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数学课堂达标检测的有效设计
(2012-03-05 11:37:11)
标签:
杂谈 |
课堂达标检测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和必要途径。因此,教师精心设计每堂课的达标检测,是完成教学任务,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必须引起足够重视。课堂达标检测的有效性得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然而现实数学课堂教学中,很少注意到课堂达标检测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和人格发展(即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学生完成达标检测的效率不高,甚至有学生态度不认真,应付了事,“人在曹营,心在汉”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出现学生达标检测量大而不精,学生整堂课只是忙于重复的、效率低下的练习,学生叫苦,逐渐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那数学有效课堂的目标就变成了“水中月、镜中花”。结合我校的课改模式,我就课堂达标检测浅谈几点认识:
一、达标检测设计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课堂达标检测设计必须内容科学,必须符合教学内容所提出的教学要求,准确把握各部分知识结构中的重点和难点,必须符合学生思维特点和认知发展客观规律,同时设计的达标检测要目的明确。
2、层次性原则
课堂达标检测设计要由易到难,由基本到复杂,由巩固性达标检测到发展性达标检测。因此在设计课堂达标检测中,教师必须考虑到达标检测的难度和层次性,必须适合学生现有水平并兼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同时教师设计课堂的达标检测既要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又不至于因达标检测太易而失去认真达标检测的动力。
3、针对性原则
课堂达标检测设计一定要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基础这两个方面去考虑,克服不从客观实际出发,只求达标检测数量和难度,而应根据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关键、重点、难点去设计达标检测。
4、多样性原则
课堂达标检测设计要注意题型的多样化和达标检测方式的多样化,从题型上有填空、选择、解答等,从方式上有口述、动手操作、书面达标检测,有单项达标检测也有综合系统达标检测等。同时要将平淡乏味的数学问题置于有趣的问题情境之中,让学生在愉快而富有挑战性心态下完成知识的构建。
5、时效性原则
教师对课堂达标检测要及时反馈,帮助学生及时发现、纠正错误,调整学习策略来完成学习任务,对错误的问题分析要具体、有针对性,点评要精辟,一针见血。
二、用“好”、用“活”课本例题、习题
明确有效课堂达标检测设计的关键是用“好”、用“活”课本例题习题。在备课时要认真钻研,充分发挥课本例习题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猜想、讨论、引伸、拓广,由此及彼等思维训练,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1、对课本的例题要补充思维过程,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由于篇幅的限制,教材编写都是十分精练,仅是完整的解题格式,省略了分析解决问题思维过程,如果一字不漏地抄上答案,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也是数学教学中最大的弊病。“有的学生不知道自己去做什么”,这种教学充其量学生只能获得一种模仿能力,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真正搞懂解题依据是什么知识,用的是什么方法,是怎样形成解题过程的。
2、标新立异、另辟蹊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课本中的解法是科学正确的,但并非只有一种。教师要引导学生标新立异,鼓励学生不迷信书本,积极思考,敢于探索,敢于创新,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创新热情,如果学生有了自己新的问题思路,他会为自己的伟大发现而兴奋不已,产生对数学学习极大热情和愉快成功的体验。
|
|
|
|
|
|
|
|
D |
A |
B |
C |
“一个零件的形状如图中的阴影部分。按规定∠A应等于90°,∠B、∠C应分别是29°和21°,检验人员量得∠BDC=141°就断定这个零件不合格,你能说明理由吗?”当时我就鼓励学生采用各种各样不同的方法去解,在学生们的努力下得到了一下几个解法:
