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少年》

韦尔西洛夫是《少年》中的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他被作家想象为一个虽然脱离了人民却向往人民的贵族知识分子,在他身上充满了空想预言家的特点。他认为,要理解生活的意义,只有以受苦为代价,所以他渴望受苦,但是又得不到受苦的机会。他幻想着一切人的和睦与幸福,同时又对用革命的方式改变世界的可能性深表怀疑。当阿尔卡基问他“到底怎样活下去”时,他也只能以空洞的“老老实实做人”来回答。这是一个空洞的理论家。但作者没有把他描写成骗子,而是仍然从一个人生探索者的角度对他进行了善意的描述。“他是真正的诗人,他爱俄国,然而又完全否定它。他没有任何宗教信仰,可是几乎愿为一种模糊不清的东西去死……”。作者通对这个形象的塑造,表达了他对于脱离俄罗斯现实的欧洲文明的态度。
http://mmsns.qpic.cn/mmsns/lN1gE8vNUFrUTL7OXQpPT0PGVF6PP1vn6Pgicx9XM6LJskFiaSufXFvg/0
在小说中,马卡尔·多尔戈鲁基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所塑造的一个理想的正面人物。马卡尔曾是韦尔西洛夫的农奴,这个老人为了不与互相热恋的一对年轻人——自已年轻的妻子与他们的地主老爷韦尔西洛夫发生任何摩擦,远远地离开他们到修道院过起了隐居苦修的生活,但他在一切可能的时候仍然给索菲亚以帮助、支持和保护,使她免遭痛苦和不幸。这位虔诚的主人公还有着高超的诗歌语言的技巧,他的内心世界充满宁静的美。这种内在的特点,比起韦尔西洛夫的哲学雄辩对阿尔卡基产生了更大的影响。作者通过对马卡尔这个形象的塑造,再次表达了他对理想中的人的看法,他们热爱人类,热爱生活,有着极为纯洁的心灵,温顺、仁爱,悲天悯人,心胸广阔,富于自我牺牲的精神。
http://mmsns.qpic.cn/mmsns/lN1gE8vNUFrUTL7OXQpPT0PGVF6PP1vnV07T4qpyK6MicT15jPk7lOw/0
在小说中,索尼娅不是作为一个放荡的女人出现的,而是一个内心充满了痛苦的母亲的形象。在《少年》的草稿中作者曾经这样写道:“母亲——俄国的典型(巨大的性格),她们备受压抑而又不敢反抗,她们像圣徒一样温顺驯良而又坚定不移。”在作者的笔下,索菲娅胆小怕事又寡言少语,但她的内心却体现出最纯洁的母性,她有着崇高的精神情趣和美好的心灵。不妨说,索菲娅的形象正是俄罗斯大地的象征。
http://mmsns.qpic.cn/mmsns/lN1gE8vNUFrUTL7OXQpPT0PGVF6PP1vnibHLjkibc6ZZ7glib10A8wZFA/0
《少年》是一部自传体的小说,各种人物都是在阿尔卡基自身思想发展的过程中被揭示出来的,因而这部小说给人的外在感觉是随意性过强,甚而是混乱。事实上,这是作者有意在以一种相对“杂乱无章的手法”去描写杂乱无章的俄国现实社会。在小说中人物行为的的统一性与稳定性被舍弃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古怪的情节和浮光掠影但能引起读者好奇心的插曲。
http://mmsns.qpic.cn/mmsns/lN1gE8vNUFrUTL7OXQpPT0PGVF6PP1vnGIjM2AZwJVrj5XibuBvbECw/0
于是整部小说的风格便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说的,是“梦幻一般或被云雾遮掩着的”。这种风格的形成与陀思妥耶夫斯基此时的文艺观念有着很大关系。他认为,在作品中并非一切都要一目了然,简明易懂,作者有权利不把话说完,甚至玩弄一点玄虚。“让读者自己去动动脑筋吧!”他在1872年说过的这句话,在他的《少年》中得到了印证。他不但要求读者“动动脑筋”,甚而逼迫读者进行创作的参与,许多情节与人物内心的空白只能由读者自己去添补。事实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这种风格已经预示了不久之后将要兴起的现代艺术流派的到来。
http://mmsns.qpic.cn/mmsns/lN1gE8vNUFrUTL7OXQpPT0PGVF6PP1vnRFnML10cZpyyAafgTPNOFQ/0
***********************
欢迎关注河北教育出版社官方微信平台~
http://mmsns.qpic.cn/mmsns/lN1gE8vNUFrUTL7OXQpPT0PGVF6PP1vnX75H9RYgWXOzmJeJSM5XIg/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