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书法家刘兴民-艺海人生

(2012-05-07 17:28:17)
标签:

刘兴民

金狮华纳

陕西雅视通广告

文化收藏

艺术家专访

文化

分类: 金狮华纳-艺海人生

视频链接 艺海人生-书法家刘兴民(上) (下)
 

书法家刘兴民-艺海人生

 

    刘兴民,男,1966年生于陕西乾县,1990年毕业于陕西师大中文系,文学学士学位。西安市书法家协会会员。

    出身书香世家,自幼酷爱书法。幼时喜欢临习曾祖父刘植(清末秀才)和清代黄自元的楷书,后学颜、柳的楷书和二王等。上大学期间,师从卫俊秀、霍松林、曹伯庸等老师,受到名家指点和教悔,书艺大有长进,对书法艺术的认识逐步深化,并开始广泛涉猎历代著名书家的作品;担任陕师大学生书法协会、中文系“砚友书社”负责人,多次组织学生笔会和书画展览;举办书法学习班,自编教材授课,认真学习了中国书法史、书法理论等内容;大学毕业后投笔从戎,虽然从事书法学习、创作的条件变化了,但对书法的热爱与日俱增,作品里融进了军人的果敢、豪迈和大气。

    善长行书,结体美观大方,用笔大胆随意,浓淡干湿相宜,形成了比较鲜明的艺术语言。

    提倡研习碑贴,继承传统,从学习中汲取传统书法艺术营养;注重理论探索,广涉名家心得,不断提高艺术理论修养;坚持临池不惙,每日习字,在创作中体悟书法艺术的魅力。

书法家刘兴民-艺海人生

 

醉闻墨香忆恩师

刘兴民

 

    行草横披“古石生灵草,长松栖异禽”,是80年代上大学时卫俊秀老师写给我的。那时人们只知道他是一位做学问的老教授,但我深深敬仰老师儒雅的学养、丰厚的学识和峻秀的书法。大学毕业投笔从戎,四海为家,这幅字一直珍藏在身边。

    这两句诗出自唐代杰出诗人姚合的《题杭州南亭》诗:“旧隐即归林,思归日日深。如今来此地,无复有前心。古石生灵草,长松栖异禽。暮潮檐下过,溅浪湿衣襟。”姚合诗名极盛,与贾岛诗风相近,世称“姚贾”。姚合38岁进士及第,40岁做官,但从一开始做官就向往归隐山林的田园生活。盛唐时期的杭州繁华无限,他却能闹中取静,心生阐意,静在其中。这首五言律诗是姚合闲逸人生观的真实写照,但消极遁世的思想表露无遗。卫老为什么要把这两句诗赠给自己的一个学生呢?

    20多年前,卫老或以先哲贤达般的洞察力,或以得道高僧般的智慧,于冥冥无形中给我教悔,鼓励我淡泊功名利禄,学习古今文章,潜心临池练字?作为学生,我做得不好,辜负了老师的期望,纵然我可以找出千般万般的客观理由。卫老在天之灵若知,一定批评我。

    1987年元旦前夕,陕师大中文系“砚友书社”筹备举办书画展览,作为学生书画组织的负责人和展览的策划者,我请卫俊秀老师、霍松林老师、刘念先老师、曹伯庸老师等知名学者给展览题字。那天到卫老家,遭到卫夫人婉拒,说卫老做了白内障手术,刚刚休息了,医生写了“禁止写字”的条子,就贴墙上,还边说边指我看。正说着话,卫老出来了,执意把我让进了家门。此刻,我无比的激动和不安。

   卫老生活简朴,客厅里一台旧电视,一套旧沙发,一张旧茶几,很窄的过道进去就是书房,书房也不大,除了一张大书桌,就是书籍报纸,简直有点寒酸。面对简单、平淡的生活环境,一个耄耋之年的老头很满足,他不计较、不埋怨,仍然每天坚持阅读古籍,整理论文,研习碑贴,书写心得,完全沉浸在知识和艺术的海洋之中。

那天,卫老在家里正在认真修订《鲁迅“野草”探索》一书。他戴着老花镜,拿着放大镜,为修改一个字、一个标点,反复查看50年代出版的旧书稿和出版社刚送来的新样稿,然后仔细推敲,精心修改。那虔诚的治学精神,让我辈后学肃然起敬。我说校对书稿的工作交给学生吧,年轻人眼力好。卫老说你们是学生,功课紧,自己的事情怎么能交给学生呢。我说您是我尊敬的老师,帮您校对书稿,是给我学习的好机会。卫老谦虚的笑了,说,不然给你写幅字吧。一周后,我送书稿时,卫老师给展览题了一副四尺整张杜牧《山行》诗,给我写了这幅横披“古石生灵草”。