【方法一】如图1,连接BD,则∠ADB+∠ABD=90°,而∠ADC+∠ABC=29°+21°=50°,所以∠CDB+∠CBD=90°-50°=40°,所以,∠DCB=180°-40°=140°,因此标准尺寸应是140°,141°不符合要求。
【方法二】如图2,延长DC交AB于E,则∠AED=90°-29°=61°,∠CEB=180°-61°=119°,故∠DCB=∠BEC+∠B=119°+21°=140°,,所以141°不符合要求。
【方法三】如图3,连接AC并延长到E,则∠BCE=∠BAE+∠B,∠DCE=∠DAE+∠D,所以∠BCD=∠BCE+∠DCE=∠BAE+∠B+∠DAE+∠D=∠A +∠B+∠D=90°+29°+21°=140°,所以∠DCB是141°不符合要求。
图1 |
D |
A |
B |
C |
图2 |
E |
D |
A |
B |
C |
D |
A |
B |
C |
图3 |
E |
D |
A |
B |
C |
图4 |
E |
F |
上面三种方法均有多数学生得到,下面还有个别学生得到的两种方法:
【方法四】如图4,作DE∥AB,CF∥AB,则DE∥CF。所以∠FCB=∠B=21°,∠EDC=90°-∠ADC=61°,∠DCF=180°-61°=119°,所以∠BCD=∠FCB+∠FCD=21°+119°=140°,所以141°不符合要求。
【方法五】什么线也不连,因为ABCD是个四边形,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而360°-29°-21°-90°=220°,所以∠DCB=360°-220°=140°,所以141°不符合要求。
3、用“活”课本例习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图① |
例如,三角形的相关习题。
“(1)如图①,在△ABC中,∠BAC=900,AB=AC,点D在BC上,且BD=BA,点E在BC的延长线上,且CE=CA,试求∠DAE的度数。
(2)如果把(1)题中“AB=AC”的条件舍去,其余条件不变,那么∠DAE的度数会改变吗?
(3)如果把第(1)题中“∠BAC=900”的条件改成“∠BAC>900”,其余条件不变,那么∠DAE与∠BAC有怎样的大小关系?”我带领学生继续深入研究,给出变式达标检测。
【深入】若将“∠BAC=900,AB=AC”都去掉,(3)题中的关系仍成立吗?
解:结论仍成立。
若设∠B=x,∠ACB=y,则∠BAC=1800-x-y,∵BD=BA,∴∠BDA= ,又∵CA=CE,∴∠E= 。而∵∠BDA=∠DAE+∠E,∴∠DAE= = ,∴∠DAE= ∠BAC。
【拓展】小颖和小敏在解这样一道题:“如图②,在△ABC中,∠BAC=900,点D、E在边BC上,AB=BE,AC=CD,求∠DAE的度数”。他们分别经过计算后,结论不一致,小花说:“∠DAE的值与∠B有关,只有告诉∠B的度数才能求出∠DAE的度数。”小敏说:“∠DAE的度数是一个定值,与∠B的度数无关。”他们谁说的正确?请说明理由。
图② |
【变化】若将拓展中的“∠BAC=900”去掉,那么∠DAE与∠BAC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呢?
图③ |
【延伸】如图③,在△ABC中,D,E在直线BC上,且DB=BA,CE=CA,试确定∠DAE与∠BAC的关系。
解:若设∠ABC=x,∠ACB=y,则∠BAC=1800-x-y,∵DB=BA,∴∠D=∠DAB= x,又∵CA=CE,∴∠E=∠CAE= y。∴∠DAE=1800- x- y=1800- (x+y),∴∠DAE=1800- (1800-∠BAC)=1800-900+ ∠BAC=900+ ∠BAC。
通过一题多变的达标检测和阶梯式的设问,不仅分散了难点,更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学习兴趣高涨。便于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性,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与广阔性,从而发展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发散思维能力。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数学学科的特点,根据教学内容,紧扣教学目标设计好课堂达标检测,加强设计“精品”习题的意识,以少胜多,以质为上。在知识和难易程度适宜的基础上设计有一定的“坡度”、“难度”、“密度”的习题,达标检测时注意加大知识间的“跨度”,变换形式间的“角度”,求新、求近、求活,让课堂达标检测不断成为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直接发源地。让学生身处“做题初,趣已生;做题时,趣愈浓;做题终,趣不尽”的学习情趣中,那么我们的课堂达标检测设计就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