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观察法所要求的环境一般是在自然状态下,也就是说自然观察法是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对观察环境不加改变和控制的状态下进行的观察。实际上,中小学教师平时听课、观察学生言行,基本上都是采用自然观察法——只要它是用作研究方法。当我们进教室听课时,作为听课者、研究者,我们往往不会主动干预这节课的进程;即使其中出现了某些问题(除了紧急情况以外),如教师讲错了一句话、学生思路出现了偏差,我们也不会主动去改变相关的情况。同样,我们观察学生言行时,基本上不会主动去干预他们的各种活动,除非出现了不良现象。
自然观察法又可分为隐蔽的和公开的两种。在隐蔽观察中,被观察者不知道他们正在被观察;在公开观察中,被观察者能见到观察人员,知道自己正在被观察。隐蔽观察和公开观察所产生的效果是不同的。隐蔽的观察能了解到自然、真实的情况,但是不容易达到隐蔽的要求;因为被观察者的行为在时间、空间的分布上不可能是固定不变的,所以观察者为了全面了解被观察者的情况就必须与被观察者在一起或相隔不远,而在较长时间内这样做,很难保证不被观察对象发觉,观察者也很难不作为一名参与者参加被观察者的活动,这对被观察者的行为必然会有所影响。如果采用公开观察,则被观察者知道自己正在被观察,其行为表现很可能有反应性的变化,从而不再完全是自然的、真实的表现。
不过,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这一问题可望得到较好的处理。中小学科研主要是结合教师的日常实践进行的,而在学校活动中,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往往形成了比较稳定、熟悉的人际关系;因此,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即使当着被研究的教师、学生进行直接观察,也可能不会使后者产生不自然的表现。当然,稳定、熟悉的人际关系,是否确实能够使被观察者真实地表现自己,还取决于这种人际关系的性质是否民主、自由。试看下例: 课间操的时候,L老师没有象往常那样站到乙班队伍旁边监督,她选择了一个较远的角落,恰好能观察到学生队伍,又不易被学生看见。结果令L有些失望。值日的班干在散开的广播操队伍还没有完全集中整队、宣布今天的出操情况时就宣布了解散。当学生们象密密麻麻四散的小麻雀一样奔回教室时,L已经候在门前的走廊上。她首先叫住了那个值日班干。“怎么还没集中完就解散?你以为我没看见是吗?今天我就是想看看你们的自觉性。你平常都不错,但是老师不在的时候应该跟老师在的时候一个样呀?”做错事的班干低着头不答话。有其他的学生走到L后边时冲那个班干吐了吐舌头。“以后要注意了。你先回去把某某叫来。”班干终于获了大赦,答应着急急地跑回教室。……
显然,这位教师与她的学生之间的关系,是难以让学生放心地袒露自己的真实情况的;正因为如此,她不得不采用“隐蔽观察”的方式去了解学生的真实表现。但是,时间一长,有可能使学生感到自己被“监视”,从而失去心灵自由,甚至在学校的表现完全成为异常表现。若真如此,则是教育的莫大悲哀。因此,研究者无论采用隐蔽观察还是公开观察,都有必要与被观察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否则,观察法的优点就难以体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