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振川艺术简介:
1944年生于西安,祖籍河北省束鹿县。陕西长安画派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美协国画艺委会委员,中国美协理事,黄胄美术基金会常务理事,陕西省第四届文联副主席,陕西省美协名誉主席,陕西省政协委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高研班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客座教授,西安美术学院客座教授,西北大学客座教授。国务院授予突出贡献专家。多年来担任国家级大型画展评委。
敦敏中和 气象正大----谈赵振川的写意山水
文/王习哲

赵振川先生作为“长安画派”的承继者、旗手、扛鼎者,他立足民族、面向现实、面向时代、面向大众,他的写意山水敦敏中和、气象正大,有强烈的现实感和时代感,有纯正的中国气息和味道。
“长安画派”的倡导“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这个口号喊了几十年,似乎早已陈旧,不合时宜,然而他却用几十年的时间践行这一思想,体悟探索这一思想。究竟如何伸向传统?如何伸向生活?从传统和生活的汪洋大海中,究竟能得到怎样的馈赠呢?下面从如何伸向传统、如何伸向生活以及笔墨的精神性三方面谈赵振川的写意山水。
一、如何伸向传统
如何伸向传统?这和个人的性情、家学际遇、经历都息息相关。具体到赵振川先生,他的性情朴实厚道,最为特别的是他的家学际遇得天独厚。学画之初,师从石鲁,采用传统师徒授受的方式。他至今还记得石鲁手把手教他书法的情景,没有从素描进入,直接从笔墨进入绘画,直抵中国绘画最本质最核心的东西。潘天寿、石鲁等人都反对画石膏像,强调以书法入画法,强调骨法用笔,强调写生,强调中国传统的学习方法。不论是对传统的继承,还是对人文精神的表现,离开笔墨就是空谈,毋宁说,笔墨是中国绘画核心所在。中国绘画注重笔墨的书写性、抒情性和精神性,他学画之初就师法正宗。他学习石鲁的高远雄阔,通过物象的暗示,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学习其父的敦厚朴茂、民间立场,表现现实生活当下的鲜活;学习何海霞的山川气势;学习陆俨少的云水精神;学习黄宾虹的浑厚华滋、大气深宏。黄胄、方济众、徐庶之是其师兄,耳鬓厮磨、潜移默化,无不对他以后绘画产生深远的影响。这种无意识的灌输,深入血液,深入骨髓。
在学习传统的过程中,他有继承,有摒弃,更有创新,但是再怎么创新,原则性的、根本性的东西是不能推翻的。宋画堂堂正正的气象、元画淋淋漓漓的逸气等笔墨的精神气质是传统的精华所在,是他努力继承和发扬广大的;明清以来一些山水画日渐形成的程式化、符号化,缺乏生活,缺乏生机,苍白虚弱、麻木陈腐是他所摒弃的。看透传统的精华所在,又能发现不足,从而拥有自己的阵地和发言权。他通过写生来转化和改造传统,通过当下鲜活的生活赋予传统以新意,他的山水有中国传统的笔墨气息和味道,但又没有陈陈相因的程式和模式,没有陈旧和老套之感,是现代的新面貌、新特点、新风格。《戈壁春居》通过深入生活,仔细观察,为了表现大水冲刷后沟梁的质感,他发明了不同于古人,不同于今人的皴法,画面朴厚茂密、形质厚、意气厚、情感厚、精神厚,而又不乏鲜活生动,散发着浓浓的泥土气息和当下生活切实的热度。
二、如何伸向生活
