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具体的研究方法--实验法

标签:
因变量自变量无关变量信息加工黑体心理学实验法杂谈 |
分类: 实用心理学 |
心理学具体的研究方法有很多种,我们主要介绍其中的五种。首先我们讲实验法:
实验法
心理学成为一门科学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实验方法的采用。
19世纪之前,主要采用思辩的方法研究心理学,哲学色彩浓厚。19世纪后,主要采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心理学。1879年,冯特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的实验室。1885年,艾宾浩斯采用实验的方法对高级心理过程记忆进行了研究。
现在,很多心理学的实验都是采用计算机呈现刺激、记录反应。
(一)实验的方法:是指在控制的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关键在于:控制变量)
(二)实验法分类: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
实验室实验: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在对实验条件严加控制的情况下进行
自然实验:在自然的情境中进行的实验
(三)实验研究的一般程序
1、形成理论假设
在实验前通过查阅文献或观察形成假设
2、实验设计
1)确定自变量及其水平
假使我们要研究亮度对视敏度的影响,我们确定不断变化的、可操纵的变量,即自变量,是亮度。操纵自变量之后,有一个变量会随之变化,即因变量,该研究的因变量是视敏度。客体相关的还有其他的变量,会影响到实验的研究,如被试的年龄、被试的性别、被试者的健康状况、实验室的环境、测试的时间等等因素,这些变量都应该被有效的控制,而不对视敏度产生影响,或者产生同样的可预测的影响,这样我们才能抵消掉这些因素的影响作用,而单纯的考虑亮度对视敏度的影响。【例如研究故事书中插图对幼儿的理解,其中自变量—就是有没有插图,自变量还可以分成很多不同水平,只少要分为两个(例:故事中有插图,故事中只有文字)来进行】例如:故事当中是否有插图对幼儿理解故事是否有影响、光线强度对生产效率是否有影响、记忆材料的难易程度对记忆效果的影响
2)确定因变量
确定因变量:被试的反应变量(就是儿童对故事内容的理解成绩)
(3):选择被试
(4):选择具体试验的类型:(根基不同内型试验选择不同的方法—被试间设计和被室内设计)
被试间设计:一组被试只接受一组实验处理条件。
例如:甲乙两组幼儿,甲组读有插图的故事,乙组读无插图的故事。
存在的问题:两组的差别不完全是由于是否有插图造成的,可能是两组本身记忆能力的差异。
被试内设计:实验过程中让一组被试接受所有的条件的处理。
例如:只使用一组被试,既读有插图的又读没有插图的故事
实验中要注意的一个方面:控制无关变量
无关变量:在研究过程中会影响实验结果,但研究者不感兴趣的一些变量
若无关变量没有控制好,会使得研究结果产生偏差。(例如:一组儿童早晨清醒时测试,另一组却在午后,就是因为没考虑时间这个无关变量,因此要在同一时间做)
(5)、实验观测
实施实验,收集数据
(6)、统计分析
运用统计软件分析
(7)、得出结论
因变量:要测定的一种心理活动或行为(例:儿童阅读的成绩)
最常用的一个因变量:反应时(reaction time,RT)
在认知研究的领域中,如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等,当涉及快速的信息加工过程时,都以反应的时间作为因变量指标,来揭示认知活动的过程
反应时:指刺激施于有机体之后,到有明显反应开始所需要的时间
例如:见到红光按键
可以揭示不同信息加工阶段需要的时间和信息加工的复杂程度。
例如:见到红光按键反应(t1);见到红光做按键反应,见到绿光不反应(t2)
t1短于t2,因为t2多了一个分辨的阶段。
例如:路标是否容易被人再认 结果:路标越难读懂,再认时间越长 |
3:实验法的优缺点
优点:可以揭示因果关系,可重复可检验,数量化的指标明确
缺点:外部效度不高
补充材料:
(一) 含义
实验法是指在可控制的情境下,研究者系统的操纵自变量,使之系统的改变,然后观察因变量随之改变而受到的影响,即探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科学研究的目的包括陈述、解释、预测和控制。要想达到此目的,惟有采用实验法。
如实验室实验:照明对反应时的影响。
如自然实验:不同识记条件对记忆效果的影响。(例:想要做一个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试验,由于需要在自然环境-教室进行)
(二)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http://s7/bmiddle/799d8839xb63a5bf4e956&690
(三).实验副效应:
(1)主试效应:研究主试的期待、态度影响了实验结果。
(2)被试效应: 被试效应指被试由于意识到是在做实验而做出高于常规水平的反应;社会赞许性验即被试按照社会流行的、赞成的方法来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