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嘉陵江》记录片徽县内容推介

(2020-10-07 13:40:50)
分类: 乡土图志


秦州雁 撰文

第一集《山高水长》(秦岭与探源)

1. 嘉陵江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具体表现。

在中国的地理版图上看,大秦岭是一条横亘在中国中西部地区,绵延1600多公里的高大山脉。高峻挺拔的北坡断崖,阻隔了寒冷干燥的冬季风的南下路径,削减了冬季风对秦岭以南地区的影响。向北逐级抬升的南坡山峦与沟壑,引导了温暖湿润的夏季风的北上。这条山脉的存在对区域内气候与自然生态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使南北两侧呈现出不同的气候与自然生态特征。大秦岭是西部地区亚热带和暖温带、湿润与半湿润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秦岭山脉与其西南侧呈东北——西南走向,绵延三十多公里支脉——青泥岭,是古代河池与略阳的界山,是孕育流经徽县的嘉陵江水系的重要山脉。

嘉陵江为大秦岭腹地怀抱中的一条著名大江,也是徽县过境的最大河流,发源于西秦岭南麓大散关嘉陵谷,流经陕西凤县、甘肃两当县聂家湾,于徽县嘉陵镇大山村明洞口纵贯入徽县东南部,在虞关乡吴王城以下入略阳地界。流经徽县域内40.2千米,宽20-80米之间,流域面积280.6平方千米。主要支流有永宁河、西河(田家河、页水河)、东沟河、洛河、栗川河、麻沿河。嘉陵江与这些支流的水流动能,切割了流域内的地势,也侵蚀了流域内的地形,形成上游深邃的山谷,下游宽阔的川原,塑造了人类生息繁衍的自然环境。

秦岭南坡逐级抬升的地势和纵贯南北的嘉陵江河谷,引导了暖湿气流的深入,带来丰沛的季风性降水与地势性降雨,使徽县成为大西北干旱地区中少有的湿润地区。丰富的降水孕育了种类繁多的动植物资源,高大的山脉又使动植物分布呈现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垂直地带性差异,构成一片中国西北部地区罕见的,呈现东南部自然地理特征的独特区域。茂密的森林、丰富的水源、繁多的动植物,低缓的盆地地势,使徽县呈现出江南水乡的秀美与富有,一改长期以来人们对西北部地区“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传统印象和“荒凉贫瘠、陇右苦饥甲天下”的认知。嘉陵江流域山河相间、山川并存的自然地貌,稳定的亚热带气候,丰沛的水源和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为这一地区人们的繁衍生息、生活、发展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为社会繁荣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2. 嘉陵江对当地人文环境的影响及具体表现。

嘉陵江是孕育和滋生徽县历史文明的摇篮。据徽县东境嘉陵江重要支流永宁河流域的考古发现证明,远在距今八千年前,有先民在永宁河两岸的甘沟遗址、庙坪遗址、柳林遗址一带定居繁衍,为徽县的古老文明和后世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些古人类遗址的文化类型由早期的大地湾一期文化一直延续到距今四千年的寺洼文化时期。嘉陵江河谷稳定的降水、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两岸平缓的坡地为徽县先民提供了生产生活资料,他们或渔猎、或耕种,在此基础上实现定居农业生活,形成聚落、村庄、道路、进行古文明的扩展扩散。创造了徽县文明发展的基础。在山区修造山田,形成旱作农业区。在平川种植水稻、蔬菜、形成灌溉农业区。林区丰富的木材、药材,资助人们发展林业、副业经济,山货出产为当今电商发展提供了丰富货源。富庶的物产吸引了历史上周边省份人口的迁入,在此基础上,形成多元化的经济和文化。

