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20100603曾仕强《论语的生活智慧》读书笔记

(2019-02-23 22:21:23)
标签:

转载

曾仕强 曾仕良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08

曾仕强,美国莱斯特大学管理哲学博士,美国杜鲁门州立大学行政管理硕士,台湾兴国管理学院首任校长,台湾交通大学教授,台湾师范大学教授,著有,《中国管理哲学》《中国式管理》《大易管理》《如何在36岁以前成功》《曾仕强剖析胡雪岩商道》《现代易学院》易经系列丛书等。
曾仕良,台湾辅仁大学中国文学系毕业,东海大学、英国爱丁堡奈比尔大学研究,现为台湾南开科技大学专任教授,台湾亚洲大学兼任教授,钻研中国经、史、予、集数十年。著有《中华文字符号学》《符号学说文解宇》《人文学与思》《文宇组合义法论》《文学探索》《书序研究》等。
学而第一
为政第二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公冶长第五

雍也第六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乡党第十

先进第十一
颜渊第十二
子路第十三
宪问第十四
卫灵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阳货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子张第十九
尧日第二十

序言

宋代著名儒学家朱熹,选取儒家的四部重要经典,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起来称为四书
    《论语》是四书中的一部分,所记载的,都是孔子平日所说的一些道理。用现代的话来说,便是孔子语录。
   
全书分为二十篇,并没有一定的次序。无论从哪一篇开始阅读,都能够获得很好的启示。
   
孔子这些语录,大部分是针对人性而发的。由于一切一切都在变,只有人性自古以来始终没有改变,所以现代人读《论语》,仍然可以获得很大的助益。
有一些针对当时某人、某事的特殊论说,由于时空的变迁,必须做出合理的调整,才能够符合现代的实际状况。在这些部分,我们提出若干建议,以供参考。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生于公元前五五一年,死于公元前四七九年,享年七十二岁。他三岁时,便失去了父亲。他母亲十八岁时守寡,到了四十二岁,也就是孔子二十四岁时,就去世了。在这么一个孤儿寡妇的家庭里,能够培育出全人类所尊敬崇拜的导师。母教的伟大,实在令人钦敬。统一与和平,是孔子学说对于国家极大的贡献。
   
孔子学说的重心在,并不在,所以不重宗教,而重视做人的道德修养。把儒家说成儒教,相信孔子不能同意。
   
孔子学说的精神在,而不在。说一大堆,不如亲自去做。所以读《论语》,最好把《论语》的道理,实践于日常生活之中。
   
只有真正做一个《论语》人,才是确实了解《论语》的人。
   
孔子、释迦牟尼和苏格拉底,几乎出生在同一个时期,共同掀起一场人类不分东西、不分种族的道德自觉活动。现代人重物质生活而轻忽道德修养,重新了解《论语》的真义,应该可以归根复命,走出光明的未来。

 

 

学而第一
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呼?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呼?
   
孔子说:把学习得到的知识和技能,在生活中实践,养成习惯,不是很喜悦吗?有同道好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知道我的才学,我也不生气,不就是一位君子吗?
   
孔子这三句话,被认为是孔门三乐。表示儒家弟子,应该培养这三种乐趣,来增进自己的修养,并使和自己有交往的人,也获得安宁,大家和谐相处。
学而时习之字,一直被解释为温习、复习。演变成老师课后指定很多重复的作业,反而减低了学习的乐趣。孔子一向重视知行合一,学到的知能,一定要在曰常生活当中实践出来,进而养成习惯。所以这个字,应该解释为习惯。如果真的习惯成自然,当然令人喜悦。同道好友,为什么愿意远道来访呢?最好的理由,便是来到我们这里,多少可以得到某些好处。譬如赢几盘象棋、喝几杯好酒、看一些平常看不到的书画,或者听到某些难得一闻的道理。会当主人,把主人当好,客人才愿意来。同道好友常来往,彼此才有机会互助,共同为未来而奋斗。
(1)
做人应该愉快地生活,而不是完全追求物质上的享受,以及官能上的刺激。
(2)
要获得内心的快乐,最好接受孔子的建议。自我修持,以期早日获得孔门三乐。
(3)
内心的悦乐,不能靠别人。最好要求自己,而不计较别人是否如此,自然乐在生活

