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人的时令养生观 端午篇(高清)

(2012-06-20 00:09:21)
标签:

大地小屋

家居

文化

生活

端午节

分类: 生活其他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是中国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更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

南宋 许文通

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

骑父稚子香囊佩,粉俏媳妇把景撷。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

  端午节的由来

  对于端午节的由来,有很多解释,流传最广泛的当属纪念诗人屈原。起初,端午是太阳的节日,代表人类对龙的图腾崇拜,及对大自然的恐惧。因此,人们选择在中午庆祝端午节,是为了驱邪。而艾草在古代的图腾中代表剑。屈原选择在端午节投江殉国,提升了端午节的人文精神,由此,人们又将端午节视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中记载,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其他解释

  东汉《曹娥碑》中提到,孝女曹娥于五月五日投江救其父尸,端午节为纪念孝女曹娥。

  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中提到,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

  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并且人们还避“端五”忌讳,称之为“端午”。】

  对于端午节的由来,虽众说纷纭,其所在时节,即五月初五确为仲夏之日。《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

  在中国民间习俗中,端午节,主要是指土地中的各种生物对人的作用最大的时期,当然,其中也包括那些对人有危害作用的病菌和蠹虫一类的生物存在。所以,端午节期间,是对付各种病菌蠹虫从大地中冒出来肆虐人们的时期。因此,端午节是中国人养生的一段重要时期。

  今年的端午节为6月23日,国际在线艺术收藏频道将制作三期《中国故事》,为大家讲述端午节里的中国文化。本期《中国故事》通过粽子、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雄黄酒,向大家介绍端午节的时令养生文化。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是旧时流行甚广的一首描写过端午节的民谣。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而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一样。

http://gb.cri.cn/mmsource/images/2012/06/19/whjrf061820.jpg端午篇(高清)" TITLE="中国人的时令养生观 端午篇(高清)" />

故宫博物院藏作品 《裹角黍》

http://gb.cri.cn/mmsource/images/2012/06/19/05ac91f90cbf4ae08eb85d11bd570719.jpg端午篇(高清)" TITLE="中国人的时令养生观 端午篇(高清)" />

  出于祭祀中的动物崇拜,最初的粽子只有牛角形状。但在中华大地上传承发展了几千年,因着人们的不同喜好和理解,粽子的外形也渐渐衍生出诸多变化。对于这一系统性理论,说得最玄乎的要数《齐民要术》了——“盖取阴阳尚相褁未分散之时像也。”看来这已经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当然,普罗大众、饮食男女对此似乎并不以为意,重要的只是美观与结实。于是,如今流传四方的菱形、角锥形、枕头形、圆柱形、四方形等等,都是历代劳动人民自由创作的智慧结晶。

http://gb.cri.cn/mmsource/images/2012/06/18/a5d92d9f22834aacb9441c4f058b1b5e.jpg端午篇(高清)" TITLE="中国人的时令养生观 端午篇(高清)" />

粽叶

  粽叶有干制也有鲜材,新鲜叶片的碧绿色泽虽然引人入胜,但上锅蒸熟后也不复青翠年华了。关键倒不在颜色,能借得些草木清香便算好处。至于品种取材,更多则是与地域有关。北方以芦苇叶为主,华东、华南、长江流域,则更多见的是箬竹叶。再往南去,两广及福建、海南一带又有用冬叶——即柊叶,以及芭蕉叶、荷叶,无一例外的都是平展、宽阔、质地厚实的大叶片。这当中不得不提到江南的“一叶粽”,外形虽小,但也棱角分明有模有样,手法纯熟者甚至连捆缚的丝线也不用,头尾一折便可保平安无虞,可谓是浑然天成的民间工艺。

http://gb.cri.cn/mmsource/images/2012/06/18/5437973528af407381223e0ea69a70f2.jpg端午篇(高清)" TITLE="中国人的时令养生观 端午篇(高清)" />

原料

  真正完成从“角黍”到”粽子“的转化过程,大约是在明清时代。这一阶段的粽子内容有了本质性的变化——糯米取代了原本的黍米,并一直沿袭至今。至于辅料的丰富多彩,则一直都在辗转翻新之中。甜者如枣泥、豆沙、莲蓉、蜜饯、果仁,譬如宋代就有苏东坡的“时于粽里见杨梅”这样的创意搭配;咸者如禽兽肉,板栗,火腿,蛋黄,菌菇,甚至椒盐、豆腐、酸菜,可谓无奇不有。如今食材丰富,舶来品众多,粽子的内容扩充更是不在话下。

http://gb.cri.cn/mmsource/images/2012/06/18/f288b8a586b2493c919f2d97b4fde4f2.jpg端午篇(高清)" TITLE="中国人的时令养生观 端午篇(高清)" />
蘸酱