嘉陵江在唐代以前史称故道水,故道水纵贯秦岭南坡,嘉陵江故道水河谷自商周时代就是秦陇通汉、入川的大通道。按民国王国维的解析,《散氏盘》铭文中的“周道谷、周道”即商周时期穿行过秦岭北谷古散国大散谷地区的古道。古人沿江修筑的栈道,沟通了秦岭南北地区人类社会的交往,使嘉陵江流域青泥岭周围成为西北地区的交通枢纽,具有“蜀门蜀口”的称谓。

3. 当地人与江的和谐共存,唇齿相依表现,拍摄点选择。

嘉陵江可谓徽县的母亲河,嘉陵江水系充沛的水源,稳定的流量,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温暖湿润、不旱不涝的气候保障徽县有丰富的出产,养育了徽县居民。历史上的徽县先民在河谷两岸开荒定居,田猎打鱼、种植桑麻、发展生产。借助嘉陵江的航运发展经济贸易,结出繁荣的经济文化成果,发展和延续了徽县文明。

嘉陵江流域在徽县无处不美。自上而下,可拍摄甘沟古人类遗址,永宁河江峡洞天、银装夕照、永宁大桥、田河银杏树群落、黄沙河漂流、双龙崖栈道、月亮峡碧水、五徵窑佛窟、铁山鱼儿崖高峰、虞关老街渡口、棒棒崖奇峰、八渡沟一线天栈道、罗汉洞雕像、仙人关雄姿、吴王城遗迹,何家寨、马军寨军营、三泉水草滩古战场,青泥古驿、新修白水路记摩崖。

4. 关于嘉陵江的最佳拍摄场景

在田家河、黄沙河地段的仓坪周围,江水蜿蜒曲折,两岸山田环绕,村落散布山岗,铁路穿山越江。青泥岭巍峨高峻,银杏树挺拔丛生。历史文物古迹与现代文明成果交相辉映,这是徽县嘉陵江地区最具地域特色的看点。

5. 一句话一个词描述嘉陵江及描述原因

“嘉陵之美、在山在水。”“山水如画,画中山水。”唐·李嘉佑《发青泥店至长余县西涯山口》诗写道“千峰鸟路含梅雨,五岁蝉声送麦秋。”文同《长举》诗写道“山色满西阁,到江知几层。峰峦李成似,涧谷范宽能。阔外晴烟落,深中晚霭凝。无由画奇绝,已下更重登。”《长举驿楼》诗写道“爽气浮空紫翠浓,隔江无限有奇峰。君如要识营丘画,请看东头第五重。”《过铁山》诗又写道铁山正月雪交加,欲探东风未有涯。才过青泥春便好,水边林下见梅花。山与水是这里最生动的表情和息息相关的命脉,铸就了徽县灿烂的历史文化,为这方热土带来天地的灵气和永恒的魅力。

 

第四集《古道春秋》(蜀道)

1. 蜀道上具有历史意义的物品和事件。

“蜀道”是对中国历史上四川以外地区通往古蜀地的各种道路的总称,分“秦蜀道”与“陇蜀道”。“秦蜀道”中的故道是一条古代由关中经大散关越秦岭,沿故道水南下,过故道县、徽县至汉中、巴蜀的南北通道。北端从古陈仓(今陕西省宝鸡市)启程,越秦岭顺嘉陵江南行凤州地界,西经故道川(两当)、河池(徽县),经青泥岭地区后南达兴州、沔州、褒城到南郑(汉中),全长500余公里。在汉中南部续接勉县至广元剑门关长约200公里的金牛道,实现秦蜀之间的沟通。

