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都锦生(1897-1943年),号鲁滨,杭州人。都锦生这个名字在中国近代丝绸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于1898年2月12日出生于杭州西湖茅家埠,1917年,19岁的都锦生考进了浙江省甲种工业学校机织专业,从此开始了他和丝绸的一生之缘。
http://s10/mw690/002dR5szgy6KiZRH8Vze91919年,完成了两年学业的都锦生选择了留校任教,同时也担任纹制工场管理员兼图案画老师。在教学实践中,他利用业余的时间不断研究和创新。工夫不负有心人,1921年3月,都锦生利用自己的一副摄影作品,织成了中国第一幅丝织风景画——九溪十八涧。他用八枚缎的点子,在意匠图上的小方格子里,以不同类型的点子来表现风景的层次、远近和阴阳,作出了意匠图并成功完成了轧花版。这副长7英寸,宽5英寸,堪称划时代的作品为后来闻名全国的都锦生丝织厂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1922年5月15日,都锦生回到了自己位于西湖茅家埠的家,他利用自己掌握的丝织技术以及向宋源春绸庄老板宋锡九所借的500元微薄的资金,在自己的家里打出了都锦生丝织厂的牌子,在草创时期,全厂只有一台手拉织机和两名工人。
在经过两年的惨淡经营以后,都锦生丝织厂的实力有了初步的发展,1924年,都锦生丝织厂在杭州湖滨开出了第一家门市部,并建起了厂房,手拉织机增加到七台。第二年,都锦生丝织厂又在全国的商业中心上海的四川北路以及广州的十八浦开出了门市部。1926年,都锦生的织锦参加了美国费城的世界博览会,一炮打响,彩色古画织锦唐伯虎《宫妃夜游图》荣获金质奖章。这也是中国织锦在国际舞台上获得的第一块金奖。
在名声鹊起以后,都锦生的事业迎来了春天。1927年,都锦生把工厂搬迁至艮山门新厂,手拉织机增至六十八台,全厂职工达130余人。1928年,中国第一幅五彩锦绣织锦《蜻蜓荷花》投产。1929年,都锦生参加了在杭州举行的第一次西湖博览会,在丝绸馆中专门设立了都锦生产品陈列室。五彩锦绣织锦荣获特等奖,织锦领带荣获优等奖。
都锦生的不断成功是建立在不断开发新产品以适合市场需求的基础上的,在不断打开国内市场以后,都锦生将视野瞄向了国外,1932年,都锦生带领着一批工人前往日本,希望学习当时日本先进的纺织技术。
日本的纺织技术在明治维新以后有了相当大的发展,在明治时代推行殖产兴业政策时,就是纺织业开启了日本的工业化道路,原因很简单,首先,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纺织业成为最早一个进行大规模机器生产的行业,其次,生丝在日本出口商品中占50%,第三,纺织向来是日本家庭工业中重要的一个行业。日本通过国家指导的方式大力引进机器,再将国有产业卖给财阀资本家,建立起了现代纺织工业。日本的先进经验给都锦生的启发很大。但这次日本之行,都锦生意外中得到了另一个收获。
在经过维新以后,日本仍然还保持着一些传统的文化,绢伞就是其中之一,在日本城市里,到处可以看到打着绢伞穿着木屐的女人。这种绢伞令都锦生眼前一亮,这不就是一个极好的商机吗?他立刻买了几把绢伞带回了国内。
当时的都锦生丝织厂所生产的风景丝织品,每年只销春、秋、冬三季,夏天是都锦生生产的淡季,甚至在夏天,工厂出现局部停工的现象。都锦生在看到日本绢伞的时候,认为绢伞可以做遮阳之用,也可蔽雨,是艳阳高照而又雷雨多发的夏季的必需品。他以他敏锐的商业嗅觉认为开发这种产品是弥补淡季生产不足的好出路。
日本绢伞是在和伞的基础上制造的,将和伞的油纸改用绢代替而成。都锦生带回的日本绢伞却有着明显的缺点:装饰不鲜艳,粗糙发白,没有花样。都锦生决心以此为式样,用杭州本地的竹子和丝绸创造出比绢伞更好的绸伞。
