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洋服」的兩種傳統:工業製造v.s.裁縫製作

(2016-04-13 21:53:59)
分类: 文化+雜談
RADIANCE-Blue創立以來的三年,也基本上算是這個博客廢棄的三年。畢竟,商家和blogger兩種身分之間還是存在著一定的矛盾性的。好在今年想給自己轉換一下軌道,重新定位自己的經營思路。正值最近Daniel同學加入了我們RADIANCE團隊,我們也要在今年秋冬推出自己的品牌和作品了。巧的是,Daniel也是多年前玩raw denim出身,後來轉戰傳統的裁縫製作系統的服裝,於是我們天馬行空的想做一整個系列的連載。

如果說中國的市場在過去的幾年當中是成功的把“養牛族”這個群體慢慢進化培養成了“阿美咔嘰”這種美式vintage lifestyle意識形態的圈子。那麼我們現在在做的這個連載,就是想把復古的男裝領域的中文資料繼續擴大和完整。畢竟,在二戰前的年代,workwear工裝和tailoring裁縫裝之間並沒有很明顯的區隔。就單從自己還是一名heritage clothing的愛好者這個角度出發,我覺得也該有人出來整理和撰寫vintage男裝領域的中文資料了。復古真的不只是一條牛仔褲一雙靴子一件皮衣而已。

廢話不多說了,請看由RADIANCE團隊的Daniel撰寫的正文。

------------------------------
http://s10/mw690/002e5An9gy70T0jxv0B89&690
 

(德國攝影師August Sander鏡頭下,20世紀初的鎖匠

 

做為一名從原牛入門,後來轉而研究古典洋裁技巧的復古愛好者,面對西方文化在過去兩百年間建立起的,廣袤的男裝體系,始終沒有一個詞能夠很好地概括它。英文中有「Heritage Clothing」這個詞,來定義由前人的經驗累積,並且尚未受到大眾流行摧殘的文化傳承;在中文裡,我覺得不妨用回「洋服」這個在曾在民國初年風行一時,並在日本被廣泛使用的詞彙。

http://s1/mw690/002e5An9gy70T0uGl6o30&690

(20世紀初傳統洋服極為豐富的設計語言)


廣義的「洋服」可以粗略地分為兩類:以功能邏輯與工序設計為導向的工業化服裝,和以人體工學和工匠技藝為導向的裁縫服裝。兩者雖然都以功能和人體出發、以經久耐穿為設計原則,且皆包含有別於大眾流行的文化元素,但命運卻大不同:前者在90年代後主導了風起雲湧的阿美卡嘰與Americana文化;後者一方面由於年代久遠,另一方面由於對西服的刻板印象,直到近年才有復甦的跡象。今天希望能透過這兩個體系的對比,提供大家欣賞的另一個角度。

http://s15/mw690/002e5An9gy70T0MYEMe2e&690

(在服裝工業化普及前,不論正式、工作或休閒服裝都由裁縫製作)

 

工業化服裝是現代生產技術生產最直接的表現-用服裝設計師、版型師與工序設計師的才智,製作出能夠包羅萬眾的單一款型。大家非常熟悉,丹寧中不可或缺的Selvage布邊,即是這種設計思維的先驅-原本貼合人體走向的側縫被改為全然筆直的一條線,如此在製作時一來可以少裁一個邊、二來可以減去一道包縫工序。

(德國1930年代裁縫書中工裝褲的剪裁,外側縫全然筆直,褲型只用內側縫彎度把握)

 