石鲁说:“生活为我出新意,我为生活传精神。”伸向生活,说起来容易,似乎无人无时无处不在生活中。但是有人就是在生活之外,是生活的旁观者。究竟如何伸向生活?怎样找到生活的新意?怎样为生活传精神?第一要带着感情长期深入生活的底层、深层;第二是写生,绕不过去,极其重要;第三找到平凡生活和艺术形象之间相互联系的节点,经过积累、沉淀和发酵,将生活转化和升华为艺术作品。
深入生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石鲁认为深入生活如牛吃草挤奶,吃进生活,吐出艺术。赵振川说,深入生活就像泡酸菜,需要一段时间的浸泡,沾一下拿出来是不会酸的。他在陇东山区插队,当了八年农民,农活样样能干,虽然异常艰苦,但是从此奠定了他绘画的立足点和视角。石鲁说:“刻意求生活,生活则不活。以情求生活,生活即活。”赵振川说:“带着感情,到生活中去认真观察,切身体会,细心研究,深刻领悟,反复深入,长期坚持才有可能练就一双猎隼般的慧眼,翱翔于生活的天空,才能捕获创作的灵感和素材。”他和插队时期的农民交朋友,和写生当地的老乡交朋友,“到窑洞里坐在炕上吃着热腾腾的麋子糕和老乡交谈”,“爬遍周围的沟沟坎坎,川川梁梁,或去放羊,或下地干活”, 他从不自恃甚高,常把自己当成一名普通的老百姓,对生活在广大农村艰辛困苦的老乡有着血肉相联的关心与同情,他将感觉的触角深深扎向生活的底层、深层,汲取生活中的养料。所以他的作品没有为赋新诗强说愁的无病呻吟;没有神经质的自言自语、乖张狂妄;没有孤芳自赏、悲观消极、苍白酸腐。
写生中观察极为重要。他说:“山水画家对客体的研究,如同人物画家对人体的研究,除了宏观的把握气势以外,细致入微地了解山中的一草一木、一树一石、溪流水口、流泉瀑布、农舍与田地,并在此基础上要对以上诸因素的构成关系及其生长规律有充分理解,以便在创作时任意调度与重组。”他观察自然山水“面面观、变动观、上下观、远近观、四时观、表里观,无所不观,无微不至。”察之细,才能体之深,体之深,画才能感人至深。
写生时,他不被物象所拘,不以形写形,而以神写形,形在似与不似之间,但山川的神韵逸出、气度宏深。作于2006年的《终南库峪口印象》,劈头劈脑几笔,看似简率草草、泼辣生涩,细观行笔则又准又狠又活,笔少意多,笔简意厚,山川高峻,树木阴秀,浑沦沉厚,冲融中合,气象正大。
他说:“思考的时间要长,思考得要周密、要充分,‘长安画派’看事看得深刻,画家要练好一双好眼睛。选材上,寻找生活的突破点也很重要。”我想他所说的“突破点”其实是从生活到艺术的一个有机联系的节点。这个节点使现实生活升华为艺术形象,这个节点神光乍现,需要长期的积累、沉淀、发酵,这个过程是在潜意识中的生发、化合,是物我化机,形成精神感应的过程,生活中通常的平凡的物象突然呈现出精神的意义,灵性的跃动,这是艺术形象与现实生活相交融会的一个切入点,现实生活、大众情感、时代的特性与笔墨之间形成了一种神奇的链接。能否找到这个“突破点”,能否通过笔墨的工具性、技法等将其准确、深刻地表现出来,使观者产生共鸣和感动,这是画家绘画能力强弱的体现,是画家所抵达的高度的体现。
被张仃评为“十分率真,十分生动”的《好大雪》,赵振川说,当时下大雪到西安美院附近的山上转,回来后就画,但是画不下去了,放了一半年,又能画了。放的过程,其实就是积累、沉淀、发酵的过程,能画了,是因为记忆中的现实生活在潜意识中经过一半年的化合生发,生活与笔墨的联系的节点突然呈现,精神的光照闪现,他紧紧抓住,形成佳作。这个才能也就是他所说的,“从生活里头,既要有进去的能力,又要有出来的本领,这才是一个好的艺术家。”