二、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hao)犯上者,鲜(xian)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说:能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而会去冒犯长上的,必定是很少的。不会去冒犯长上,竟然喜好作乱,那更是不会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事情的根本处,根本建立好,仁道便由此产生。孝悌是行仁的根本,实在十分明显。
   
中华文化的基础,在一个。我们不习惯使用单名词,所以在孝的后面,加上一个字,变成复名词。因此出现孝心、孝道、孝经等名词。有人加上字,成为孝顺,引起很多争论。不合理的顺,显然是不孝。而存心不顺,同样是不孝。只有顺到合理的程度,才是正当的孝顺。一个人能够合理地孝顺父母和尊敬兄长,大概就不会对不起上司。历来主张求忠臣于孝子之门,便是由此推论出来的道理。
   
对得起上司的部属,有资格称为君子。根本的修养,是大家明道和行道的基础。这样看起来,仁道的根本,即在于孝顺父母和尊敬兄长。
   
但是,真正的道,必须掌握合理的,才算中道(合理的道路)。过与不及,都属于偏道。
   
孝到合理的程度,敬到合理的地步。并不是盲目顺从和过分地敬重,务求以合理为度。
    (1)
孝是不忘根本的表现,忘本的人容易冒犯长上,那是常见的现象。求忠臣于孝子之门,现代仍然如此。
    (2)
合理顺从父母,才是孝心。不合理的指示,不能够顶撞,更不应该反过来教训父母,却不可以盲目顺从。
    (3)
对兄长要尊敬,同样以合理为度。过与不及,都不是应有的态度。兄长对弟妹,也要有合理的爱护。

三、子曰:巧言今色,鲜矣仁。
   
孔子说:专说动听的话,嘻皮笑脸讨好别人,这种人很少有仁心。

四.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五.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六.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文,是指诗书六艺等较为艰深的学问

七.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读书的目的,主要在于明白事理

八.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执经达变,持经达变

九.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十.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求人、不求人,都以合理为原则

十一.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继承大业时,先依据先人遗留的理念,至少试行三年,完全了解了其中的奥秘之后,再作合理的调整

十二.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十三.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凡轻诺者必寡信;对人过分恭敬,相当于自取其辱

十四.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人生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十五.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恭后来成为雕刻业的祖师爷;孔子死时,子恭正在外地经商,他赶回曲阜守墓三年,之后弟子们各奔东西,只有子恭再守三年,终日为孔子的墓培土除草,并且回想孔子的教诲。他在清扫墓园时,就用木头雕刻了孔子的坐像。

十六.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人不知而不愠,对于著名人士,那就很难控制得住

为政第二

一.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政,既是正;小胜靠智,大胜靠德;

二.子曰: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一个人不需要为了贫穷或者富有而费尽心思,只要把贫富归之于天命,自己则专心乐道修礼,便十分自在。

三.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德,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四.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人生是阶段性的调整

五.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合理的顺从

六.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女生病,不能隐瞒父母,使得父母更加担忧

七.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对父母不敬,还能敬重什么人呢?不孝的人,基本上没有什么值得期待的;

八.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奉养父母,最要紧的是恭敬;至于如何奉养,要看子女的能力和条件,诚心尽力就好,不能够比来比去。

九.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十.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瘦哉!

观察行为,动机

十一.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十二.子曰:君子不器。

十三.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一个人的信用向下递减,主要的原因,便是说得多,做得少明令人失望;

十四.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对待所有的人,一概亲切而不结党营私;小人结党营私,而不能亲切的对待每一个人

十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十六.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孔子的基本主张,是“无可无不可”。认为一切事物,不一定是固定的“可”或者“不可”,最好用“合理”来加以衡量。

十七.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十八.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多听别人说道理,把可意的搁置一旁,其余的也要谨慎的去说,可以减少过失;多看别人作为,把觉得不妥的搁置一旁,其余的谨慎去实行,可以减少悔恨;

谨言慎行;谋道不谋食

十九.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持经达变;正直的人,不一定有话直说,因为道理是直的,但是路是弯曲的;

二十.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以身作则

二十一.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尚书》: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必能友爱兄弟,将孝顺、友爱的道理和精神,传布给当政的人。这也算是从政,何必一定要自己当官才算从政呢?

