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乌拉街镇位于吉林省中部偏东,松花江上游右岸,是吉林省有名的满族群众聚居地,有“先有乌拉、后有吉林”之说,吉林雾凇的最佳观景点雾凇岛就在该镇附近。乌拉街镇历史悠久,文物丰富,人文荟萃,远在5000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满族人的祖先就在松花江一带劳动、生息、繁衍。它曾是明朝海西女真扈伦四部之一———乌拉部的制所。清代,则是打牲乌拉总管衙署的所在地,现在是吉林市龙潭区乌拉街满族自治镇。乌拉街镇,作为一个主要建制城镇,1000多年以来,一直是该地区满族群众的主要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它保留了大量传统建筑和历史遗迹。清乾隆、道光年间,先禄王魁福、德凌额、赵云生等清朝官吏先后在乌拉街建起“四府”,筑起青砖小瓦结构的房屋近百间,成为乌拉古镇民居的佼佼者,同时也对古镇满族民居建筑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松花江两岸树茂枝繁,冬日里不冻的江水腾起来的雾淞,遇到寒冷的空气,在树上凝结为霜花,气象学称之为“雾淞”,当地群众称为“树挂”。吉林雾凇与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防三峡同称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吉林市的雾凇早已远近闻名,然而人们了解最多的大多数是市区一带的十里长堤,却少有人知道距吉林市35公里的松花江下游有一个雾凇岛。雾凇岛因雾凇多且美丽而得名。
雾凇岛的对面是乌拉街韩屯江。乌拉街是个满族镇,居住在这里大多是满族旗人后裔,韩屯则是个小村,位于松花江畔。如今来的人多了,村民也会在家里布置一些客房给游人住。纸糊的窗户、火烧的炕、报纸糊的墙,主人用柴房烧饭,空气中弥漫着农家[视频]特有的、好闻的炊烟味,你要像东北人那样盘腿坐在火炕上,吃用大碗装着的农家菜,喝是东北的玉米酒,无不带着黑土地特有的风味。一壶烧酒下肚,所有的人都会被这里朴素的豪爽所感染,寒意和困倦都跑得无影无踪了。在严冬里,幸福的感觉是什么?恐怕就是那样一碗热热的烧酒和小鸡炖蘑菇吧。
满族民居东北地区天气寒冷,各民族的居室住宅自然形成以防寒为主的特点。满族多居住在山区谷地,尤其注重御寒防冷的问题。并因此形成了满族特有的居住习俗。
“口袋房,万字炕,烟筒座在地面上”形象地说出了满族人的居住特点。口袋房是指,3间房多在最东面一间南侧开门或5间的在东起第二间开门。整座房屋形似口袋,因此称做“口袋房”。开门的一间称“外屋”、“堂屋”;西面屋又称“上屋”,上屋里南、西、北三面筑有“∏”字型大土坯炕,叫做“万字炕”,其中西炕为满族人家放祖宗匣子的地方,是不许坐人的。火炕是满族人家住房主要的取暖设备(宫廷内还有火地、火墙),东屋是小字辈住房;北方汉族盖房屋,一般将烟囱设在房脊上。而满族却将烟囱坐落在房西或房后地上,以一段横烟道与烟囱相连。这也叫“跨海式烟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