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路考察记
(2022-04-06 10:44:17)| 分类: 游记散文 |
雁语秦音
一、白水路的前世今生
白水路是北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利州路下辖的兴州、凤州两州三县人士在官方主持下为避开青泥道的艰险于青泥岭西侧新辟的一条沟通陇蜀的古道,因路段主要沿今大河店镇白水峡通行,故得名白水路,距今已有965年的历史。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之难,难就难在“百步九折”的青泥岭地段。青泥岭古道路径的艰难在历史上引起过许多文人墨客的深深嗟叹,如李白为此写有《蜀道难》,杜甫著有《水会渡》等诗。青泥岭与青泥岭地区的古道因为众多历史名人的光顾与许多历史事件的演绎而著称天下,名垂青史。历史上徽县青泥岭地区有以“青泥古道”为代表的四条古道沟通东西南北,鉴于这些古道在沟通南北交通方面的重大作用,唐代以来的历代对于这些古道都进行过一定的维修管护,由此在今徽县大河店镇、虞关乡境内古道沿线遗留下了八处官方与民间修路的记事碑刻,这些碑刻上的文字为后人还原了一幕幕古道修建与通行的艰辛历史往事。
北宋至和元年(1054年)冬,利州路水陆计度转运使李虞卿“以青泥岭旧路高峻请开白水路”。李虞卿与知兴州军州事刘拱、权知长举县事李良祐、顺政县令商应(祥)、河池县令王令图,发动兴、凤二州三县军民协同兴修。1055年2月动工,年底完工,修成“自凤州河池驿至兴州长举驿五十一里有半,以便公私之行”的白水新路。为此,沿途增修栈道阁道2309间,邮亭、营屋、纲院389间。为了世人铭记这一浩大的历史工程,嘉祐二年二月,李虞卿恭请雷简夫撰写了记录白水路修建史实的《新修白水路记》碑文,并将这篇碑文摩刻于白水峡瓦泉山山麓东崖。
其实,白水峡里的白水路早在宋真宗景德年间已被开通。然“未几而复废者,盖青泥土豪辈唧唧巧语,以疑行路。且驿废则客邸酒楼为弃物,浮食游手安所仰邪?”这是白水路景德年间开通不久即被人为废弃的社会原因,嘉佑二年“新修”的说法倒不比“重修”的说法更恰当。
五百三十余年之后的明神宗万历十六年(1588),居官勤厉的御史钟文陆(钟化民)遍历八府,延问百姓疾苦,百姓称其为“钟佛子”。钟御史巡案至徽略要道白水路大河店王家河村一带,见大、小石碑间栈道年久失修,行人难走,应百姓请求,带头捐资并主持维修旧路使其再次畅通。徽、略官民为纪念钟御史捐资主修白水路,由郭元桂于万历十七年撰写《白水石路记》(“钟公路记”) 辞文,欲摩崖刻石永作纪念。选址位于《新修白水路记》摩崖东南约一千米处陕西省略阳县白水江镇青崖湾,当地人称“小石碑”。因受不愿留名的钟御史阻挡,最终摩崖仅正中阴刻字径60厘米的“钟公路”三个大字,下款落“邑民罗文光等商旅万事通等三百余名叩首镌石”,额画一大圈,内刻一“佛”字。所幸当地方志收录了《白水石路记》全文,为后人留下了一段解析钟御史重修白水路的文献。
清代“徽县大河店修路碑”即 “重修大石碑路记”修路碑,原址位于徽县大河店镇王家河村洛河东岸白水公路边,是又一处研究白水路历史的珍贵碑刻。刻立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由三高一矮四通碑并列组成。前三通石碑等高3米,通宽3.6米,厚0.31米,碑额成拱形,篆额"皇清",精刻满填二龙戏珠及浮云饰级。刻画繁简相宜,飘逸流动。碑文自右至左连刻在三通单碑上,隶书竖写共38行,每行20字,起首隶书“徽县大河店修路碑”八字,为清代太子太保头品顶戴兵部尚书、总督秦陇使者、湘乡杨昌濬撰书。碑文记载了北宋至和二年(1057)新修白水路以来,历经元、明、清四个朝代八百余年的白水路兴废、变迁、修复情况,尤其记载了清光绪十七年(1891),陕甘总督杨昌濬负责对大河店至大石碑峡15里之内的横空栈道14处桥梁维修的情况。