    80年代中期,年近八旬的卫老,人身获得了极大自由,心灵获得了极大释放,书法创作也得到了极大的解放。他在只争朝夕地追补那个扭曲的时代耽误他24年的美好光阴;他在快马加鞭地追求他一生为之倾心的对庄子、傅山和鲁迅的研究;他在日日夜夜地总结伴他一生、与他生命融为一体的书法艺术。这一时期,他的书法在积累了深厚的传统修养的基础上升华飞跃,从过去雄强霸悍逐步向沉厚蕴籍转变,从过去一任张扬、性情仗义逐步向理智的收放转变,点画含蓄,用笔约束,力量内敛,形成了鲜明的艺术风格。这幅行草“古石生灵草”,法度严谨、布局独特,用墨圆润、干湿相宜,行笔从容、线条活泛,笔法连贯、自然天成,其胸怀阔达、心意平和的生命理想跃然纸上,恬淡闲适、风清淡露的意境突现眼前,堪称卫老书法艺术在成熟时期的精品力作。这幅字所表现出的心境和风格,也与姚合恬淡闲逸的人生观不谋而合。

    卫老一生坎坷,但正是人生的不幸、生活的磨难造就了他。他幼年先后失去父母和养育他的两个姐姐,亲眼目睹了日军制造的“景村惨案”(卫老是临汾县景村人)。“中岁以来,颇罹忧患”,1955年,他又因胡风问题遭遇了长达24年的牢狱之灾和劳动改造。他被限制了人身自由,被遣返回原籍农村,离开了幸福温暖的家庭,独自一人在老家生活、劳动,受尽了肉体、情感和精神上的多重折磨。但人生的不幸没有摧垮他的精神意志,困难没有压倒他的生存勇气,他从苦难中获取了超人力量,从逆境中收获了巨大成功。在苦难的日子里,他从来没有放松在学术研究和书法艺术上的不懈追求,即使在劳改的岁月里,他仍然保持着常人难以置信的毅力、意志和精神,终于大器晚成,在学术和书法双重领域,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我从幼小时起到七十岁时,是个悲剧,能有今天,书法之恩也。”(卫俊秀《我与书法》)。在卫老日记《居约心语》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在农村劳动改造期间的生活和心路历程,他在不断抒写着自己对中国书法的思考、审美理想和书法创作体会,梳理自己从痛苦的经历中得到的人生哲学。他写道:“孤军作战,独当一面,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大步踏去,踩得山摇地动,便是自己的世界。”“以压倒之势顶得住一切,以排山倒海之力创造一切”。鲁迅先生是“我的灵魂,我的方向,我的力量。”“精深研读鲁迅著作,严格师法鲁迅做人。”他对自己的书法充满了自信:“吾振声一挥,足使侵略者为之气绝,动弹不得。书法不得此种境界,何益社会邪?”“不做一省红,要做大国手”。

    卫老在不幸中成长,在苦难中不堕,在逆境中前行,在绝望中奋发,就像扎根在高山石缝间的一株老松,虽然“它的躯干旋转地、扭曲地、艰难地向上伸长,但仍努力地舒展开遒劲的枝干,耸立于危崖断壁上”(柴建国《石缝间的生命》)。几千年漫漫的历史长河里,有几人做到了?丘明盲而著《春秋》,孙膑刖而注《兵法》,屈原愤而赋《离骚》,司马迁腐而作《史记》……卫俊秀先生与这些先贤一样,苦难和不幸既磨练了他坚韧的品质,也造就了他雄强的艺术风格。在书法艺术领域,他成功地解决了魏碑笔意书写连绵草书的难题,从而以其卓荦不群的独特风格傲立于中国书法的顶峰。

    卫老为人谦和,没有一丁点大师的架子,生活中只是一个普普通通、慈眉善目的老头。

    一次,我请卫老师题字,写了一幅,他天真一笑,说,没写好没写好,重写一张吧。那温柔、慈祥的表情,既是让人尊崇的智者,又象是亲密的朋友一样。一个人的高大,不在于能统率千军万马,驰骋疆场,更不在于他躯干伟岸,声音如雷,而在于他高尚的人格、优秀品质和伟大的精神。

    这幅“古石生灵草”早年装裱质量不好,我重新揭裱了,又装了木框,要把它像宝一样永远珍藏好。

见字如见人。这幅字一直挂在我家客厅最醒目的地方,这是我生命的寄托和理想的依靠,回到家,就能闻到醉人的墨香,就能看到老师的音容笑貌。

    卫老灵魂永在。愿他在天堂与庄子同游。

    5月29日是卫俊秀先生逝世十周年纪念日。谨以此文以表怀念。

书法家刘兴民-艺海人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