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微电影的前世今生
(2012-05-04 20:16:34)
http://www.hiesquire.com/attached/n_20120504172426_641.jpg 微电影几乎是突然闯入人们的视线,迅速涉及不同的风格和领域。文艺片、娱乐片、视觉片、各类微电影层出不穷,当然也包括时尚片。
如果以时长来划分微电影和大电影,那么电影领域是首先诞生了微电影。不管是爱迪生的“西洋镜”还是卢米埃尔兄弟最早公映的纪实短片,从时长上来看都是微电影。经过了长期的研究,电影才被宽泛地定义在90
分钟,据说这个时长最适合观众的观看耐心。不过近年无数导演挑战这个规则,要么拍个180分钟让你坐到屁股疼;要么拍个1到7 集,等个10
年,第7 集还要分上下给你。
其实电影短片在此期间从来就没有消失过,很多导演短片合集或者带有广告性质的特邀短片举不胜举。动画片自始至终都存在微电影这样的形式,曾经上影厂的15
分钟动画片至今都脍炙人口。当然微电影的这个“微”字不是时长,也不是制作规模。以投资来划分影片本身就不是一件怎么科学的事情。微电影的关键还是网络,早个10
年你搞出个微电影怎么传播?5 分钟的电影就够你下载仨小时的。
在网络提速之后,出现各种视频,各国优秀广告都在网上疯传过一阵子,当然还有搞笑短片,病毒式传播。微电影只是对于很多无法定义的视频给出一个模棱的概括,并且成为了某个特殊的门类。对于微电影我还是不要妄下定义,抛砖引玉,大家知道我说的是什么也就够了。我想,关于时尚的“微电影”,或者矫情点儿说时尚微电影的前身,肯定早得无法考证。
我记得在1995
年,我曾经得到了一盘录像带(那时候光盘还是稀罕物件儿),据说是某个时装设计大师的录像,那时候觉得名字拗口难记:伊夫·圣·洛朗。记得片子中只是一群模特在一个美丽奢华的花园别墅跑来跑去,穿着漂亮的裙子,优雅迷人。没有具体的情节或者对白,只配上了音乐。
现在想来那应该还是80
年代的产物,一是在那个时候这类东西传入中国的速度慢得惊人;二是依稀记得片中女郎的服装带有明显80
年代的特征。现在来看,这应该算是比较早期的时尚MV。难怪圣·洛朗先生是时尚界泰山北斗,如果那个时候有网络,还不知道他能搞出什么新鲜东西呢!
《芭莎男士》5 月时装故事同期创作视觉微电影
稿件来源:《时尚芭莎男士》
http://www.hiesquire.com/attached/n_20120504172915_0.jpg各大国际品牌拍摄短片本来就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最近几年,Prada
邀请杨福东拍摄的《一年之计》就曾经名声大噪,也是中国男模赵磊走向世界的第一步。还有可可·香奈儿穿越到中国的短片,更是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最近卡地亚公布的微电影更是将现代视觉提到一个无法超越的高度,用大电影的钱做微电影的事,这种“用大炮打蚊子”的精神正符合现代人对于视觉刺激的HIGH
点过高。
从杂志的角度来说,时装片本身也同时在追求着“电影效果”。在10 年前,看到过Peter
Lindbergh一组全黑白时装片,讲述一个小镇的姑娘在嫁入不知什么豪门之后“回乡省亲”的故事。看到她的亲人,她的当初恋人,无不渗透着哀伤,最后一个跨页无人的月下小屋更是让人悲伤得撕心裂肺。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看“懂”了一组时装片,并且深深为之震撼。
如今,带有故事性的时装片我们不知道看了有多少,还有个词汇来定义此类片子:静态电影。其实不管是静态电影还是动态时尚,都不是什么新鲜的产物,只是微电影这个词汇比较新鲜,算是把这类产物重新定义了一把。虽然老瓶装新酒,可也算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春天。网络传播的成熟和人们观看习惯的改变都给微电影酿造了最好的土壤,而以微电影的形式来作为杂志时装片的补充成为一个全新的话题。动态的确能够成为静态的补充,而故事性的内容也更能够让人产生联想。动静结合才更加全面,更加贴心。
《芭莎男士》5 月封面故事将同时呈现微电影
【时尚先生网更多精彩阅读】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