嘉陵江沿江故道开通于周秦时代,是自秦雍经故道县、河池县沿故道水嘉陵栈道入蜀的要道,是秦蜀之间最早通行的一条古道。徽县青泥岭地区是故道入蜀途中的南经之地,隋、唐以前路经凤州河池县与兴州顺政县的故道顺嘉陵江河谷南下时,采用在江岸绝壁修筑双梁无柱式连阁栈道与石碥道的方式通行。至今在嘉陵江河谷沿线可看到多处双梁无柱式连阁栈道与拉纤碥道遗迹,如:两当聂家湾沿江栈道、徽县嘉陵镇“双龙崖栈道遗迹”,略阳县白水江镇“马莲垭栈道遗迹”,徐家坪镇周家坝村古阁栈道,朱儿坝村“白崖砭栈道遗迹”。唐代开始,在政府主导下,故道南段的通行方式由途径嘉陵江河谷的连阁栈道改为通行于岭上的石碥道,故道至凤州后,西转为与故道县、河池县相接的陆上交通。自两当抵达河池县后转登青泥岭上新辟的青泥古道,经青泥驿—仙人关—白水江镇入兴州地界,故道南段的嘉陵道由此始有青泥道之称。唐代青泥道由河池县城(今县城西十五里银杏树村)出发,南经青泥驿、关坪山至武家坪、青云驿,再南抵虞关,渡嘉陵江,入八渡沟,接略阳金池院路。  

与青泥岭有关的“陇蜀道”主要有二条:一是自秦州西南—礼县—西和县—成县—徽县(栗亭川—木皮岭—大河店—青泥岭—八渡沟)—略阳而入蜀的“祁山—木皮岭—青泥岭”古道。二是自秦州南下(经皂郊堡—李子园)至徽县(高桥—火站镇—银杏树镇)的河池古道。

围绕嘉陵故道,史地文献中留存有大量与故道嘉陵道青泥道有关的故事。秦汉之交有汉军入汉中烧绝栈道,出汉中“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故事。东汉有武都太守虞诩为平武都寇而“按行山谷,自沮至下辨,数十里、剪木开道,以通水运”的故事。汉建武九年(33年),征西大将军冯异大败蜀郡公孙述大将王元于河池青泥岭。建安二十年(215年)四月,曹操攻汉中,经陈仓、散关来河池。河池氐人窦茂帅万余氐人阻挡曹军于青泥岭。五月,曹军占领河池,继而攻取汉中地区。三国时期,魏、蜀相争,诸葛亮率军自汉中向西二出祁山北伐,连接木皮道通往下辨(成县)的西狭道是蜀军的行军路线之一。北周孝闵帝元年(557年),凤州人仇周贡、魏兴领导凤州农民反抗朝廷,义军攻占广化郡(北魏时河池地置广化县,又于广化县置广化郡),分兵西进,围攻广业、修城二郡。武州刺史赵昶率军救援,双方在浊水、青泥山激战。赵昶领军追杀义军至泥阳川(今徽县泥阳镇)收兵。公元757年,“安史之乱”时,唐玄宗借道青泥岭南下入蜀避难。公元880年,黄巢攻占长安,唐僖宗经青泥道越青泥岭南下入蜀。因吐蕃连年东侵,唐政府在木皮关上设木皮关,驻军守卫。唐昭宗天元年(904年),剑南节度使李岐(李茂贞)叛唐,进犯兴州,山南节度使李道率军阻挡岐兵于青泥岭(今徽县南之铁山),两军相持,李岐退兵。前蜀、后唐、后蜀、后周,围绕青泥岭均有许多战事发生。后梁太祖开平三年(909年),后梁同州公刘知俊叛梁投靠李岐,被任命为泾州节度使,令其率军由阶、成攻打固镇(今徽县城),夺取前蜀在固镇的粮仓,又进军攻打兴元。次年,前蜀王建任命王宗侃为北路都统,宗佑、宗贺、唐袭为三面招讨使,共讨李岐,两军战于青泥岭,前蜀兵败,刘知俊乘机夺取兴、凤二州,并包围前蜀王宗侃部于西县(今陕西汉中地区)。王建亲率大军救援,方解西县之围。王建率军由兴元回蜀川,徽县地归李岐所有。乾化元年(911年)11月,前蜀王建派兵攻岐,蜀将王宗翰引兵至青泥岭,岐兵败北。梁乾化二年(公元912年)八月,歧王李茂贞谋复汉中,“使刘知俊、李继崇将兵袭蜀,乙亥、王宗侃、王宗贺、唐道袭、王宗绍与之战于青泥岭,蜀兵大败。”;梁贞明元年(公元915年)“蜀王宗翰引兵出青泥岭,克固镇,与秦州守将郭守谦战于泥阳川”;周世宗显德二年(公元955年),后周王景等攻蜀,“王景遣裨将张建雄将兵二千抵黄花,又遣千人趣唐仓,扼蜀归路,蜀染院使王峦将兵出唐仓,与建雄战于黄花、蜀兵败,奔唐仓,遇周兵,又败,虏峦及其将士三千人;马岭、白涧兵皆溃,李廷、高彦俦等退保青泥岭。”

