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纸砚之 笔:夕阳无限好
(2012-12-13 15:43:43)
标签:
杂谈 |
编辑:叶三 梁栋 摄影:老周 开篇、静物摄影:郭航 采访/ 文:叶三
灯光、场地:花木石专业影棚 特别鸣谢:冯大鹏先生
几千年来,文房四宝不仅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然而在今日,它们却正在从草野间消失,缓步进入庙堂。也许在不远的未来,笔墨纸砚只能作为遗产和符号,存在于中国文明的记忆中。
http://www.hiesquire.com/attached/20121211160620-116/n_20121211160626_792.jpg笔:夕阳无限好" />
湖笔王一品
善琏是湖笔之乡。但这个浙江湖州附近的小镇完全没有想象中的繁荣,它看上去就是个小镇:街道冷清,公交车站破旧,只有镇中心当地政府办起来的“湖笔一条街”看起来有点气魄,街口的牌楼簇新,街道两旁全是各种笔厂的门市部。
实际上,散落在善琏镇的几十个制笔厂才是此地的精华,几个全国驰名的老字号都将生产基地设在这里,比如已有近三百年历史的“王一品”。
http://www.hiesquire.com/attached/20121211160620-116/n_20121211160633_771.jpg笔:夕阳无限好" />
全国湖笔行业,王一品是最老最大的一家,也是唯一的中华老字号。他们的笔在善琏生产,然后送去湖州精加工,再在湖州红旗路上的门市部出售。湖州市从事湖笔生产的有54家企业,230家配套企业,加起来300家不到,产值不到2亿,王一品2011年的产值是1006万。这个数字看起来挺大,但王一品的总经理小陈说:“其实这已经是整个企业发展的极限。”
小陈今年35岁,是王一品董事长陈阿乔的儿子。辞职加入王一品之前,他在市政府做了十几年的公务员。整个湖笔行业里,他是唯一一个第二代来接班的,“其他人都不愿意来接手,”小陈说,“一个是没有兴趣,第二个是没有信心。”湖笔行业现在从业人员总数大概1500人,40岁以下的不超过20个。王一品的在职工人34名,包括一批退休返聘的老师傅,目的是让他们带徒弟传授手艺,从事生产的其实只有15人。
小陈说,开专卖店成本太高,王一品全部是招经销商,“门市部里也不能只卖湖笔。文化用品甚至颜料什么的都卖,这样才能生存。”
http://www.hiesquire.com/attached/20121211160620-116/n_20121211160640_778.jpg笔:夕阳无限好" />
王一品门市部里最贵的笔标着“工艺美术大师周亚卿手制”。周亚卿今年60岁,是王一品的老职工。他家中四代做湖笔,但女儿不肯学,现在周师傅一人带三个徒弟,小陈说,再教五年,周师傅也要退休了。除了给书法家和领导人定制的高档笔,王一品也卖礼品笔—这些笔主要在原料和包装上下功夫,一对紫檀木雕龙凤笔售价2310元,红木书镇长寿龙笔架湖颖挥毫礼盒卖到2772元,笔杆是全牛角的,包装则用锦盒。小陈说:“毛笔最大的缺陷是不易保存。湖笔的杆子是木头和竹子,笔头是动物的毛,全是蛋白质,会蛀的。明清两代故宫里面的毛笔都只剩一个笔管子,没有笔头了——剩下的笔管是景泰蓝或者瓷的。所以湖笔没人炒卖,也没太多人收藏,价格也就上不去。”最让小陈遗憾的,是制笔人的劳动价值无从体现,“笔不像紫砂、砚台,其实精髓是在技艺和功夫上,但现在只能用好木头、好象牙去提高笔的价值。”比如制笔的最后一道工序刻字,费事、费眼力又费人工,却是唯一能够工业化以节省成本的工序。原来王一品厂里有二十几个刻字工,现在就留两个,其他的只能转业。现在王一品的笔大部分用电脑刻甚至印刷,效率上去了,笔法却呆板可厌,识货人一眼便可辨别。小陈说:“没办法。”
为了王一品的经营,小陈想了很多主意。今年他的计划是接着办“湖笔文化节”,把电子商务网站做大,他还在跟市政府和大中院校商量,到学校中开设制笔班。小陈说:“
我很怕到了最后变成有人会写字,但没人会制笔。其实我不是为了多卖几支湖笔,而是希望书法这个国粹延续下去,有了书法才会有文房四宝。一支毛笔拿在手里是死的,但在写字人的手里它就是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