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舌尖沦落到舌战,从吃货沦落到做作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之恶评

(2014-07-07 17:41:07)
标签:

杂谈

http://s1/mw690/002e3RI9zy6KgjZWNkQ70——《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之恶评" TITLE="从舌尖沦落到舌战,从吃货沦落到做作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之恶评" />

6月伊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已经播放到了第八集。对许多人来说,此时到了几乎可以盖棺定论的时刻:比照《舌尖》第一季的水准,第二季简直跌份。

先不讨论内容的好坏,从营销策略和市场效应来说,《舌尖2》毫无疑问是成功的,不仅继续引起话题,也成功植入了各种各样的广告——看不出来?再看一遍去。虽然评论有褒有贬,也明显不如第一季横空出世时尽是溢美之辞,但是在《舌尖2》播出之始,不少吐槽的声音还是被更响亮的掌声掩盖了,赞亦有,弹亦有。直到第四集“家常”主题的播出,冲突被推向了最高点:整整大半集,除了一款被魔都人民愤然掀桌的不正宗上海红烧肉(大家还纷纷贴出了自家原汁原味的上海妈妈红烧肉、上海外婆红烧肉来表示抗议),美食主题荡然无存,我们看着一个为了陪同女儿去上海学琴的母亲,整整五年不回家乡与丈夫团聚,甚至没有在孩子的奶奶临终时见上一面……

网友们坐不住了,纷纷抱怨:“导演这什么破三观?!”“咱们这是在看《鲁豫有约》和《艺术人生》吗?”“家人团聚在一起吃饭才是世上最快乐的事儿,为了学个琴搞得家破人亡,还有吃饭的胃口吗?”“累了一天,好不容易想看个美食纪录片吧,却不想看了一部中国媳妇苦情戏是怎么回事?”回想《舌尖2》的内容始末,即便是最脑残的铁粉也得承认:它从“舌尖上的中国”,变成了“为了吃饭无所不用其极的中国人”“吃点饭也吃得很苦的中国人”。而专业人士也指出,《舌尖2》的摆拍痕迹过重,加入了编导团队的各种不自然引导,将纪录片的真实风味破坏殆尽,丧失了润物细无声的气质,剩下的是胡乱煽情和加塞泪点的做作。

把这个冲突更推进一层的,是2014年5月中旬在网络上发布的关于《舌尖》创作团队大换血的坊间传闻:总导演陈晓卿和央视方面争名夺利,将第一季的制作团队尽数换下,塞入自己的班底派系,并且加入曾被拒绝的各种代言和植入;《舌尖2》涉嫌抄袭BBC同类纪录片节目;《舌尖2》中的采摘食物素材行为涉嫌造假……

《舌尖》第一季执行总导演任长箴并没有在第二季的拍摄中担任职务。她所接受的一些个人采访,被央视方面通过各种关系进行了删节和撤稿,似乎暗暗印证了网络传言的真实性。任女士在访谈中言简意赅地表明了她与央视平台的理念不合:“朴素的房子里挂上了水晶灯,铺上了地毯。”除此之外,她并没有做出更激烈的表示,也对央视平台的水准表示了肯定,但是她的采访值得所有舌尖迷细细观览。

“《舌尖上的中国2》延续了第一部的拍摄模式,是一部探讨中国人与美食的关系的食物纪录片。”让我们再回顾一下官方的宣传语。是否不忘初心,结果昭然若揭。一部只介绍食物的片子可能是米其林三星的优秀宣传片,但是无法突出中国人和中国式胃袋的引人共鸣之处,而过度突出中国底层人民那艰难险阻的食事,又未免煽情得恶意。人创作了食物,食物滋养了人,而人和食物的关系,切切实实地唤出了乡愁和泪水,对于这种朴素的本真情愫,朴素地表达就好,我们能懂。

高级而有趣的杂志,闷骚而有型的女人!《madameFIGARO》中文版官方微信,提供新鲜出炉的时尚资讯、国际大咖的独到观点、法式Chic的型格大片,和处处不落伍的你,无障碍沟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