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析汉大赋的美学价值

(2012-03-21 13:26:15)
标签:

美学价值

汉赋

文化

分类: 11

一直以来,唐朝被认为是中国诗歌文化最为繁荣昌盛的时期,期间多产的唐诗也因抒发或浪漫或现实或悲壮的时代情感而流传至今。但历来都有的“汉唐”之说,让我们追溯到那个距我们久远的汉代,那个时代所产生的文学作品堪称精妙绝伦,盛极一时。其丰富深刻的美学价值引得当时无数文人骚客赞叹,然而,随之而来的是是非非将其卷入了大家的争议之中。

汉,这个继秦之后除了拥有广阔疆域,统治的帝王也是具文治武功于一身的朝代。这一时间的文学思想也相对于连年征战的战国有了变化和发展,汉初的赋继承了楚辞的余蓄被称为“骚体赋”,内容多是抒发作者的政治见解和身世感慨。“文景之治”时期的枚乘在赋的创作上颇有建树,他的《七发》通篇为散文结构宏大,辞藻富丽,形成了汉大赋的体制,为其演变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武帝至宣帝时,汉赋的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描写大汉帝国威震四方的国势,新兴都邑的繁荣,水陆产品的富饶,宫室园囿的富丽以及皇室贵族田猎、歌舞时的壮丽场面等的汉赋作品层出不穷。其中才子司马相如的 《子虚》、《上林》两赋最为杰出,这标志着散体大赋的正式形成,又标志着赋颂传统的基本确立。

《子虚》、《上林》二赋以游猎为题材,对诸侯、天子的游猎盛况和宫苑的豪华壮丽进行了夸张而详细的描写。把这种种盛况归结于歌颂大汉帝国的权势和汉天子的尊崇,在此,司马相如采用让汉天子享乐后又反躬自省的方式,委婉表达了他希望惩奢劝俭对武帝进行讽谏用意。   

首先,从汉代人及赋的思想渊源来看,《子虚》《上林》两篇赋表现了“人”在宇宙观中的突出地位,这与汉代儒学家董仲舒“天人合一”的思想不谋而合。同时这也打破了诗骚的言志传统,本来客观的自然界被赋予了独立意义,在哲学观点上也有所突破,实现了人的主体地位。

其次,在两赋的结构上,司马相如运用主客问答体及以主胜宾的精心安排,如“乌有先生问曰:‘今日畋乐乎?’子虚曰:‘乐。’‘获多乎?’曰:‘少。’‘然则何乐?’对曰:‘仆乐齐王之欲夸仆以车骑之众,而仆对以云梦之事也。’曰:‘可得闻乎?’子虚曰:‘可。’”主客一问一答,不经意间便将所要描写的宏大内容表现出来。赋的首尾是散文,中间主体是有韵之赋,以铺陈为主,作者发挥自由少受限制并且音调和谐,节奏鲜明,处处透露着音韵美与节奏美。

然后,从内容表现上来说,作者的主要目的是润色宏业,其次才是“劝百讽一”的劝谏意图。在《子虚赋》 中,王车千骑万乘、满泽列卒、锡碧金银、琳王昏昆吾、衡兰芷若、橘柚芬芳等, 汉朝人以大为美的思想在赋中有大篇幅的体现,《上林赋》中有一段对音乐的描写“撞千石之钟,立万石之虚……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千、万二字在大赋中出现的频率相当高,足见汉人以巨丽为美的普遍心理。这无一不表现出帝王游猎时气势恢弘,极尽奢华的壮观场面,以及所属之地物产富饶,珍奇异兽、香草美石多不胜数。繁荣富强,蓬勃向上的大汉帝国也处处张扬着对客观现实世界的征服意识和问鼎世界的豪迈气概。作者追求文章华丽,固然有它不可摒弃的弱点,但充满鲜明时代气息与昂扬征服世界的豪情将赋的赞颂与现实相融合,让赋拥有了华丽而不失语言气势,犹如有一股灵秀之气在瑰丽的辞藻间游走,让汉赋具有了灵魂之美。

 再者,在艺术手法上,汉大赋用铺张扬厉的手法,大胆的想象和夸张,华辞丽藻如楚与云梦的大小悬殊对比, 云梦广布的金石美玉,奇珍异兽,马川马交之駟,彤玉之舆上以及上林苑“左苍梧、右西极,…..视之无端,察之无涯,惠风广被,泽泊幽荒”的夸大。来展现大汉帝汉朝人国的声威浩大,铺排夸饰方面几乎把所有能够看到的,所有能够找到的,以至所有能够想到的最有表现力的事物和最有表现力的词句,都统统组织和充实到作品中去,去竭力地表现总体艺术形象的宏大和富丽,也都体现着以颂扬为宗的基本精神。在实现实现其讽谕的功能的同时,也表现出对艺术形式之美的努力追求

在汉大赋褒贬不一的评论中,汉赋被称为“一代之文学”。兴与汉而衰于后世,这个名称何其恰当,它之所以衰,在后人看来,是因其有违中国传统诗学崇尚简约素朴、神韵悠长的美感效果,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追求不加雕饰的“白贲”美,但在我看来汉大赋宏大的构架,靡丽的文辞,豪迈的笔调无疑是对这种传统陈规旧俗的突破和改造,对传统固有模式的挑战,但后来文人脑中的儒家思想与汉大赋的文辞构造与思想相悖,汉以后人们对其贬多于褒就可想而知了,汉大赋似乎是在一次文学改革中的牺牲品,前有《诗经》《楚辞》的突出表现,后又有《乐府诗》《五言诗》新风格的冲击,汉大赋被夹在两者之间显得格格不入,以致后来逐渐被淹没在时代的浪潮中。但其着重突出“少真而溢美”,极尽华丽的特点不得不说从言辞的吸引力上来看,言语用词是霸气十足的震撼美。

曾经名噪一时的汉大赋在中国文学史上虽只是昙花一现,但从它华丽的语言修辞,唯美的遣词造句上能看出中国古代文学让外国学者所惊叹称道的,就应当这样。就像湮没在漫漫黄沙中的敦煌石窟,极致的美即便被历史遗忘,当同样的风吹过时,那它重焕光彩的时候也就到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