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http://ww3/large/796a4fe7gw1ethar19xs3j21kw37y4qq.jpg
这幅地图的原石刻藏于今天的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原石刻为正反两面,正面刻的是正置的《禹迹图》,反面为倒置的《华夷图》,据推测是为了便利两面拓印,所以才做成这样的双面形式。
这块石碑原本为岐州官学所刻,在《禹迹图》的标题旁,有“阜昌七年四月刻石”,阜昌是伪齐刘豫的年号,刘豫建立的伪齐政权是北宋灭亡南宋建立以后,金兵南侵时扶植建立的一个傀儡政权。这个傀儡政权在建国以后,其科举制度只能沿用宋朝成规。阜昌七年为公元1136年。岐州官学在当年刻制这一石碑,目的应该是供当地的学子观摩学习。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这个石碑虽然出自伪齐政权下的官学之手,但是却保留着非常多的“宋朝”元素。首先,《禹迹图》是一幅“全国地图”,在地图中使用了宋朝京、府、州、军的地名建制,其路道划分也基本沿用宋朝制度,部分保留唐及以前地名。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伪齐改北宋首都东京(今开封)为汴京,改北宋南京为归德府,而这张地图里仍然标记:“东京”、“南京”,完全没有理会伪齐政权的改名建制。
第二:《华夷图》是一张“世界地图”,除了标记“华”地区的大体地形外,还在周边标记周边的民族和国家。我们可以注意到在长城一带有小小的“女贞”二字,女贞也就是金国的建立者女真族,该地图堂而皇之地把伪齐政权的“父政权”标记在了大宋的疆界之外,与渤海等并列,认为其为“四方蕃夷之地”。这些细节,倒是体现了当时伪齐傀儡政权内部人心不附的历史现实。
值得一提的是,这张地图上采用了比例尺的画法,按古代的地图术语,叫“开方计里”,又叫“计里画方”,也就是用方格表示比例尺,“每方折地百里”,这样计算的话,这张地图的比例尺大约是1:500万,更难得的是,地图上的河流、湖泊,海岸轮廓等都与实际情况非常接近,表现出很高超的制图水平,为我们研究历史地理提供了十分宝贵的材料。
(关于这两张地图的具体研究,可以参见北京大学辛德勇教授《说阜昌石刻〈华夷图〉、〈禹迹图〉》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