  原料固然丰富,然而众口难调,若论最值得自由发挥的,还是该当白水粽。与之相关的蘸酱也是十分多样,各取所需。从前这方法只是简朴,多见于江南地区将小白粽子蘸白砂糖,嗜辣者则是将红油辣酱佐之。随着吃法不断翻新,蘸酱的队伍也逐渐壮大,蜂蜜、花酿、豆豉、豆瓣、果酱,纷纷上场。

http://gb.cri.cn/mmsource/images/2012/06/18/488f8dc4d03147ca89e36ffca0d0156a.jpg端午篇(高清)" TITLE="中国人的时令养生观 端午篇(高清)" />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http://gb.cri.cn/mmsource/images/2012/06/18/e275196166944fa7a503c1a69b9eab79.jpg端午篇(高清)" TITLE="中国人的时令养生观 端午篇(高清)" />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诗经·国风·王风·采葛

彼采艾兮,

一日不见,

如三岁兮!

http://gb.cri.cn/mmsource/images/2012/06/18/d595afc5ff9b453ab84d5f681070f822.jpg端午篇(高清)" TITLE="中国人的时令养生观 端午篇(高清)" />

艾蒿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诗经·国风·陈风·泽陂

彼泽之陂,有蒲与荷。

有美一人,伤如之何!

http://gb.cri.cn/mmsource/images/2012/06/18/f57c4cd5a06d47b6b04566923f082052.jpg端午篇(高清)" TITLE="中国人的时令养生观 端午篇(高清)" />

菖蒲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熏苍术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之一。所谓熏苍术,就是民间传统用苍术消毒空气。即将天然的苍术捆绑在一起,燃烧后产生的薄烟,不仅会散发出清香,还可以驱赶蚊虫,令人神清气爽。

http://gb.cri.cn/mmsource/images/2012/06/19/4a74178be18f4ddb8d9d0ba3b4fc4778.jpg端午篇(高清)" TITLE="中国人的时令养生观 端午篇(高清)" />

表现端午节卖菖蒲草的古代作品 《太平欢乐图》

http://gb.cri.cn/mmsource/images/2012/06/19/b9fe57def8ec454d8ed652e3f1979c05.jpg端午篇(高清)" TITLE="中国人的时令养生观 端午篇(高清)" />

  

  苍术(学名:Atractylodes lancea)为菊科苍术属的植物。

  《本草纲目》记载:辟一切恶气,用赤术同猪蹄甲烧烟,陶隐居亦言术能除恶气,弭灾诊,故今病疫及岁旦,人家往往烧苍术以辟邪气。

  《本草正义》记述更为详细:苍术,气味雄厚,较白术愈猛,能彻上彻下,燥湿而宣化痰饮,芳香辟秽,胜四时不正之气;故时疫之病多用之。最能驱除秽浊恶气,阴霾之域,久旷之屋,宜焚此物而后居人,亦此意也。

http://gb.cri.cn/mmsource/images/2012/06/19/59e2c7d0b6c8467eb50b14211addb364.jpg端午篇(高清)" TITLE="中国人的时令养生观 端午篇(高清)" />

http://gb.cri.cn/mmsource/images/2012/06/19/1413e4b0f257434fa9dbb5987971fd2b.jpg端午篇(高清)" TITLE="中国人的时令养生观 端午篇(高清)" />

http://gb.cri.cn/mmsource/images/2012/06/19/954c48db7c43404ea4ea8c42ccc3a170.jpg端午篇(高清)" TITLE="中国人的时令养生观 端午篇(高清)" />

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古语曾说 “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

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

  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

http://gb.cri.cn/mmsource/images/2012/06/19/whjrf061841.jpg端午篇(高清)" TITLE="中国人的时令养生观 端午篇(高清)" />

  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不仅要喝雄黄酒,有些家庭还会在房屋的角落洒雄黄粉末,或者大人用雄黄酒在孩子的脸上和身上涂抹,目的是驱逐病菌蠹虫等病害,和现在的公共集体环境进行消毒的目的是一样的。同时,端午节这天又叫做“蓄兰沐浴节日”,就是要使用一些中草药熬水给孩子和大人洗澡,以消灭身上的病菌,长此以往,一些地区还因此产生了专业的“洗儿”业务,就是专门给小孩子洗药浴,类似于现在医院中的药物蒸疗法。

http://gb.cri.cn/mmsource/images/2012/06/19/e922166bdb5c4e54ae9d60f27a026f63.jpg端午篇(高清)" TITLE="中国人的时令养生观 端午篇(高清)" />

在小孩脸上涂雄黄

http://gb.cri.cn/mmsource/images/2012/06/19/ddc899f1c2cc42f293f997e4231a8148.jpg端午篇(高清)" TITLE="中国人的时令养生观 端午篇(高清)" />

雄黄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