为此,都锦生广招人才,首先请厂内的职工竹振斐等试制伞面。这对于技术实力雄厚的都锦生丝织厂来说不成问题,但伞骨却成了一个重要的技术瓶颈。都锦生不惜成本,派人四处访贤,终于探听到富阳的鸡笼山有一位有名的纸伞工叫戴金生,于是重金礼请戴金生投入伞骨的研究,经过几番周折,耗费一年的时光,终于成功地用杭州近郊特有的淡竹做成了伞骨,继而都锦生又花了半年时间,解决了伞顶开口过大导致伞面出现皱折的现象,又用了三个月时间解决伞头包裹问题。经过两遍寒暑,这把姗姗来迟的绸伞才出现在人们面前,这种新产品被称为“西湖绸伞”。
都锦生同时也是一个有着生意头脑的精明商人,在西湖绸伞问世以后,他立刻出资800元找来了上海滩著名的明星胡蝶、徐来到杭为“西湖绸伞庆典”揭幕作广告。一时间,西湖绸伞风靡全城,家喻户晓。
当然,刚刚投产的西湖绸伞和没有装饰的日本绢伞相差无几,所以销路仍然不广。都锦生丝织厂内最初也只有5个人在制作绸伞,每一把卖到一担米价(7.5元)。都锦生煞费苦心,又请来了善绘花鸟的大学生为绸伞研究装饰,在每一把绸伞上画上几何图形、花鸟鱼虫等图案。但这种尝试经市场的检验,证明是失败的。都锦生又尝试刺绣的方式,仍然不甚乐观。最终,都锦生灵光一闪,决定发挥将都锦生丝织品的特色沿用到绸伞中,在伞面上刷制西湖风景,以体现浓郁的杭州乡土味。不出所料,终于一炮走红,销量大增。用杭州丝绸为伞面并饰有西湖风景的图案的西湖绸伞至此终于成型。
在西湖绸伞问世的过程中,一名都锦生丝织厂的职工竹振斐付出了很多的心血。竹振斐,杭州人,出生于1918年,他作为西湖绸伞的试制人之一,决心将这一产品发扬光大。大约在1935年,他脱离都锦生,用100余元的资金在杭州茅家埠设立起了第一家专门制造绸伞的作坊——“竹氏伞作”,渐渐有工人15人,月产250把。私人的作坊毕竟资金少、经不起市场的风浪。与都锦生形成竞争关系的启文丝织厂在听说竹振斐的遭遇后,立刻认定这一行当“奇货可居”,将竹振斐聘至该厂。启文丝织厂因此而获得了西湖绸伞的生产技术。在此后,西湖绸伞作坊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绸伞产量大增,但在春秋两季旅游旺季时节,这种特色产品还是供不应求。有些游客甚至在杭州久久不归,只为买到一把梦寐以求的西湖绸伞。都锦生和启文两厂的投资得到了丰厚的回报,绸伞成为这两厂的另一种拳头产品。而民间的个体作坊也尝到了甜头。到抗战前夕,全市年产量达800把,全市有绸伞作坊5家,从业者30人。抗战胜利以后,在战争中一度陷入低迷的绸伞生产又恢复了生机,到1948年,西湖绸伞的年产量达到了1万把,从业人员56人,形成了一个生产高峰。
建国以后,西湖绸伞在50年代被列为杭州特种工艺品之一。浙江省土产出口公司直接向绸伞的生产户订货并以银行贷款帮助在上海、天津等地开拓市场。1952年,西湖绸伞作为杭州第一宗出口工艺品外销苏联。1958年,杭州成立了一家西湖绸伞的专业生产厂——国营杭州西湖伞厂,这家生产厂是从都锦生划出了绸伞工厂,又合并了1956年由3家个体作坊合并形成的丝织风景生产合作社而形成的。后来,杭州又成立了杭州工艺美术研究所西湖绸伞组,有400多名职工,10多名研究人员,年产绸伞60万把上下,其中出口的占三分之二。由于提高了制伞人的技艺,绸伞越作越精,绸伞的质量越来越好,成为一种独特的工艺品。1959年前后是西湖绸伞生产的高峰期,年产量达40万把,产品远销到苏联、东欧和印尼、意大利、菲律宾、印度、缅甸等其他欧亚国家。绸伞业迅速地发展起来。到上世纪60年代初,由于制作工艺复杂,制作成本较高,加上实用性逐渐下降,西湖绸伞的产量逐年减少,至70年代甚至一度停产。直到1972年已经成为一种为出口和旅游产业需要而生产的传统工艺产品的西湖绸伞再一次恢复生产,虽然产量始终不大,但仍然保持着产品的一定活力。随着国门扩大开放,作为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和美感的西湖绸伞的再度辉煌,已为时不远了。