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年级语文期末试卷分析

(2011-04-04 08:13:03)
标签:

杂谈

分类: 试卷

    20092010年第一学期

小学三年级语文期末试卷分析  

 

  本次语文考试涉及的层面和内容很多,知识点也分布到方方面面。现对本学期三年级期末试卷及考试情况做如下分析:

  一、试卷基本情况

  试卷就从听力、基础知识、阅读、作文四个部分对三年级学生的知识、能力、习惯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检测。题量不大,有一定的难度,覆盖面较广,有拼音的考察,生字、词语、句子、加标点、修改病句、考察了课外读书的情况。写作是介绍自己,很符合中年级学生特点。

  总言之,整份试卷既有知识的检测,又涉及到能力的评估,如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理解词语和短文的能力、表达能力等。题量适当,题型丰富,是能较为全面的检查学生语文素质的一份试卷。

二、学生完成情况

第一部分听力。

1题听写词语,掌握比较好,但词语“鼓励”“继续”很多做错。第23题听短文,完成练习完成比较好。

第二部分积累。

4题写字。能抄写下来,但有部分学生书写没有按田字格要求写,不写标点符号。

5题比一比,再组词。都完成比较好,但有一些学生把“曾”“增”的组词混乱,曾字多写了一横。希望教师教学时候要加强字词的训练、书写格式,学生普遍写字不够工整。

6题选择正确的读音,对的打勾。有一半学生不会选择“胳膊”的“膊”轻声和把词语“对称”的“称”选成后鼻韵母。

7题有两小题目。第一小题是补充成语,只有一些学生不会填“恍然大悟”“张牙舞爪”。第二小题是填量词。做得最好。

8题是根据课文内容,把诗句、文段补充完成。有百份之八十的人都做得好,可是有一些不会填写甚至不填。

9题按要求作答。第(1)是加标点。做得不理想,只有1人对,大部分都不会加双引号和叹号,有一定的难度。第(2)用“小心翼翼”造句。很多句子没有写前提条件,以致十分严重。第(3)改“把字句和被字句”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会。第(4)修改病句。全级没有一个全对,因为是不会运用书名号。

10题我读书,我快乐。失分严重。说明学生课外积累不够,要加强课外阅读。

第三部分阅读感悟。

11题家合适的题目。很多不会从短文提炼中心。

12题给第一自然段恰当的词画上横线。第一个“拿着”“端着”的选择很多同学错,而且还有部分同学没有看清题目要求,从而失分。

13题从短文找出词语的反义词。很多同学找不出,错得比较多。

14题聪明的学生是怎样发现大象左眼瞎了?学生不能准确找出答案。

15题错怪老师的学生一下子明白了什么?学生都会答,也有一些学生乱写。

第四部分习作。

介绍我自己。

优点:1大部分学生都会审题,都能写自己的年龄、外貌、性格、爱好和特长。离题的并不多。2、有一部分学生能通过具体事例写出自己的爱好和特长。3、有一部分学生语句通顺,能运用好词佳句。

缺点:1、有一些学生没有按题目的要求写出年龄、外貌、性格、爱好和特长,不认真看题目的要求。2、没有通过具体的事例写自己,或者所写的事例并不能表现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所写的事例与主题无关。3、相当一部分学生写字马虎、不会分段,不知道每段的前面要空两格,也不会运用标点,甚至一篇文章只有几个标点。4、有些作文很多错字和语句不通顺。5、作文的篇幅并不长,大部分学生都写了210多个字的作文。今后要加强作文的卷面和书写的教育,三年级的作文要达到300字。

   三、今后努力方向

1、注重语言积累的灵活性。教学中注重语言的积累,但是比较机械,死记硬背的现象严重,忽视理解记忆。随着年级的升高,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逐渐加强意义识记,这既是基本的认识规律,也尊重了学生的心理特点,要求熟背的内容还要求学生会写。

2、在课堂上加强学生对生字的记忆准确性,在课堂上就多写多练。  

3、重视运用语言的训练。错别字的出现、标点运用的不当、词汇量的不足、语言的干瘪苍白,都是训练量的不足、训练法的不到位所致。进入中年级后的习作训练,不仅要激励学生乐于写,引导学生写得出,而且要注意基本方法与格的训练,逐渐让学生写得好

4、写作与生活紧密联系,不光要从生活中选材,还要对写法及时指导。

5、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对文章的分析、概括能力,全面了解文章的内容,并多教设身处地想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授之以渔。

6、加强写字美观的教育,字给别人第一印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