二十二.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倪,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

笃信好学

二十三.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二十四.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我们既没有能力证明鬼神的存在,也没有能力证明鬼神的不存在;我们彼此尊重,不必互相攻击。

八佾第三

一.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愈是有地位、有影响力的人,愈需要自我检点,做好自律的功夫

二.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孔子学说,以道、德、仁、义、礼为中心,彼此呼应;“礼”居末位,似乎最不重要,实际上,礼居下位,是基础;

三.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仁是人性与兽性的主要区别

四.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与其易也,宁戚。

五.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无也。

文化高的称为华夏,文化低的称为夷狄

六.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汝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若林放乎!

祭祀泰山,按照礼制,只有当时的周天子和鲁国的君主才能实行;

看到不合礼法的事情,想办法加以劝阻,如果没有办法,只好让违反礼法的人自作自受;最要紧的,还是约束自己

七.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君子之争,用礼来争;

八.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以言诗已矣。

那是一个诗的年代;凡是有先有后,不应该先后颠倒

九.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十.子曰:谛,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参加任何祭奠,除非责任所在,必须谨慎从事;否则参与到什么程度,应该有自行决定的自由;但是既然参加了,就不要当场有所指责或者批评;如果觉得不合理,下一次不参加就是,不需要当下提意见企图改变,增加=主事者的困难。

十一.或问谛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重人事而不重神事;求人不如求己

十二.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十三.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也。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神的尊卑并不重要,祭拜的人,是不是遵守正当的道理才最重要;若是违背正当的道理,讨好什么样的神灵,都是没有效果的。

十四.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对人称为礼貌,对事叫做礼仪,使用器物便是礼器,所表现的社会制度,才叫礼制。

十五.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十六.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各种休闲活动,目的都是为了有益身心健康

十七.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十八.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为君难,为臣不易;只要自己做得正当,就不要担心别人说闲话

十九.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二十.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二十一.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已经作了的事情,不用再解释,已经完成的事情,不能再挽救,已经过去的事情,不再追究;对于自己不了解的事情,不要随便乱说

二十二.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衣襟开向左边,成为蛮夷统治下的人民。
二十三.子语鲁太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徼如也,绎如也。以成。

诗、书、礼、易、乐、春秋,合称为六经

音乐的本质,应该是天地自然的节奏。我们透过音乐,可以化除天人的隔阂,可以消弭物我的对立。从音乐的欢愉之中,自觉产生无私的感情。

现代音乐,反而强调感官的刺激,并且把声色连接在一起,造成大量的靡靡之声。

二十四.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音乐重在和谐,和谐既是美,但是,音乐除了美之外,更应该追求到的心灵的善

二十五.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二十六.子曰: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在上位的人,不能宽宏大量,行礼时不恭敬,吊祭时不哀伤,这种人我还要看他什么呢?

里仁第四

一.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居住的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做人的道理,直接决定为人处世的态度;

道、德、仁、义、礼,五大中心思想

二.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三.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四.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一个人能够立志向善,就不会做出坏事来

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这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六.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七.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八.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一旦有机缘领悟真理,就应该把过去的缺点,譬如昨天晚上,已经成为过去,重新做人。

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做人做事的道理。

我们或者的时候,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我们死了,不知道自己要到哪里去。在生与死之间,十分有限的生命,为了求生存、求友情、求名利、求快乐,承受各种威胁、压迫、苦恼、艰难和不幸。这样的人生值不值得?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价值何在?这些做人做事的道理,是不是应该花一些时间,尽一点心力,来加以探讨和了解?何况古圣先贤,早已提供给我们很多知识,告诉我们有效的途径,为什么大家很少去理会?然后又感叹人生烦恼多多,做人很辛苦,岂不是十分矛盾?

九.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十.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十一.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十二.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当我们想得到好处时候,应该想一想,别人是不是因此而蒙受害处?会不会因此招惹别人的嫉妒?

十三.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礼让的根本,在于恕

十四.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别人不知道我们,我们还可以拥有隐私权,至少不引人注目。别人都知道我恶骂你,成了公众人物,到处惹人注目,有什么好处?有实力还好,如果再加上没有实力,岂不是到处出丑,苦不堪言?

十五.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十六.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十七.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十八.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十九.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二十.子曰: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