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书法家赵仰柴

(2014-10-22 10:33:49)
标签:

金狮华纳

艺海人生

书法家赵仰柴

陕西省书协会员

涂峰

分类: 金狮华纳-艺海人生

                             高山安可仰,从此揖清芬

                                 (赵仰柴先生个人简介)

书法家赵仰柴
   赵仰柴先生,1950年生于西安市长安区。陕西省海外交流协会理事,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其家学深厚,幼年起习字练书,青年时逐而专致。此时又得到我国著名的艺术大师、雕塑史论家、美术教育家、考古美学创始人。王子云先生(系吴冠中、王朝闻等大师的老师)及其夫人文博专家何正璜先生的悉心教诲,影响至深,习书的同时,开始了书法理论的研究。他常以于右任先生的话“文字为人类表现思想发展生活之工具,书法为中国特有的艺术,亦为我国古今教育要科,关系国家民族之前途至大,不可以小技视之也”为镜,可见其对待书法艺术态度之严肃。

   在他看来,一部书法史,就是汉字书法继承和革新的历史,所以他是将继承和创新等同视之,才有今天的书法艺术成就。

书法家赵仰柴    上世纪赵仰柴其家族昌盛,曾办私立学校,有书香遗风。至仰柴时,家道贫,无以为学,却与上世纪学界泰斗王子云、何正璜夫妇结缘,王氏夫妇学贯古今所敬仰,加之仰柴先生幼年天资聪颖,深得二老偏爱,故多耳提面命,屡受庭训。王子云夫妇之子王蒙与仰柴自幼交好,朝夕为伴,阿蒙先生回忆:“仰柴兄年轻即好读书,对书画、印及玉类尤有见地。书法用功益勤,父母以此常拿他与我相较,使我惭愧,每见他来避之,怕高堂数落我。”先生天赋由此可见。

书法家赵仰柴    青年时代的先生,博闻强记,品学兼优,后应工作所需,由大学直接调往外事部门供职。先生生平最喜读书,酷爱书法,为人谦和且老师本人,尤推崇“诚信”二字,说凡送友人之作品,皆系我之真情,岂能有半点应付之心?故先生常言“我本是乡下娃,自幼常听老人们念叨,人无廉耻么。”放眼当下市场,物欲横流,书法大潮更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然先生书性自醒后,并非嘿然无为做“自了汉”。没论及书法,多有针砭时弊之言,一针见血固然生生作痛,然先生之思想见识,无不对书道充满殷殷之心,先生言:“书法家即为艺术家,是数万众善书、善学、善览者中无几的德、文、艺之集大成者,而今用笔书写者少了,书法家却多得多了,只善书者且也成为书法家了,故一位书法家要变为艺术家,已经不只是书写技巧与书写方式的问题,而是修养决定一切,生存之需要,匠书肆出,法名以闻名者大有之,眼辨者少之、心变者更少之,乃为当今世界之痛也。”

书法家赵仰柴    先生自勉“不为积习所蔽,不为时尚所惑。”然在当今的商品市场,书法多随着书写者的地位与名气相应增值,或者说所卖非书法,而是名气;盖匠书之肆出,乃以迎合市场口味而为目的吧,书法之风也随之面目全非。先生感慨:“能在商品潮流中坚持书道者,不单是忍受寂寞的淡定,更要有安贫的胆识。

    其实,几十年里,仰柴先生不为外界所扰。亦不为物所騦,潜心疏导,埋头碑帖,心无杂念地研读典籍,志有所寄地甘于寂寞。偶有闲暇,先生便走出书斋,或问道僧侣,或娱情山水,胸中无半点俗尘气,故下笔高古朴拙。李建森先生有评:“仰柴先生的字含括诸体,能互为借力,碑以壮骨,贴以养气,篆隶的线质使其字富雅洒脱。”可谓一语道破者也。

书法家赵仰柴    子曰六十耳顺。如今,先生更是人数惧老,渐臻化境,书展获奖无数,墨宝亦多被海内外名流收藏,然先生却从不因此而以清高自居,每有索字,他必慷慨挥毫,故先生所居虽偏僻,纵风雨之日,也常有客至,盖其人格魅力之缘故也。先生每提笔书写,必站立桌前,铺展开宣纸后便直接濡墨书写,笔速稳健,笔法遒劲多藏锋,盘结如松根,扭曲似枯藤,飞白、云烟又恰到好处的争相浮现,妙趣横生,加之整个章法参差不齐,大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之势,观者无不赞叹。先生每次写字时也不忘机锋点化书写者功夫之要诀:一看其铺纸书写时是否折叠格子;二看其写字过程中是否用纸沾所写字的漫漶之墨;三看其是否擅用长峰羊毫之笔。”类似此种方式的言传身教已不可胜数。

书法家赵仰柴

书法家赵仰柴

王蒙评论(笔名阿蒙。系著名艺术文化大师王子云、何正璜先生之子,陕西省政协常委、陕西省书协副主席等职。)

仰柴吾兄:

 

  与余五十年之交情了,人生可有如此密而不解之关系乎。

 

  吾兄自幼好静腼腆,面羞而口甜,全家人都爱叫他小名黑籽。

 

  回望童年,我家即他家父母大人也非常喜欢他,久而不见则想。吾兄年轻即好读书,对书画、印及玉类尤有见地。书法用功益勤,常到家中请教父母,并携自己作品摊开展示,以求真识。

 

  父母以此常拿他与我相较,使我惭愧,但心生厌惫,每见他来避之,怕高堂再数落我。

 

  如今,兄之书法大进精取,特嘱我书题,不敢笔懒,聊以上数句,以为顺之也。

 

                                                                长安阿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