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拉”供应链策略的优势及实施建议

标签:
杂谈 |
传统的供应链策略通常区分为“推”式与“拉”式。推式策略下,产品会在生产出来后推向市场,然后通过订单来消耗库存,而“拉”式则是通过对客户订单的响应来拉动后续的生产运作。这两种策略的优缺点都很明显。
通常推式供应链中,企业是通过对市场需求的预测来决定企业的生产与销售。推式通过提前生产来备货,可以对订单需求快速响应,但如果对市场需求的预测不准确则会导致库存积压,产生过时的库存。
拉式供应链则可以维持一个较低的库存。由于拉式是通过下游的销售来驱动,因此生产运营可以根据实际的订单需求来安排。理想情况下,通过层层向上拉动,如订单到生产、生产到供应商,可以让库存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不管是产品还是部件、原材料的库存。但在拉式环境下,由于生产周期的原因会导致较长的交货期,无法进行大规模化的生产使得单个产品成本较高,此外对于信息传递的要求也较高。
推与拉的方法产生于在上世纪80年代。在近几年里,由于供应链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试图通过结合两种方式之所长,找到一个可以平衡快速响应需求与降低库存两个目标下的供应链策略,即“推-拉”式供应链策略。
“推-拉”式供应链与延迟策略、按订单装配(ATO)、按订单配置(CTO)类似,表现形式为在供应链前端的某一些阶段采用推式,而在后端某一些阶段采用拉式,如图所示:
http://s4/middle/797293cbgc7100f1ecac3&690
上图中,前端可销售的产品用于满足客户差异化的需求,成品可以通过简单生产,如不同包装形式、与其它产品组合来形成不同的可销售产品。比如牛奶,有按箱与按袋销售的形式。而成品则可以根据不同的功能、颜色等由不同的部件或半成品配置而来,如手机。在构成产品的部件或半成品中,许多产品中都会用到的需求称之为公共需求,在一些离散制造业中,公共需求的部件或半成品也称之为标准件或通用件。
在推拉策略下,根据对产品的市场需求进行预测,将得到公共需求部件的总体需求量,这部分可以通过备货形式进行生产,带来规模效益,降低成本。而当在获取客户实际需求时,将已生产出来的公共部件,通过组装或简单加工装配的形式,快速的完成差异化产品生产,则能以一个较短的时间交付给客户。
综上所述,推拉策略下,部件的成本可以通过可预测且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而产品由于其公共部件已经存在于库存,其成品生产或装配时间将可以大大缩短。
企业在实施推拉策略的时候需要考虑的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是推拉边界,这是在考虑推拉策略时最重要的内容。推拉边界点其实就是,推式输出与拉式输入,这部分为库存缓冲,这个点就是需求预测点。推拉边界考虑的时候需要站在企业整体的供应链视角,对以下因素进行分析:对历史的库存中半成品的消耗情况,部件的自己生产与外包之各自优势比较,供应链网络中上下游之物流成本,产品在不同市场的差异等。推拉应用的典范DELL公司的边界点定在产品装配,锐步的部分运动服则定义在空白成衣完全后。
其次是对部件的通用化的设计。在产品的设计阶段需要同时考虑部件的通用化。因此产品的设计阶段需要与供应链部门紧密协同配合。企业可以把部件通用化作为考核设计部门的重要指标之一。
最后企业在实施推拉策略时,对供应链各环节的考核应区别对待,制定不同的考核指标。推式部分应以成本最小化为指标,包括库存、运输、生产成本等,而拉式部分应以客户服务水平为指标。
通常推式供应链中,企业是通过对市场需求的预测来决定企业的生产与销售。推式通过提前生产来备货,可以对订单需求快速响应,但如果对市场需求的预测不准确则会导致库存积压,产生过时的库存。
拉式供应链则可以维持一个较低的库存。由于拉式是通过下游的销售来驱动,因此生产运营可以根据实际的订单需求来安排。理想情况下,通过层层向上拉动,如订单到生产、生产到供应商,可以让库存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不管是产品还是部件、原材料的库存。但在拉式环境下,由于生产周期的原因会导致较长的交货期,无法进行大规模化的生产使得单个产品成本较高,此外对于信息传递的要求也较高。
推与拉的方法产生于在上世纪80年代。在近几年里,由于供应链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试图通过结合两种方式之所长,找到一个可以平衡快速响应需求与降低库存两个目标下的供应链策略,即“推-拉”式供应链策略。
“推-拉”式供应链与延迟策略、按订单装配(ATO)、按订单配置(CTO)类似,表现形式为在供应链前端的某一些阶段采用推式,而在后端某一些阶段采用拉式,如图所示:
http://s4/middle/797293cbgc7100f1ecac3&690
上图中,前端可销售的产品用于满足客户差异化的需求,成品可以通过简单生产,如不同包装形式、与其它产品组合来形成不同的可销售产品。比如牛奶,有按箱与按袋销售的形式。而成品则可以根据不同的功能、颜色等由不同的部件或半成品配置而来,如手机。在构成产品的部件或半成品中,许多产品中都会用到的需求称之为公共需求,在一些离散制造业中,公共需求的部件或半成品也称之为标准件或通用件。
在推拉策略下,根据对产品的市场需求进行预测,将得到公共需求部件的总体需求量,这部分可以通过备货形式进行生产,带来规模效益,降低成本。而当在获取客户实际需求时,将已生产出来的公共部件,通过组装或简单加工装配的形式,快速的完成差异化产品生产,则能以一个较短的时间交付给客户。
综上所述,推拉策略下,部件的成本可以通过可预测且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而产品由于其公共部件已经存在于库存,其成品生产或装配时间将可以大大缩短。
企业在实施推拉策略的时候需要考虑的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是推拉边界,这是在考虑推拉策略时最重要的内容。推拉边界点其实就是,推式输出与拉式输入,这部分为库存缓冲,这个点就是需求预测点。推拉边界考虑的时候需要站在企业整体的供应链视角,对以下因素进行分析:对历史的库存中半成品的消耗情况,部件的自己生产与外包之各自优势比较,供应链网络中上下游之物流成本,产品在不同市场的差异等。推拉应用的典范DELL公司的边界点定在产品装配,锐步的部分运动服则定义在空白成衣完全后。
其次是对部件的通用化的设计。在产品的设计阶段需要同时考虑部件的通用化。因此产品的设计阶段需要与供应链部门紧密协同配合。企业可以把部件通用化作为考核设计部门的重要指标之一。
最后企业在实施推拉策略时,对供应链各环节的考核应区别对待,制定不同的考核指标。推式部分应以成本最小化为指标,包括库存、运输、生产成本等,而拉式部分应以客户服务水平为指标。
前一篇:欢迎您在新浪博客安家
后一篇:Walmart供应链管理5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