2. 蜀道对当地人群、生活、民俗、经济、社会关系塑造。

青泥岭地区的古道在战争时期是用兵之道,在和平时期是官方邮驿之道与茶马贸易商道。青泥岭与青泥古道作为“蜀门、蜀口”战略地位的重要性使得汉末至南北朝及宋元明清时期,关中、巴蜀之间的南北战争与行旅往来多数沿嘉陵江、故道、青泥岭一线进行。河池县“岩山环峙,江水合流;东接连云,西盘百顷;关隘扼喉,溪谷张翼;为秦陇之藩屏,控巴蜀之门户。县接秦陇,而地控天水、连汉中,称为要害。陇蜀有事,河池在所必争。”历史上河池县以青泥岭为中心坐标的“县南境通略阳青泥古道,县北境通秦州河池古道,县东境通关中陈仓故道,县西境通成州木皮古道”将通往周边地区的嘉陵古道、阴平古道、祁山古道、陈仓故道衔接起来,是沟通秦蜀、陇蜀地区的大官驿道交汇点,是秦陇与巴蜀地区进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生活等各种往来交流与沟通的交通大动脉,是古代西北与西南地区之间的古道交通枢纽与进行茶马贸易的主要通道。境内的四条官方驿道与马帮驮道使徽境南北成为通途。宋、明时代的官方茶马盐铁贸易沿陇蜀古道上的青泥道、木皮道、成州道、祁山道进行。川汉的茶叶,西北马匹、宁青海食盐,药材、清油、生姜、布匹、日用百货来徽;南方茶叶、徽县栗亭川烧锅酒,大河店铁锅、铁铧,城郊各乡棉花、药材、麻纸等经徽县输出。在此基础上形成广泛的人口流动、经贸往来、文化传导,构成徽县多民族和睦相处,士农工商学并举的社会局面。

3. 蜀道对当地民居、建筑、民俗与庆典、生死观的影响

青泥岭青泥古道沿线森林茂密,物产富饶,使这一地区的居民具有良好的生存条件。因此历史上的古民居建筑往往建造的比陇右其他地区高大宽敞。房屋建筑具有北方四合院的布局特征,又兼有南方建筑的高大巍峨。嘉陵江流域历史上是氐族先民的聚居区,受西部羌文化、北部秦文化、东部楚文化、南部巴蜀文化的辐射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习惯、民俗、庆典等文化兼具四方特点。“山尤连蜀道、人已作秦音。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将四方外来风俗文化兼收并蓄,具有很大的心理包容性。受古道交通贸易的影响,善于接纳新生事物,不墨守成规,具有思想开放性与开拓精神。

4. 关于蜀道保护与申遗的相关人物故事。

唐代李白赋诗《蜀道难》;杜甫乾元二年“去秦入蜀”南登木皮岭、横舟白沙渡、夜过青泥岭,陟险水会渡;柳宗元撰写《兴州江运记》;北宋绍兴间吴抗金,嘉佑二年李虞卿新修白水路;南宋(淳熙)十二年(1185),兴州统制吴挺过青泥坂、归葬庆国夫人于同谷;端平年间沔州都统制栗亭人曹友闻青泥岭、白水峡、青野原抗蒙;元初武思信疏浚嘉陵江,搭建百八渡;明初徐达南征汉中,安庆公主出家五徵窑,御史钟文陆整修白水路,御史郭庄遇难陡陡坡;清初杨三辰督造大船通航、光绪间杨昌修路大河店;民国时期于右任过铁山南下广州,红二方面军发动成徽两康战役,华双公路与徽白公路修筑,359旅717团南下支队过境徽县、宝成铁路修建,这都是这一地区极为著名的历史故事。