這幾十秒的差異對單獨的裁縫來說可能沒什麼,但拿到大批量流水線上便可以節省大量的時間、面料與線材-這在資源稀缺的年代意味著更多人能夠在更短的時間內穿上這些服裝。當然,在資源豐富、自動化普遍的今日,要整出窄幅丹寧布比多裁一條縫要困難得多,所以請不要因此就認為復刻褲是偷工減料。

http://s4/bmiddle/002e5An9gy70T1T3SpR13&690


(左圖常規的Salvage布邊牛仔褲Big John,同樣的思維可延伸為右圖的無側縫設計MATiAS


同樣的工業化思想可以在林林總總的細節中發現:除了Parka外套與牛仔外套上常見的桶型直線剪裁之外,考驗縫紉技術的內挖式口袋被易於快速操作的外置壓縫口袋取代、需耗時縫紉的鈕扣與補強也置換成了可快速打上的鐵扣與銅質鉚釘,在美式復古體系中的細節,除了使用的方便性外,幾乎都兼有生產上的邏輯,因而成為設計史上的經典單品。

工業體系大量的壓縫口袋(Barbour)對比視覺上低調的單牙口袋(筆者手工)

反觀復古服裝中的另一大領域-裁縫服裝,在近年的復興之前,幾已走向了絕跡。導致這種蕭條的原因有很多:生產成本高昂、師徒制瓦解、大眾著裝休閒化等等,但最根本的原因還是設計語言上的固化。裁縫服裝在70年代倫敦以後,就被概括為簡單的兩字:西裝。單排釦/雙排釦、翻領三粒扣/兩粒扣、單開衩/雙開衩,在極有限的排列組合中苟延殘喘。

http://s14/mw690/002e5An9gy70T1cLWFLed&690

(傳奇高球選手George Duncan穿著花呢外套開球,這樣的延展度對現代西服是不可想像的)

 

然而把眼光轉回服裝工業化前的20世紀初,我們會發現正裝與機能服裝在並沒有清楚的分野:不論是上教堂、做工、運動甚或是上戰場,絕大多數的服裝都由相熟的裁縫量身製作。這意味著許多細節都是針對個人需要添加的,也使得這個年代的衣物上充斥著相當即興、甚至在我們看來不知所云的細節,然而這樣的細節對衣服的主人卻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可能是為了在舉槍時能夠完整伸展雙手、在打獵後能將獵物塞進口袋、或是在炎熱氣候中保持涼爽等。

http://s12/mw690/002e5An9gy70T1glRHR6b&690

(一件1930年代獵裝豐富的細節:風琴口袋、肘部補強,和兩道增加活動性的背側褶)

 

這樣隨興的而個人化的服裝,也延伸到了軍隊制服的領域。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歐洲各國的軍官制服並沒有真正統一的規定,而是由行業中主要的剪裁期刊會與軍方合作出版一套制式的剪裁方式,各地的裁縫們再按照上面對布料和款式的要求為軍人剪裁。在裁縫業仍然興盛的年代,軍人們的訂單撐起了半條薩維爾街(Savile Row,倫敦著名裁縫聖地)。

http://s4/mw690/002e5An9gy70T1jEXED53&690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穿著型態各異制服的德軍)

 

如一戰經典Trench Coat,其實根本不是英軍制服的一部份,而是英軍軍官自行採購的。當時制式軍官大衣British Warm規定使用厚重的Melton毛料製作,在嚴酷的壕溝戰中,這意味著大衣經常沾染各種汙穢,甚至有下襬卡在泥濘中,導致軍官不得不揮刀怒斬自己大衣的尷尬情況。

http://s11/mw690/002e5An9gy70T1qXCYi9a&690



(一戰時期,Aquascutum刊出的Trench Coat廣告,滿載軍官的好評)

 

相較之下,Trench Coat用防水純棉Gabardine製作,寬鬆剪裁僅用布帶束腰,長度也比大衣要短近一呎,自然受到軍官們的歡迎。這種有機的,透過個人需求而產生的服裝,也產生與精心設計的工業服裝不同的魅力。

http://s6/mw690/002e5An9gy70T1wffc955&690

(20世紀初英國裁縫期刊Thornton Int’l System推出的Trench Coat剪裁)


這種個人需求與工業設計的交互影響,使得20世紀初期成為男裝語言最豐富的時代之一,也相信對那個年代的借鑑,能夠幫助當代男性重新抓到機能與審美的結合點。在未來的文章中,我們將會帶來更多裁縫系機能服裝的設計思維、細節以及搭配,敬請期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