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梦想》的践行者

标签:
杂谈 |
就算时间已经过去18 个月,北京成龙慈善基金会的秘书长党群依然清楚记得成龙先生带领他们到达寨子的那个中午。
2010 年5 月,滇北的一个普通苗寨,就算是崎岖坎坷的红土道路,从昆明到达寨子所在的乡政府也仅仅需要两小时车程,如此近的距离,相较繁花似锦的春城,这里却是另外一番情况。
百年一遇的旱灾已经在此肆虐了几个月,炽热的空气烘烤着已经龟裂的土地,整个寨子颗粒无收。寨子地势较高,又是独特的喀斯特地型,不宜储藏地下水,原本有一根连接远处山泉的水管,勉强流出手指粗细的涓流,现在也完全断流了。
山顶的一对老夫妇,居住在一个类似窝棚的房子中,就算如此,他们也只能使用房子的三分之二,剩余的三分之一还要留给家里唯一的劳动力—一头驴共住。
虽然早有准备,成龙基金会这次带来了几卡车的饮用水和25 吨大米,可是面对这样的场景,还是不免震撼人心,党群回忆说:“我们问老人家里是否还有食物,老人拿出半口袋发黑的玉米,而那是他们和驴共同的口粮,要吃到秋收。”
这只是北京成龙慈善基金会诸多善行中的一次,从2008 年成立至2010 年年底,基金会已经累计募集善款超过5000 万元,形成围绕“捐献最后一公里”、“贫困大病儿童救治”和“校园安全教师培训”三个核心项目的诸多慈善行动,截止到今年6 月,仅仅是获得生命救治、恢复劳动能力的大病儿童就已达3000 多人。
慈善家的慈行善念来自何处?慈善基金会是如何把慈善家的捐助愿望变成现实的?慈善基金会又是如何行动?在慈善环境不佳的今天,基金会应该如何从制度层面避免问题,从而完美地实现慈善家的善愿?北京成龙慈善基金会,可能是一个解读这些疑问的绝佳案例。
当我们了解基金会创始人大哥成龙的“三个愿望”,当我们体会基金会工作人员的“慈善信仰”,当我们目睹一个个生命在救助之下得以重新鲜活绽放,我们有足够理由相信,慈善是推动社会和国家进步的优良途径,也是诞生美好世界的巨大力量。服务捐款人的独特定位
如同中国民间慈善事业起步较晚一样,北京成龙慈善基金成立也仅仅三年,而这个“新”基金会却有着超过20 年的历史渊源。成龙先生早在1988 年就以基金会的形式,开始成就自己和一些好友的慈善愿望。
他告诉《芭莎男士》,“做慈善如同滚雪球,越滚越大,一个人精力有限,所以决定成立基金会。”成龙先后在香港、美国和日本成立慈善基金会,直到香港回归祖国后,成龙先生深感“祖国更需要帮助”,于是决定将慈善事业的重心转移至祖国内地。
到了2008 年,成龙先生发现需要成立一个“为想做慈善的朋友提供帮助的机构”,于是有了北京成龙慈善基金会的成立。“我们的主要任务有两个,一方面是服务和执行成龙先生每年的大量捐赠;另一方面也是为愿意加入我们慈善项目的朋友提供服务。
我们的定位是慈善家和捐助人的秘书团队和执行团队,我们机构不以慈善家自居”。北京成龙慈善基金会秘书长党群这样概括目前基金会的使命。基金会特有的服务捐款人的使命,也决定了基金会独特的运营成本管理,从2011 年起,北京成龙慈善基金会全部的办公费用、人员成本、项目调研成本乃至执行成本都由成龙一个人出资资助。
这样的“慈善家包揽费用”机制使得善款和工作成本支出成为两个互不干扰的平行渠道,从而保证了慈善机构的健康运营。党群很看好这种机制,“我觉得可以和同行分享。或许他们可以借这种有国际先例的方式,以解决目前中国大陆慈善法规还解决不了的苦难,当然前提是团队的工作必须赢得慈善家们的信任。”点击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