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朗 用音乐改变世界

标签:
杂谈 |
郎朗的学琴之路现在看来是出身平民之家、勤奋加天赋的努力结合,是完美得不能再完美的中国式奋斗神话。但事实上从决定学琴到北京然后一步步深造,虽然现在看来很对,但当时的选择却是釜底抽薪的险棋。
天赋是奋斗的最初起因,但是郎朗的勤奋和忍耐是一般孩子所做不到的。从学琴开始,他每天早上6 点起床,一练就是十二三个小时,即使发高烧也是在退烧之后坚持练琴。用妈妈周秀兰的话:忍耐力极强。
9 岁那年,郎朗听到了自己音乐生命中最残酷的评语。“你的儿子不仅离天才差得太远,连进音乐学院的才华都没有。”站在他身边的父亲郎国任则一脸灰败,似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是1991 年,北京已经临近冬天。
外头正在下着雨,父子二人踏着一路冰冷的泥水去上钢琴课,裤腿还是湿的。在此之前,郎朗在5 岁和7 岁时两次获得市级少儿钢琴比赛第一名,在沈阳地区是小有名气的钢琴神童。导师朱雅芬教授建议他去中央音乐学院继续深造,说只有那儿才能学到更多东西。
郎朗母亲在沈阳的工资仅够勉强支付房租和钢琴学费,根本没钱买暖气。每晚郎国任都提前上床躺会儿,替儿子把被窝睡暖和。每次郎朗在弹琴,郎国任都一边竖着耳朵听,一边紧紧盯着地上。房子里经常有老鼠出没,他怕晚上它们会出来咬伤郎朗的手。
由于墙面隔音效果差,郎朗练琴的声响经常会惹来邻居投诉。到北京第一天被邻居骂,第二天警察上门查户口,第三天居委会来说琴声吵死人了,第四天楼下小孩说:就因为你,我的功课从100 分降到70 分了。
再弹一个星期我就不及格了,当警察上门时,郎国任就拿出随身带着的剪报:“我儿子是个音乐天才,正快要成大器的时候,他必须使劲练习才能考上音乐学院。”点击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