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年级语文备课组工作总结(原创)

(2011-04-03 23:54:38)
标签:

杂谈

分类: 备课组

2006-2007学年度第一学期

三年级语文备课组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们三年级语文备课组的老师们认真备课,钻研教材,上好每一节课,课后耐心辅导中下生,顺利而圆满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现总结如下:

一、     理论学习,提高认识。

学期初,我们备课组继续加强对语文新课标的理论学习,使教师进一步明确了新课标的理念、目标和教学方法。还从一些教学杂志中获取了新的教学信息,使每位教师都能认真地把握本学期语文教学的要求及重点。

二、     教师相处融洽,资源共享。

我们备课组五位语文教师,平时在教学中有什么好的方法和点子,会毫无保留地说出来。特别是教学生写作文, 常常让老师头痛,因为三年级是起步作文阶段,于是我们商量让学生每天写日记,进行仿写的小练笔,当级组有一位老师写了作文的提纲,我们其他老师就资源共享,拿来为我所用;当哪位老师哪个班的同学写的作文很好,我们其他老师就互相借来读给自己班的学生听;当哪位老师在教学上有什么烦恼,一说出来,大家都帮她出意见。总之,作文的范文和作文的提纲,学生写的好的作文都资源共享。正是由于本级组的老师的友好相处,所以平时我们在教学中有什么疑难的问题都会及时地在办公室交流,我们备课组每位教师相处融洽,是快乐的备课组。

三、     每单元整理基础知识,印成小试卷。

每单元整理基础知识,印成小试卷,这是我们语文备课组从一年级到现在所养成的习惯,也是我们备课组的特色,家长对此非常欢迎,甚至有家长愿意自己出钱印试卷。

整理每单元的基础知识都是我做的,在没学完一个单元之前,我都会对每单元每一课的多音字、近义词和反义词、量词、造句、好词好句、课后练习进行归纳整理,用钢笔抄成一张小试卷,复印给三年级全部学生,让他们贴在书本的前面,每天通过朗读来巩固每一单元的基础知识。本册语文书共有8个单元,虽然辛苦,但一想到学生能读到老师出的试卷,掌握基础知识,我还是坚持出完了8张小试卷。

本学期要求会写的生字,我把生字组了两个词语,又抄成小试卷。第一到四单元的词语复印成一张小试卷,第五到八单元的词语又复印成一张小试卷。还总结了第一到八单元书本中的好词和好句。

这学期共出了12张小试卷,学生每人一张,受到家长的欢迎。

四、     通过移动校讯通,和家长保持联系。

我们备课组老师通过移动校讯通,和家长保持联系,向家长反映孩子在学校每天的学习和上课的各方面的表现。对每天的作业进行辅导,特别是期末考试的辅导,深受家长的欢迎。

五、组织学生参加阅读和作文竞赛和进行“小画册”起步作文的课题实验。这学期的语文竞赛有阅读和作文竞赛,教师积极改试卷,算出成绩,上交获奖名单。每个星期我们都布置学生写一篇“小画册”,老汉司都认真进行批改。

六、     进行课文的仿写和每天写日记来提高孩子的作文能力。

三年级是命题作文的起步阶段,要求写游戏、动物、景物、人、听声音编故事、市场购物。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们备课组想尽了各种办法,我们的做法是:1、每一单元的作文,我们老师都写出写作提纲给学生,把写作的方法教给学生。2、布置学生回去写在作文纸。3、教师修改后,评出优秀作文和不及格的作文。把优秀的作文念给学生听,分析作文的结构、好词好句,把优秀的作文贴在后面的墙壁上,让差生学习。4、每一单元的作文,我们老师都找来作文的书的范文,把范文贴在教室的前面的墙壁上,让学生进行模仿来写。5、我们再找一篇学生写得差有代表性的作文,抄在黑板上,让全班同学一起修改,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修改作文能力,又可以让差生知道自己作文的不足之处。6、不过关的作文,我们再让学生重新写,直到过关为止,才抄正在大作文本上。7、我们仿照魏书生的让学生批改作文的办法,让每位学生学会批改作文,这种学生互相改作文的尝试,学生很喜欢。

七、     积极辅导中下生,缩小差距。

我们老师对后进生进行分层次要求,对于差生,在教学中注意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的自信心。老师课后注重辅导,抓好每一课生字词语的听写的过关,对于听写较差的学生,组织了  小老师的“一帮一”和“多帮一”,帮助他们重新听写。在老师和“小老师”的帮助下,差生的成绩有所提高,但由于一、二、四班差生太多,所以拉低了这几个班的分数。今后我们备课组还要着力辅导后进生,建议让这几班的差生重读年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