这里还要注意的是,虽然生活和艺术联系的节点找到了,但是在画的过程中,仍然要处处生发,笔随意走。他说:“山水画不能按草图稿画,始终都在生发和变数中,都在不确定中,这里面充满了哲学。”“若行云流水,处处有变数,处处引兴趣,因势利导,最后完成。”他的画不逞才,不使气,剑约中和,深厚凝重,但是笔墨始终在意气统率之下,有意韵的流动和精神的流美,笔墨精微浑融、苍健老辣、意境阔大,绝去纤媚之态,格韵俱高。
生活唤醒并强化了他的艺术才华和情感,他认为,才情首先是表现生活对象的才情。他以独特的猎隼般的慧眼、才情深入生活,发现美,表现美,直接深入生活,将生活移入内心,发酵升华,生活和艺术两者相生相长,反复领悟,反复深入,艺术蒙生活为营养,生活借艺术以显精神。
三、笔墨的精神性
在传统和生活的汪洋大海中涵咏体悟几十年,传统和生活也予他以丰厚的馈赠,这就是他笔墨的精神性表达。笔墨有两种属性,其一为工具性,其二为精神性。笔的勾、勒、皴、擦、点等笔法以及下笔的轻重、缓急、偏正、曲直、长短、利涩等;墨的烘、染、积、破、泼、渍等墨法以及干湿、浓淡、燥润等墨色的变化,是笔墨的工具性,是形而下的;笔墨反映出人文精神和传统文化是笔墨的精神性,是形而上的。笔墨的工具性并非不重要,它为笔墨的精神性表达提供了可能;笔墨的精神性表达和传递是笔墨的核心和价值所在。两者是相辅相成,相生相发的。下面着重谈谈赵振川笔墨的精神性表达。
中国传统山水画注重表达自然山川的精神气息,画家的情感、情绪被自然山水所化合和约束,画家个人的情感、情绪的表达是暗示的,隐含而模糊。而赵振川在山水中凸显和强化个人的情感以及社会大众的因素,把人的精神赋予自然山水,使主体即画家个人和大众的情感通过自然山水得到充分的张扬和表现。中国传统山水表现的是古代文人士大夫的林泉隐逸、超然世外、自在逍遥的意境,而赵振川的山水立足大众,以大众的视角和立场,反映现实生活,山水中有大众情感精神的认同与参与,故而具有活泼泼的鲜活性和当下的现实性。正如陈忠实所说:“他的画里似可嗅出民间生活烟火气味,感知世道与人心”。
赵振川笔墨的精神性还体现在对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精神的讴歌。《戈壁胡杨》是这方面很成功的代表作。胡杨的根扎得很深很深,透过干燥的沙层吸收利用热土层的水分和养分,历经风沙冰雪,遒劲苍挺,直指云霄。极其耐旱,生命力顽强,号称“一千年不死,死一千年不倒,倒一千年不朽。”面对沙漠里极其普通而又极其不凡的英雄树,我想,他一定是激情澎湃,感想万千:或许想到他插队八年的陇县普陀山的艰苦岁月;或许想到父辈创业的艰辛,身处动乱时期顽强的隐忍;或许想到几千年来有着铮铮铁骨、坚强不屈的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等等。他因心造境,激情渲染,铁画银勾,屈曲劲健,粗服乱头,却又凌而不乱,从容凝重,醇厚浑涵,苍茫壮美,笔墨的精神性表达得极其强烈、深刻而完美,有一股阳刚之气、崇高之气、英雄之气在画面充溢流动,令观者情绪激昂,精神振奋。
赵振川说:“我觉得艺术的最高的境界就是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愉悦,一种寄托,一种追求。”几十年的笔墨修炼,他已笔墨随心,心手相应,物我两忘,畅游于无限的精神时空。
结束语
他说:“‘长安画派’像早已铺通的铁路,从旧时代走向新时代,从旧时代的精英古典文化走向了反映生活的大众文化的新时代。”赵望云、石鲁等老一辈修通了铁路,开启了火车,赵振川的历史使命是将火车继续开下去,开过现在,驶向未来。他以冲融浑化、正气合中的写意山水向历史、向时代、向大众证明了他无愧于自己神圣而伟大的历史使命!
(本文作者系:陕西终南水墨画研究院院长、画家王习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