擂台搏击和文化武术哮殛道的区别
(2024-08-17 00:48:40)
标签:
李富山儒家武学文化武术哮殛道 |
老子说的好:“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用武术翻译过来也就是“上武不武,是以有武。下武不失武,是以无武”。所以,武之极为文,高层次的打斗是看不到拳脚的。
文化武术是运用于生活实战的,文化武术的实用就向防火治病,如医学上讲的:“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防病如防火,治病如救火。从整体而论,防火与救火都很重要。因此,武术要上升到精神层面,要进入文打、文防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实战之中,要进入大武不武、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的境界。如果搏击格斗是单纯的救火之技,那么,带有形击练身的儒家武学哮殛道,既有防火之术又有救火之技,只不过是重点在防火之中。而人们往往忽略了淳于髡的“曲突徙薪”之功劳,似乎防火无功,都感恩救火烧伤的人。所以,弘扬文化武术哮殛道不容易,因为人们只重视看到的一切,而真正强大的敌人往往看不到,也正如武术家说的:“所谓的敌人,只不过是一个幻影,而真正的敌人就藏身于其后”。擂台上的肉搏虽然勇猛凶狠,而在擂台下生活中的另一面,却更加的可怕。曾经打败过前拳王阿里的世界著名拳王特雷沃·伯比克,竟被亲侄子用弯刀背后偷袭身亡。英国拳王詹姆斯.奥耶博拉,因劝3位聊得正欢的男子把烟熄了,而居然被对方枪击身亡。你看古代三国里武功高强的吕布和张飞皆被普通人所擒。而三国的诸葛亮不用动手,却用语言气死了周瑜、曹真、王朗。正是:言打如拳,语击如剑啊,这就说明了文化武术的重要性。静者静动,非不动也,你虽然看不见打斗动作,但却有实际意义。
其实,从大处着眼,武术文化和文化武术依然是有区别的,是手和道的问题,“嫂溺,援之以手,天下溺,援之以道”。也正如李小龙说的:“武术的尽头是哲学…..
功夫是一种艺术,一种思想,一种哲学,同时也是一种方式,一种态度,一种生活方式。……修炼功夫的目的不是致力于击破石块或木板,我们更关心的是用它来影响我们整个思想和生活方式”
。说的多好啊,可是,有多少人能理解呢。大家知道,三国武功排行榜上说:“一吕二赵三典伟,四关五马六张飞”,关公排名仅第四,人们所敬仰祭拜的依然是关公,因为关公不仅仅体现的是武者的武功,同时体现的是武者的人生价值,关公的忠义信诚、坦荡光明的人格力量上,不仅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君子人格和道德修为,而且渗透了儒学的春秋精义,为佛教、道教教义所趋同的人生价值观念。而文化武术修心养生,止戈息战的,这不仅仅是古今传统武学之哲理和各种搏击实战的武文化,重要的是要相互结合,应用于现实,共同发展,从而使武学上升到建立自我、追求无我、保家卫国和人类大同,乃至宇宙大爱的思想高度!
总之,武圣论因,武者论果,生活中的武学也是一长串的因果关系链,它如同武术走向的指南磁针,让人们开悟和觉醒!所谓上武,乃文化武术,它所突出的是国泰民安。若要深深明白擂台搏击和文化武术的区别,就要深深明白:“上武得道,平天下;中武入喆,安身心;下武精技,防侵害。”的武之道理。
前一篇:《老年中国说》作者李富山
后一篇:哮殛道(文武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