“陇蜀踞天下之脊,山高而水激。徽县南六十五里曰白水驿,前明设驿丞,今革。其地为川陕要道,宋至和二年(1055),转运使李虞卿以青泥岭旧路险峻请开白水路,自河池(驿)至长举驿……迄于今近千年矣。……循山穿石罅以行,羊肠一线。人与马骨落江,葬于鱼腹,行者苦之。己丑(1889)春,奉命移督关陇。又二年,檄知县龚炳奎权徽,篆以修路属之。是役也,始辛卯(1891)九月,迄癸巳(1893)十月,逾两年之久,乃蒇厥事。委秦州牧张珩勘验,全功共计程涂(途)五十五里,内修桥梁十四处,其尤险者以照壁岩、四道河、瓦全山、大石碑等处为最。”经过本次修葺后,“昔之狭仅尺许如循蚁垤者今可并辔而驰矣;昔之高至数丈杳人云际者今周道如砥矣;昔之惴惴然涉春冰蹈虎首尾者今且歌于衢舞于市矣。往者来者,肩其物负其子者相属诸道,庆幸同声。昔危而今安,行旅之欢嘑,固应尔尔。”
杨昌濬撰书的碑文不仅记述了宋以来白水路的历史沿革,文中 “内修桥梁十四处,其尤险者以照壁岩、四道河、瓦全山、大石碑等处为最”的叙更加明确了白水路的一段细节,为我们还原古道的具体路径提供了详尽资料。第四块碑为徽县知县张若金撰文捐资记事碑,高2.3米、宽1.2米,厚0. 16米,拱形碑首上线刻双凤朝阳图案,碑身楷书捐资者姓名。
1975年石碑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10月移藏于文化馆院,2016年移于州主山碑林。1994年《甘肃交通金石录》收录了石碑信息,并对碑文作了图文并茂的详细载述。碑刻隶书由陕西富平人樊珍手镌,刻字清晰,字体遒劲峻美,保存完整,为徽县碑刻珍品。
万丈丹崖势欲倾,石棱嶒处水花明。”清代徽县知县张伯魁《白水峡》诗写道“杜老诗魂冷未销,何年白水路迢迢。
夕阳不管行人苦,蜀道如登天上遥。”清代周书《游白水江》诗曰:“脉分西汉水,源发古秦州。络绎征帆聚,朝昏负贩稠。”民国元老于右任《白水江》诗又写道“白水江头未了僧,孤舟一夜入嘉陵。云封蜀道无今古,鬼哭周原有废兴。野渡招摇村市酒,荒城出没戍楼灯。阳平关下多雷雨,净洗西南恐未能。”这些诗句以白水峡水路上络绎不绝的征帆,白水路陆路上如梭般忙碌的负贩行人,清晰地体现了白水路沟通南北交通的官道通衢作用。
白水路自嘉佑二年开通后,历经明、清以来官方的不断维修养护,直至新中国成立初期仍在通行。明代隆庆二年的徽州进士郭庄在四川巡按御史任上回乡省亲时被仇人杀害于白水路上的水阳镇乔那村陡陡坡路段。1912年3月中旬,为支援秦州黄岳起义自四川远道而来的同志军李树勋部沿徽县白水路北来,经迎旭观附近的观沟口进入徽县城区。1936年9月,长征中的红二方面军一部经白水路大河店上黑沟、照壁崖段进入徽县城。1937年,民国政府为配合抗战需要而拓修徽县城连接华双公路至陕西白水江镇的“徽白公路”,但因路况不佳通行时断时续。1949年12月,国民党90军沿此路败退入川。1954年,新中国为配合“宝成”铁路线建设修成徽县至大河店乡通达白水江镇的72华里“徽白”汽车公路。2015年,青泥岭西侧白水峡中 “天十”( 天水—十堰)高速公路开通。伴随“天十”高速竣工通车,2018年前后徽县交通部门结合省道219线建设又改造硬化了“徽白”公路徽县城至大河店镇地段。目前,仅剩大河店至大石碑已修完路基的路段尚待硬化。
通过参考历史文献、回溯历史事件、追寻古道遗迹来推断,宋代至民国早期未改道之前的白水路,路径北起徽县城北15里处的河池驿(银杏树村),经固镇(城关镇)、旧城里(先农村)、观沟、滩店、乔那、陡陡坡、文家池、照壁崖、下黑沟、赵家沟而入大河店,再沿白水峡、王家河、瓦泉山至大石碑,又在小石碑之南弃谷登山,终点至青泥岭东南侧嘉陵江边的兴州长举驿(白水江镇长丰村)。1937年以来,由“徽白”公路修建而发端的新“白水路”路径为城关镇、西寺沟、十里墩、西柳林、姚家坪、文家池、上黑沟、下黑沟、赵家沟、大河店、王家河、大石碑、小石碑、白水江镇。以1937年为历史分界的两条白水路,大河店镇以上的北段均盘桓于青泥岭西北侧的山岭之上,大河店镇以下的南段主要借助于白水峡东侧绝壁上的凌空栈道通行。
