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 《增广》的读书之道
(2012-10-15 18:17:06)
标签:
杂谈 |
92
萧成志
《增广贤文》是一种普及的启蒙教材,是一本格言和谚语的汇集。本书成书于何时,尚不十分清楚,可以肯定的是:清朝已经比较流行,在全国老百姓中的影响特别大,几乎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许多人还把它作为一种语言训练的教材,所谓“学了《琼林》会读书,学了《增广》会说话”。在广大的农民群众中,《增广贤文》与《三字经》、《百家姓》有同等的威信。
与《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相比,《增广贤文》的对象是最普通老百姓的子女,培养的目的并非仕人,而是广大农民与城市平民。可以说,这是一个最基本的扫盲教材!
《增广贤文》是怎样看待读书的呢?既然是一本普通老百姓的启蒙教材,学习《增广贤文》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学而优则仕”,而是学会做人的道理!全书的主要内容是如何明理、修德、立身,这些方面的格言与谚语收集得最多。它对读书有许多独到的见解。
读书是公认的至宝。“昼坐惜阴,夜坐惜灯。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这就是普通百姓读书的原则:在白天要抓紧读书,不要浪费时间;晚上的时间更加珍贵,闲坐就浪费了灯油。读书要用心用意,“一字值千金”,读书是何等的重要啊。在旧社会,我家里很穷,不可能送我进学校读书,更不可能梦想通过读书去当官。祖父稍认得几个字,是他教我读了不太著名的启蒙教材《全家保》的。其中有两句:“勤俭立身之本,耕读保家之基。”至今还记得清清楚楚,影响了我一辈子,大学毕业之后参加了工作,仍然参加体力劳动。农民的原则就是:凭勤俭立身,靠耕读保家!
当然,普通老百姓也有梦想,能够当官也不错啦。“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闻。燕雀那知鸿鹄志,虎狼岂被犬羊欺。事业文章,随身消毁,而精神万古不灭;功名富贵,逐世转移,而气节千载如斯。”“十年寒窗无人问”,当然有穷人读书的意味,也是指读书人贫寒,不相识的人也不会来拜访,叫“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闻”是指考中举人,或进士及第,接着就要当官了,皇帝诏告全国,天下的老百姓都知道了,许多人慕名而来,进行拜访的人就多了。这里的“鸿鹄志”,既是考取功名,又是修养品德——既是“精神”,又是“气节”,主要的还是后者。“事业文章”,“功名富贵”是短时期的,都会随着生命的结束而消亡与转移,只有“精神”与“气节”,才会万古长存。这就是读书的功效。
知行结合,耕读同行,是古人读书立身、强家的两大准则。“学而不尚实行,马牛而襟裾。求生富贵,须下苦功夫。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增广》如此说,是有道理的。儒家是重视实践的,学了就要实行。否则就是装样子,有如牛马穿衣服一般,假装斯文。如果要使家庭富贵,就要勤奋耕种与刻苦读书。现在的生活来源远远不再是种田了,工作也不只是当官一行,范围已经更加广泛了。也就是读书的用处更加广泛,工、农、兵,行行要读书;医药、科技、文化、教育、司法都是知识分子的行当。读书是古今相同的,今天对读书的需求更加紧迫。读书是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工作时还要读书,是为了更好的工作。工作与读书,结合得更加紧密。
有一段文章对读书的道理阐发得更全面:“训子须从胎教始,端蒙必自小学初。养子不教如养驴,养女不教如养猪。有田不耕仓廪虚,有书不读子孙愚;仓廪虚兮岁月乏,子孙愚兮礼义疏。茫茫四海人无数,哪个男儿是丈夫。要好儿孙须积德,欲高门第快读书。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图。积金千两,不如一解经书。”读书能使人变得聪明,懂得礼义,能够强身、保家。古人在很早时就重视胎教的,但对胎教的理解不准确,认为在怀孕期间,孕妇的行为要严格遵守礼义,不得有违反行为。《小学》是最古老的启蒙教材,读书是从读教材《小学》开始的。古代主张男女都要读书学习,但男女教材不同,重视程度有异。女性有专门的《女儿经》,读书不是为了当官,而是明礼。如果不读书,“养子不教如养驴,养女不教如养猪。”读书的重要性不言自谕,任怎么强调都没有错,只是骂人就不对了,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鄙视。读书能使人聪明,懂得礼义,所谓“知书达理”啊!“欲高门第快读书”,有读书当官的意思,也是指提高家庭地位。“积金千两,不如一解经书。”不仅说明了读书的重要,还暗含着读书也是积累财富。
“贫不卖书留子读,老犹栽竹与人看。”古时候的书很珍贵,一般人买不起。现在是用电脑排版,直接输入印刷机,出书容易得很。但在铅印之前,是用木板雕刻的,用手工印刷的,都不容易!价格就高了。还有一种,就是用手抄写而成。我小时候所读的那本《全家保》,就是用手抄写在纸上的。这两种都昂贵,一般人是一代传一代。所以,这是给后人的宝贵遗产,不能随便卖掉。
读书在人生中占有何种地位?“枯木逢春犹再发,人无两度再少年。少而寡欲颜常好,老不求官梦亦闲。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这种生活好啊,少而寡欲,老不求官!做什么?就是读书!“人无两度再少年”,人的年龄是不可能重来的,这就告诉我们要珍惜自己的青春,把自己生命的分分秒秒用到读书上去吧,没有什么书没读过呢!人一辈子,就是要读书,不做亏心事!
