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ORID法写写我前两天成都“整本书”学习心得

分类: 小语(小学语文) |
一、
来自清华附小商务中心区实验小学的李怀源老师执教《女水手日记》分享课时,用“猜猜他(她)是谁”贯穿整节课。从猜封面人物,猜对话中的人到猜身边的人。一条主线非常清晰。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每一次猜完李老师都会让学生给自己的表现打分,但无论学生打多少分他都不置可否,只是不断鼓励他们积累经验继续猜。
江苏安定小学姜树华校长执教《俗世奇人》导读课。整节课三个环节非常清楚:第一印象——第一感觉——第一体悟,中间结合选段内容出示作者冯骥才的简介或自序里的内容。
清华附小窦桂梅校长执教《父亲》一课。整节课中那条时光轴反复出现,引领学生用ORID聚焦讨论法比较阅读朱自清和李广田两位作家关于父亲的文章,整节课容量很大。
……
http://s16/mw690/002dVMonzy7orLCbGEL6f&690
二、
在《思维与表达:读整本书教学的价值与可能》的讲座中,我们知道李老师已经进行整本书的研究十多年了。如何通过读整本书来训练学生的思维与表达能力,李老师做了大量的尝试和反思,比如《亲爱的汉修先生》这本书的教学,他前后坚持了十年!追踪李老师的课不难看出李老师对整本书教学的执着追求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
姜校长和窦校长两位更是让人佩服。我们都知道现在的一校之长有多重的工作负担,他们居然能在完成校长工作之外,坚持在一线教学,坚持进行整本书研究。如果不是对语文和阅读由衷的热爱,怎么能做得到?如果不是知道整本书教学的重要和我们的学生多么缺少整本书阅读,怎么能坚持做下去?
http://s7/mw690/002dVMonzy7orLDEFPE36&690
三、
李老师的课堂上为什么总是问“你给自己打多少分?”“这一轮给自己多少分?”但从不对他们给出的分表态呢?后来,在李老师的说课中,我找到了答案:虽然有些学生给自己打高分,但心里知道自己对书不熟,下来以后可能会把书拿出来再读一读。他们会发现这本书虽然读过了,但就像身边熟悉的陌生人一样,那只是一本熟悉的陌生书。
李老师的课上我还有一个疑问就是,每次打分之后,李老师都会说:“总结到经验了吗?”“接下来知道怎么猜了吗?”但并没有把学法进行明确的总结。其实,在几次猜的环节中,拿出一两次来明确学法,是不是会更好呢?李老师这样做,的确尊重了学生的个体阅读体验,但是,要知道班上总有那么一部分人是“云里雾里”的状态,作为小学四年级的孩子,不明确指出来下次阅读他们可能还是会这样读书,还是不知道该怎样去猜。
再说窦桂梅校长的课,其实这节课相当于是关于父亲的群文阅读了。据说,课后窦校长对这节课并不满意,而且这节课并不成熟,所以让大家不要传阅分享课件。其实整节课主线是很清晰的,但是融入了太多的东西,我很想继续追踪这节课,看看后面窦校长是怎样改课的。我想,首先要做的会不会是精简内容呢?毕竟,有时候想给的东西太多,往往会什么都没有做好。
http://s15/mw690/002dVMonzy7orLFvoUC8e&690
四、
首先,我们班上的学生也在看《亲爱的汉修先生》这本书,大部分已经看完了。在进行分享课之前,我要去搜搜李怀源老师对这本书十年的教学变化。再根据班上学生的特点进行分享交流。《长袜子皮皮》这本书也可以做一次分享,再推荐它的作者林格伦的系列书。还有上学期从《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开始的罗尔德系列丛书阅读,也应该来一个分享总结会了。这次的研讨会上学到了很多,比如阅读课型可以分为实践课、思维课、欣赏课、分享课、体验课等等。那么,这些书的读后课我也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进行。
接下来,这一年度的微型课题已经开始申报了。去学习前我就和两位同事说好了一起做一个和阅读有关的课题。那么,是从单篇到群文到整本书的系列还是关于某位作家的主题阅读呢?还需要尽快想清楚。
最后,读书,读整本的书是很有必要的。现在大部分老师还停留在给学生推荐书让他们自己看的阶段,我可以为整本书阅读推广做些什么呢?要做的其实有很多,先从自己班上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