二、白水路的考察始末
理论上的白水路径尽管已如此明确,但一部分被废弃的路段总勾起人为之探寻真相的欲望,也许在那些已被历史淹没的路段中还又被世人早已忘却的历史遗迹,这就更需要一些有心人踏勘一回了。
2022年4月1日,春和景明。为了探寻文旅资源,助推文旅融合,在县政协文艺史志界委员之家的组织下,二十位委员一道考察了陇蜀古道之一的白水路。从银杏树镇至白水江镇的当代车路因已走过若干次,故公路沿线无需探寻。本次踏勘的重点路段为城关镇观沟口至陡陡坡、文家池、照壁崖、下黑沟被废弃的旧路地段。8时,考察队从县政府前院乘车出发,8时20分至迎旭观北侧的观沟口,一行人弃车踏上宋明时代的白水路北段。观沟至滩店的路径由东向西,中间虽跨越一小山梁却极为短捷。9时10分至滩店,9时30分乘车至文家池、老庄新村,10时始踏勘杜家坟、照壁崖至下黑沟路径,11时30分在下黑沟口复上车路。乘车经大河店镇溯白水江西上,12时半至小河村午休。午后2时至普圆寺遗址山下,14时10分至柳树村老君殿。之后车沿白水江顺流返程,15时至大石碑。16时40分复北返至佛爷崖,17时入县城,考察结束。一路之上,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历历在目。
陡陡坡与郭御史
姚家山与佛爷崖
文家池与照壁崖
文池与徽白公路的西侧是老庄新村,西部山梁上有车路通红崖与老庄两地,老庄路口附近是作为著名的徽县青泥黑猪养殖点的火石村。照壁崖村位于老庄新村东南,古道经县城西达文池的山径皆为上坡地势,由老庄新村至照壁崖、大河店段皆为下坡路段。此处岭大沟深,古道穿过村庄蜿蜒于河谷、竹林。村外保留的一段明清古道皆为块石铺就,宽五六尺,宋代以来路径白水陆路的征人负贩,迁客骚人即经行于此。村子遗留有一块刻立于明代万历庚戌年的“明逸士杜公门族神道碑”、落款刻“第六十二代后裔孙立”,由此算来,杜姓人在徽已有1600余年的生存史。路旁遗弃的一个石马槽外观磨损严重,也许多次经历了马帮驼队的亲吻。
小河村与白沙渡
普圆寺与寺岩
普圆寺周围环境幽美、地势险奇,当年是一座曾经由朝廷赐过匾额的佛事兴盛的寺院。依据历史记载中的地形地貌与地理方位推测,普圆寺大约位于今徽县西大河店镇一带。2016年11月2日,笔者与徽县博物馆三同事在大河店镇小河村寒湾社任江带领下赴通往柳树社的峡谷中考察被当地人叫做大年寺的寺院遗址。当地地形与方志所载普圆寺周围地形完全吻合,且遗址遗存的《本院法流之图》古碑上的“普圆寺、敦孝里、庆元五年”字样与山崖斜坡上众多的建筑痕迹足可证明,此遗址即历史上唐宋时期的“普圆寺”,明清民国以来的“大岩寺”。2018年,遗址被县政府公布为文保单位。
柳树村老君殿
白水南行,经小河关、大河堡,接纳源自铁山之南的凤溪水,经王家河,大石碑与嘉陵江汇合。白水峡一带虽然地僻谷狭,但自古以来是由陇西沟通荆楚巴蜀的必经之道和兵家必争之地。西汉武都太守虞诩入武都、东汉大将冯异出击隗嚣、三国诸葛亮北伐中原、南北朝时河池氐杨氏政权与刘宋、北魏之间的战事、宋代吴玠的抗金、曹友闻的抗蒙斗争都曾发生在这里。而唐僖宗时期,为防御黄巢起义军入蜀,王铎在此设立了小河关、木皮关,足见白水峡路径在历史上的重要性。白水峡一带文物古迹、风景名胜不胜枚举:在小河村有小河关、盘头郡、白沙古渡遗址;在木皮岭有木皮古道、木皮关遗址;在小地坝有“西崖”、莲花洞;在王家河村有观音洞;在瓦全社有“新修白水路记”摩崖石刻;在大河店黑沟有古水银务遗址。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