读不读书,完全是两个样子。“人学始知道,不学亦徒然。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有书真富贵,无事小神仙。”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懂得道理;愚昧和下贱者,不学习就会自以为是,专断独行。真正的富贵是饱读诗书,懂得了道理,看透了世界,可以过神仙般的生活啦。
书中说尽好道理,书香门第高人多。《增广》就说:“世间好语书说尽,天下名山寺占多。积德百年元气厚,读书三代雅人多。”不无道理。“说尽”了有点夸张,以后还会有新书说新道理啊。但书中确有无穷的道理。书,一辈子都看不完;道理,一辈子都学不完。要形成读书风气,确实要三代才能实现,我们这一代是关键,能管儿女,能指导孙子。三代以后呢,虽然形成了读书的家风,也不能万事大吉,要代代坚持!
“不学无术,读书便佳。”不错!不进行学习,就不可能有专业技术;只要能够多多读书,就好。开卷有益,从来就是这个道理。
“讲学不尚躬行,为口头禅;立业不思种德,如眼前花。”学了懂了道理就要实践,是儒家的一贯学风。不亲身躬行,只是空谈,又有什么用呢?道德修养也是一样,“业”要以“德”为基础。
“言易招尤,对亲友少说两句;书能化俗,教儿孙多读几行。”一少一多,说到了要害。言多必有失,少说几句就能免祸。书能够化民成俗,让子孙有个好思想,好道德,好习俗,要多读啊!
“学者如禾如稻,不学者如蒿如草,唇亡齿必寒,教弛富难保。书中结良友,千载奇逢;门内产贤郎,一家活宝。”以禾稻与蒿草来比喻读书与不读书,是十分恰当的,禾稻是有用的,人赖以活命;人不能吃蒿草,只能喂牛马。不读书(教)就如唇亡齿寒,不能保持家庭的富强。以书为友,一家成为贤人,全是活宝啊!把读书对保持家庭长盛不衰的作用表达得十分清楚。
“读书而寄兴于吟咏风雅,定不深心;修德而留意于名誉事功,必无实证。”说到今人的要害了。读书并不是表现文雅,装装样子,而是修养道德;修养道德并不是求取名誉,而是提高自己的品质。
读书与家庭富贵是什么关系?“祖宗富贵,自诗书中来,子孙享富贵而贱读书;祖宗家业,自勤俭中来,子孙得家业而忘勤俭。”《增广贤文》的这些道理对目前的某些国人特别有现实意义。现实的社会生活有太多的迷雾,家庭的人兴财旺,情况十分复杂。父母富贵儿女也富贵,拼老爸强过拼读书,把读书与家庭富贵的关系掩盖起来了!其实,这是历史的逆流,将权力视为个人资产的时期总会过去的!
《增广》还说:“以积货财之心积学问,则盛德日新;以爱妻子之心爱父母,则孝行自笃。”可能古人中也有许多人如今人一样:溺爱钱财胜过挚爱读书,宠爱妻子比过孝敬父母!如果反过来,社会怎么会物欲横流!挚爱读书,明理;孝顺父母,首善。就会成为社会风尚,国民的道德素质提高了,就国泰民安啊!
《增广》还说:“学须静,才需学;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静”、“学”二字十分重要。静,主要是静心,不能三心二意,想东想西;环境静是好的,但不是决定因素,决定因素是心静。静是学的条件,学是才的条件。不刻苦学习就不可能有广泛的才能。心不静,思想不专一,有杂念,就没有什么办法完成学业!才的条件是学,学的条件是静。不专心致志,则不可能学好的。
《增广》还说:“不患老而无成,只怕幼而不学。”过去的学习经常讲大器晚成,真正的大才要到晚年才会表现出来。成不成大器,不必考虑。要考虑的是幼年(现在的青少年时代)时是不是认真刻苦读书了。我们说终身教育,并不否定青少年时期是学习的最好时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这里的努力,是指刻苦读书。老而无成,后悔是没用的。“只怕幼而不学”,是前悔,什么事都要想在前面,采取预防措施,才不会出现坏结果。
从《增广》看,讲了许许多多必须读书的道理,很实际,也很实在!反复强调读书的好处。一般老百姓的读书目的十分明确,主要就是为了明理、修德、强家。当不当官,不是基本要求,也不是首要任务。与今天以考取大学为唯一目的的应试教育相比,大相径庭。如从社会需要考虑,前者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后者的落榜者与失业者,成为了社会的莫大负担,也会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之一!教育太功利主义,上不利于国家,下无益于自身。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