯错本身更可怕。

第一件事便是:不知错。

错了,却不知错,对错持不以为然的态度,这样便永远不会改掉错误,甚至会铸成大错。

今天上午,有位同事送审好的稿件来,由于粗心大意,竟然拿错了稿,把未审的原件给我拿了过来,而我赶时间差点耽误了大事,我告诉她下次要当心,不要再拿错,谁知她两眼向上一翻,毫不以为然,甚至还强词夺理地说,那么多稿子难免会拿错。对于她的态度,我摇头,再之后便是无语。

明明是她自己工作失误,却丝毫没有歉疚,更无改过之意,这样大意马虎,对工作不负责的态度,以后肯定还会令她出大错。

     由大人我很自然想到孩子。女儿渐渐长大了,思想开始独立,主意也开始多了起来。最近常做出我意料之外的事。瑾梦入园之后,吃饭便不及从前。最近又不知怎么学会了剩饭,而且是屡劝不听。有几次,我告诉她,能吃多少,就要妈妈盛多少,千万不能贪多,把好好的饭无辜的剩下再无奈的倒掉就不好了。女儿也答应的好好的,可是每次吃饭,当家人按她的要求给她盛上相应分量的饭时,她总是剩,不管盛多盛少,她总是在剩上一些才罢休,仿佛饭就是应该剩的。

    尽管我一再劝她,不要总是剩饭,总是剩饭妈妈会不高兴的,而且,白白把饭倒掉多可惜呀,可她仍然置之不理。并且最近一次,她还顶撞我说,我就是爱剩饭,一顿不剩就不舒服,我们幼儿园小朋友也有这样的,这也没什么呀,为什么妈妈要生气?对孩子的话,我非常恼火,道理讲了无数次她就是不听,关键是她对犯错的态度,让我生气,竟然姑息这不良的习惯,错了还不以为过!
    我一气之下,以最严厉的态度,罚她一顿不许吃饭,让她知道明知故犯应该承担的责任。这一招果然奏效,她终于知道不珍惜粮食就没有饭吃的后果了。再吃饭时,她已经能尽量少剩了,而且态度好了许多,我再讲给她珍惜粮食的故事时,她还可怜兮兮地说,妈妈,不好好珍惜粮食,是不是就会象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样可怜了?
    不小心犯了错,可以改过,但如果这次错了,孩子却不知道这是错,或者并不真心想改掉这一错误,即使当时在大人的授意下勉强改了错,以后再遇到同类的事情时,还会再犯,这样改过只是如蜻蜓点水一样,难以达到入木三分的知错必改,改过重自新的效果。

    第二件事便是:不认错。
    错了,却有意掩盖,没有勇于认错的担当与责任,这样只会是错上加错。

    几乎所有的家长都会在意孩子的成绩,有的家长甚至关心孩子的成绩远远超过了关心孩子的情绪。有的孩子考试没有拿到好成绩,却又害怕家长责难时,便会偷偷的改成绩。

    孩子没有得到好成绩,肯定是做题时出了错误,把试题做错,本身已经是一种错误,可是假若他不能正确对待错误,好好思考究竟题错在何处,到底该吸取何种教训,而是把精力放在掩盖错误上,这样的结果是什么?如果一次改成绩侥幸没被家长发现,那么他便很可能产生第二次,第三次这样的念头,这样下去,只会让错更深,将来,在别的方面如果也尝试用这种方式来掩盖错误,那更会真正的害了自己。
    做为父母的我们,要告诉孩子,不要怕犯错,错了,就要勇于认错,把错误承担下来,然后认真改过。

    孩子会犯错吗?会,是孩子就会犯错,错误,决不能姑息,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多少大错,都是由小错长久得不到纠正而最终铸成大错的。
    错而能改,不是最好的结果,在孩子犯错后,让其知错,认错,承担错,然后改掉,再不犯,才是最根本的目的。错误来了,不知错,还逃避,这才是最可怕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