关于蜀道遗址拍摄点选取:

文庙、城隍庙、吴碑与徽州城郭遗址、姆拉楼、宣灵王庙、大河店修路碑、白水峡栈道遗迹、新修白水路记摩崖、佛爷崖、青泥驿、远通吴楚碑、玄天神路摩崖、太和庵、许清修路摩崖、八渡沟栈道与明代修路摩崖、吴王城、罗汉洞、五徵窑、双龙崖栈道遗迹、仓坪、田河银杏园、火焰山、江峡挂壁公路、北禅寺、金徽酒工业遗址、火站茶院行台、木皮岭。

第六集《码头故事》(今昔的码头)

1. 老码头遗址

永宁渡  在县东境永宁镇永街村永宁河上,系故道要津。清代顺治七年杨三辰《江河纪略》记载:“徽东之永宁河也,源发于秦。三水总汇永宁,浸成大河,乃克载空舟,下至合河口。”“丁家堡,有居民数十家,往来祭江登舟处也,因名老官滩,南为渡口。”2003版《徽县志》记述 “永宁渡,在今永宁乡永街村渡河处,设官船1只,冬则修桥。”今遗留有清道光二十一年徽县知县郭宏熙为规范永宁渡口收费行为而刻立的《永远遵行》碑一块。依托永宁渡形成的永宁镇当前仍然是国道316线上的一个重要交通枢纽。

黄沙渡  在嘉陵镇田家河入嘉陵江处,明代前曾有“四川总领所黄沙驿新仓记”宋碑,也为宝成铁路南北接轨处。

嘉陵渡  在火车站附近。

虞关渡 位于老虞关许坝至八渡沟口,杜甫有《水会渡》诗,今遗留有民国二十三年李铁军《虞关义渡记》碑。

白沙渡  在今大河店镇小河村、即官桥坝渡。

除以上水路码头外,陆路码头主要由大河店镇、栗川下店子、江洛镇、麻沿河镇、党政柴家集、银杏树镇、峡门镇、榆树镇、高桥镇。

2.独特的码头文化  河池小曲《白水江渡船曲》《渡船调》《旱船曲》永宁老官庙龙王祭祀、各地龙王祭祀。

3.与码头相关的历史人物、人物故事  东汉武都太守虞诩疏浚嘉陵江;唐代杜甫横渡白水江、嘉陵江;宋代利州路转运使李虞卿主修白水路;元代武思信穿治嘉陵江,虞关巡检司设置;明代虞关巡检许清修路、清代杨三辰疏江通航与督造船只、徽县知县郭宏熙制定永宁渡《永远遵行》章程;民国李铁军义修虞关渡、民国政府修建永宁大桥、新中国修建黄沙河大桥、嘉陵大桥、虞关吊桥。

4.码头与市集状况  水陆码头带动了当地的经济繁荣,在码头处往往形成集市。如永宁集市、城关集市、江洛集市、麻沿河集市、高桥集市。

5.由码头发展而来的城镇变化

历史上嘉陵江青泥岭地区的古道与水陆码头促成了许多驿站、集镇、旅店的产生,如徽县北境银杏树乡“杨店”,榆树乡“火站、苟店”,高桥镇与木庐,徽县南境水阳镇“五里铺、十里墩、滩店”,大河店镇“青泥店”、“大河店”,虞关老街、伏家镇、泥阳镇、中集村、江洛镇、永宁镇、麻沿河镇等都是因位于水陆交通码头处而产生繁荣起来的村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