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苏轼第一次来到杭州时就曾去上天竺拜访辩才,辩才也非常欣赏苏轼的为人和文采,两人成了莫逆之交。当苏轼因为朝廷党争遭受排挤,辩才因与苏轼交往,受到牵连,一度被迫离开上天竺。辩才依然平心应对,泰然处之,并没有因此而疏远苏轼。后来因时局改变,辩才重新回到上天竺寺,担任住持。
元丰二年(1079),辩才已年届古稀,因为精力衰退,决定从上天竺归隐龙井,但慕名而来的访客还是很多。无奈之下,辩才就立下一个清规并张贴在寺内:“殿上闲话,最久不过三炷香;山门送客,最远不过虎溪。”虎溪是龙井水流下的一条小溪,溪中立有一块巨石就像一只伏虎,因而得名。那时,距离苏轼离开杭州已有九年,他得知了这个消息之后,立即写信表示慰问。而两人再度相见却又经过了6年。一天,苏轼前去拜访辩才,送别路上两人依然相谈甚欢,辨才竟不知不觉送过了虎溪。直到左右侍者惊呼说:“大师,送过虎溪了!”辩才笑笑说:“杜甫不是说过吗,‘与子成二老,来往亦风流。’”为纪念这段佳话,辩才在溪上建造了一座亭子,取名为“过溪亭”和“二老亭”,还写下一首诗来记录这件雅事。苏轼用同样的韵写就了一首和诗。
http://ww1/large/796a4fe7gw1eoo4w7se4rj21kw0mlwi9.jpg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件墨宝就是当时苏轼所写的和诗。整幅作品共有20行,共188个字。长47.9厘米,宽29厘米。在诗作在叙言部分,苏轼述说了事情的经过。诗中对辩才视去留、得失如日月双转、过眼云烟的佛子风范倍加赞赏。结尾两句“聊使此山人,永记二老游。大千在掌握,宁有离别忧。”,更是寄托了他对这段感情的追忆和希望,同时表现出大千世界如在掌握,人间的离愁别苦何足忧的豁达胸怀。
就在写完诗的第二年,辩才就去世了。当时,苏轼已被调到颍州,听到这个消息,他悲恸不已,却无奈远在他乡,无法前去吊唁。此后,苏轼再也没有到过杭州,却在《东坡志林》中写到,游吴越的第一要事就是游龙井,拜谒辩才的遗像。由此也可以看出他对辩才大师深切的怀念之情。
http://ww1/large/796a4fe7gw1eoo4wmgypwj21kw1597wk.jpg
如今,过溪亭或者称二老亭依然在风篁岭下翼然独立,述说着苏轼与辩才的这段千古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